国家安全视角下涉密档案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4-11-19 14:44:30被阅览数:4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韦芳芳

  摘要:涉密档案事关国家秘密安全,关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石。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为涉密档案安全管理带来新挑战。原有管理体制机制的滞后性、法治保障不足、技术防护能力欠缺等问题日益凸显。构建与时俱进、制度完善、保障有力的涉密档案安全管理体系,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深入分析当前涉密档案安全管理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路径。未来,要以高质量的涉密档案安全管理护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档案保障。

  关键词:涉密档案;涉密档案管理;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并指出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在于,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并存,不仅政治、军事等传统领域面临挑战,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信息、资源等领域也面临多样化的风险与隐患[1]。

  档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载体,涉密档案更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关键要害。涉密档案蕴含国家秘密,直接关系到政治、军事、外交、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2]。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涉密档案在形态、内容、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有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已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需求。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涉密档案安全管理,构建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涉密档案安全管理体系,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这不仅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举措,而且是提升国家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对于筑牢捍卫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坚实基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涉密档案面临的安全挑战

  1.1 内外部安全环境日益严峻复杂

  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各种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一方面,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地缘政治博弈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都面临多种风险挑战,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因而内部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

  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安全环境对涉密档案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不法分子、境外敌对势力往往将涉密档案作为窃取情报的重点目标,妄图泄露涉密档案,危害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命脉和军事利益。近年来,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泄密的案例时有发生,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面对日益增多的安全风险,切实加强涉密档案管理,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工程,成为当前档案工作亟待落实的任务。

  1.2 涉密档案在形态、内容等方面的新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涉密档案的形态和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电子文件、音视频资料等新型载体日益增多,使得档案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相较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电子档案更易复制、传输和扩散,面临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涉密档案朝着集中统一管理的方向发展,虽有利于资源整合和共享利用,但也使得安全风险进一步聚集[3]。

  此外,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原本相对封闭的涉密档案逐步走向社会,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各类社会组织、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等都成为涉密档案管理的新生力量,但这些主体对档案安全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保密意识和管理水平亟待加强,权责边界不清、多头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更加突出。

  1.3 现行涉密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度重视涉密档案的安全管理,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对照新时代国家安全要求,对标一流档案强国水平,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制约涉密档案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其一,涉密档案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虽已出台一系列保密法律法规,但多为原则性、指导性方面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涉密档案管理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工作标准,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其二,各机构在涉密档案管理中权责划分不清,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突出,既影响工作效率,又容易出现管理盲区和真空地带。保密、档案等部门缺乏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其三,涉密档案安全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现代信息技术在涉密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掘,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亟待加强[4]。

  2  构建涉密档案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

  2.1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集体围绕新时代国家安全问题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涉密档案安全管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多个领域统筹考虑,充分认识维护涉密档案安全的重要性,自觉将其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纳入国家安全的总体布局[5]。

  树立“大安全”理念,要突破传统档案管理的视野局限,超越单纯强调“管档”的思维定势,提高政治站位,拓展工作格局,把涉密档案安全放到构建国家安全体系的高度来认识,放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把握,不断增强做好新时期涉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坚持“依法治密”原则

  档案工作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必须坚持依法治档、依法管档,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涉密档案安全。需要进一步健全涉密档案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用严密规范的制度设计堵塞管理漏洞,筑牢制度防火墙。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档案法修订进程,在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上位法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管理涉密档案的行政法规,细化工作要求和操作流程,强化法律责任追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涉密档案安全管理标准体系,从涉密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鉴定、移交等各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并根据信息技术发展适时更新完善,为依法管理涉密档案安全提供重要遵循。

  2.3 坚持“党管保密、积极防控”

  涉密档案安全管理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对涉密档案工作的绝对领导。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做好涉密档案安全管理在维护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涉密档案安全管理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总体工作部署中。

  一方面,党组织要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加强对涉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档案部门归口管理、保密部门监督指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积极防控是应对涉密档案安全风险挑战的治本之策。要加强对涉密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各环节的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做到全流程、全方位防控,并建立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通报预警、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

  2.4 坚持风险防控与科学发展相统一

  要充分认识到涉密档案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涉密档案的安全管理和开发利用。既要织密织牢安全防护网,又要畅通合法利用渠道,发挥涉密档案的使用价值[6]。一方面,要完善安全审查、范围控制、保密承诺等制度,严把涉密档案利用关,防止泄密事件发生。要建立健全涉密档案开放审核机制,制定科学的审核标准和工作规范,严格掌握开放的范围、程序和时限。另一方面,要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结合保密事业发展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涉密档案的整理和开发工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涉密档案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具体路径

  3.1 法治建设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涉密档案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石。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涉密档案管理立法进程,在现有档案法、保密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涉密档案管理条例,从制度上强化安全管理要求。同时,做好与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的衔接,明确涉密档案电子化管理的法律责任。要建立健全配套的工作机制,完善定密、解密、变更和销毁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压实安全管理责任,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体系。另一方面,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涉密档案安全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保密审查和利用审批标准,规范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查处泄密失密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3.2 技术防护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涉密档案技术防护,是破解管理难题、补齐安全短板、提升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路径。首先,要加快实现涉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安全管控,规范数字档案的形成、归档、保管和利用,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技术防护体系。其次,要强化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风险发现和处置能力。归集整合涉密档案基础数据、管理数据、行为数据等,构建安全大数据,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及时发现漏洞隐患,精准识别重点与风险点,实现风险的智能预警和动态管控。再次,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涉密档案防伪溯源、权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利用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强化安全保障。最后,借助人工智能优化档案管理流程,辅助档案整理、检索和利用审核等业务,提高工作效率。

  3.3 人才培育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推进涉密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档案保密队伍。当前,涉密档案管理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专业知识,还要精通信息安全、数据分析等。因此,需围绕提高涉密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强化教育培训等方面,促进其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制定涉密档案工作人员教育培训规划,构建分级分类、师资精良、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加强保密意识、法律意识、安全防范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化培训,强化责任心和使命感。注重发挥高校涉密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作用,优化涉密档案管理学科专业布局,加大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拓宽用人视野,积极引进具备信息安全、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为做好新时期涉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3.4 协同共治

  涉密档案安全管理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共识,整合多元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合力。首先,加强涉密档案主管部门与保密、公安、网信等部门的工作对接,建立信息共享、监管协作、应急联动等机制,明确职责边界和任务分工,形成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其次,推动军地协作、区域协作、行业协作,实现涉密档案安全管控的无缝对接。加强军地涉密档案管理工作的统筹安排,健全信息通报等制度,畅通军地协作渠道。鼓励相邻地区、相关行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涉密档案安全治理合作。再次,强化社会参与,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主体作用,提高全社会档案安全意识,营造共建共治的社会氛围。积极倡导涉密档案形成单位、互联网企业等参与格局,发挥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涉密档案的安全治理。

  参考文献

  [1] 张臻 . 涉密文件双重生命周期 : 基于档案学与保密管理的双重审视 [J]. 档案学研究 ,2021(2):13-19.

  [2] 金波 , 杨鹏 . 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安全保障探究 [J]. 档案学通讯 ,2022(3):30-38.

  [3] 倪代川 , 薛玥 . 数字档案资源生态安全体系论纲 [J]. 山西档案 ,2022(3):58-67.

  [4] 杨千 , 王英玮 . 治理视角下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与安全 [J]. 档案学研究 ,2022(1):14-21.

  [5] 余亚荣 , 毕建新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解读 : 构建基于信任的国家电子档案管理体系 [J].山西档案 ,2021(5):93-99.

  [6] 肖秋会 , 王玉 , 张博闻 .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档案解密现实困境及对策 [J]. 档案学通讯 ,2023(2):31-38.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经济’理论研究”(课题编号:23BFX001)。

  【作者简介】韦芳芳(1985—),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警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安情报学、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