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17:54:26被阅览数:4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高文娟
摘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专业档案机构,见证了中国档案事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一史馆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精细化管理,策划开放性服务,开创了明清档案开放利用工作的新局面。深度总结分析一史馆档案开放的主要做法和开放工作的特色与成效,旨在从一史馆档案开放实践中汲取历史智慧,为推动档案开放工作实现新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开放;档案开放实践
档案作为历史、文化、社会活动等内容的真实记录载体,是党、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信息资源与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珍贵的记忆,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强调努力实现档案工作与时俱进,提质增效。档案开放是发挥档案功能、扩大档案利用、实现档案价值的重要路径,更是档案工作“走向开放”极具标志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强调把加快档案开放作为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档案开放中的难点问题提出“实现档案开放审核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目标任务[1]。《 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重点围绕便利公众利用开放档案,在拓展档案利用渠道、简化档案利用手续、改善档案利用服务条件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档案部门及时响应政策,积极推动档案开放,让档案走出库房、走近公众、服务社会,历久弥新,绽放光彩。档案开放已成为新时代改进档案工作、彰显档案机构价值、强化档案部门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是一座学术地位崇高、社会影响重大的国家级档案馆。一史馆前身可追溯到1925年成立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献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专业档案机构,见证了中国档案事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专门负责收集与管理明清两朝中央机构和皇室档案的馆藏中心,一史馆现存明清档案共有77个全宗,总数量1000余万件(册),居世界同期历史档案馆馆藏量前列,是收藏明清档案最完整、最集中的专业档案馆,与殷墟甲骨、敦煌写经、居延汉简一起被誉为中国近代四大文化发现[2]。一史馆馆藏档案中,汉文档案约占80%,满文档案约占20%。此外,蒙文档案5万多件(册),还有少量其他民族文字的档案以及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外国文字的档案[3]。其海量馆藏在记录明清时期社会面貌、展现中华民族发展轨迹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长期以来,一史馆十分重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档案开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深入的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史馆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精细化管理,策划开放性服务,开创了明清档案开放利用工作新局面。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一史馆档案开放的实践经验,对于推动档案开放工作、建设开放型档案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一史馆档案资源概况
一史馆作为专门负责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的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专业档案机构,也是世界了解、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场所[4]。内容上,一史馆馆藏档案涵盖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外交等领域,全面、深入地记载了中国 500 余年间的社会事件,是明清两朝历史的一手记录与真实凭证。文种上,一史馆馆藏明清档案有100多个文种,按照用途可分为皇帝诏令文书、臣工奏章、衙署来往文移和公务档册。文字上,一史馆馆藏档案文字多样,涵盖汉语、满语、蒙语、日语、俄语等约20种中外文字。汉文文书包含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具备深厚的鉴赏价值与超凡的艺术水准。形制上,一史馆大部分馆藏档案都有规范的形制与精美的装潢,采用优质纸张、笔墨、朱砂等书写材料。载体上,除主要的纸张外,还有铁牌、木牌、丝织品、碑帖、谱牒、地图等特殊载体形式。明清档案既浩如烟海又历久弥新,在一史馆得以集中且完整地汇聚,形成了内容丰富、专题齐全的档案资源宝库。
一史馆的档案资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镌刻着中华文明演进的轨迹。明清档案作为史学研究的珍贵文化遗产,是研究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军事体制、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课题的重要史料来源,在复原明清时期历史图景、把握明清时期社会结构与特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明清档案所蕴含的全方位、多层面价值不仅体现在开展史学研究上,还体现在其他多个研究领域。例如,语言学界利用明清档案开展历史语言和古文字研究;民族学界利用明清档案研究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中外关系史研究借助明清档案揭示中西方交往的历史;法学界利用明清档案探讨中国古代法制的渊源和演变。明清档案既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载体,又是世界认知中国的重要窗口。一史馆作为明清档案资源的主要收藏机构,在支撑学术研究、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
2 一史馆档案开放的策略与举措
2.1 优化阅览服务
发挥实体档案馆阅览服务功能是一史馆档案开放的基础性工作。一史馆设有专门的档案阅览室,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查阅与利用服务。阅览室配备现代化设施与专业咨询服务人员,以改善查档环境和提供咨询帮助。此外,一史馆建立了严格的阅览规则规范档案利用秩序,开辟了预约阅览、专题调研等多种利用途径,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针对部分重点档案,如军机处档案、内阁档案等,一史馆积极进行专题开发,编制专门的目录和数据库,为用户查阅文献提供便利。
2.2 策划档案展览
档案展览是扩大档案影响,吸引社会各界走进档案、了解档案、利用档案的有效方式。一史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以“档案 + 展览”的形式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档案展览。通过运用现代科技与工具,创新展示内容和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吸引大众前来参观,提升了一史馆的社会认知度与明清档案的影响力。
2.3 编撰档案史料集
档案史料集是深入开发档案、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载体,档案史料的汇编出版是提高档案利用率、发挥档案作用的关键环节。一史馆高度重视档案文献的整理与出版,组织专家学者精选档案文献,陆续推出一批学术价值高、社会影响大的档案汇编和专题档案选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法律等诸多领域。这些档案文献的面世有力彰显了档案的史料价值和社会功能。
2.4 完善综合服务
提供优质、全面的档案服务是提高档案开放实效与用户体验的重要保障。一史馆组建了一支熟悉馆藏、业务精湛的队伍,通过咨询台面对面交流、展厅留言簿、互联网线上平台、移动通话等多种渠道与方式为公众提供档案咨询服务。这在帮助公众快速准确定位和查找档案资源、解决档案检索与利用中的疑难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一史馆还提供免费寄存、失物招领、应急处置等多项利民服务和保障措施,其全面细致、真诚暖心的服务显著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与满意度。
2.5 强化技术赋能
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是一史馆适应时代发展、创新服务模式的重大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史馆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馆藏档案数字化取得重大进展,档案数据库建设成效显著。一史馆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建立和开通功能完备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一站式服务。一史馆借助网上展厅、VR技术、全景展示等新颖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线上档案展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深入推进,数字档案建设将成为未来一史馆档案开放的主攻方向和新增长点[5]。
3 一史馆档案开放工作的特色与成效
3.1 利用先行
一史馆的档案开放不仅深化了学术研究,还极大地促进了明清档案的社会利用。在档案大开放背景下,明清档案的检索与利用已不再局限于专业的历史工作者,众多领域与行业都积极投入明清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例如,利用明清档案探寻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的历史,为文物保护提供历史依据;利用明清档案厘清历史疆域和行政区划沿革,为解决当今的领土争议提供历史证据;利用明清档案追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伴随利用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一史馆充分利用馆藏档案开发文创产品,将档案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除提供精美的专题壁纸外,史馆还推出了中国风系列、明朝元素系列、清朝元素系列等文创产品,受到公众广泛的欢迎,有力带动了档案文化的传播[6]。在档案开放工作的推动下,明清档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彰显了档案的价值,生动诠释了“合法、及时、平等和便于利用”的档案开放原则。
3.2 理实交融
一史馆的档案开放实践是档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一史馆高度重视档案开放工作的理论探讨,注重以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升华理论,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档案开放之路。通过实践,一史馆形成了依法开放、分级开放、积极开放的工作理念,贯彻落实了整理保存与开发利用并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发的工作思路[7]。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工作实践,已经成为一史馆档案开放工作的重要特色,也是其不断开拓进取、攀登新高度的根本所在。
3.3 守正拓新
纵观一史馆档案开放的发展脉络,既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又充分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理念。这种特色和理念集中体现为立足传统与融合创新,即始终坚持一史馆的悠久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发挥馆藏档案的独特优势,追求内涵发展,彰显特色魅力。对于一史馆而言,明清档案是其立馆之本、发展之基,贯彻落实明清档案的开发利用是其核心使命和独特优势所在。
立足传统,要求一史馆必须坚守主业,集中力量做好明清档案整理、保存与开放等工作,在传承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彰显自身价值。融合创新,就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大势,主动求变、博采众长,学习借鉴业界先进理念,引入先进数字智能技术,延伸档案服务领域与内容,与时俱进,探索档案开放的新路径、新内容、新模式,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档案开放工作[8]。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贯穿一史馆档案开放实践的鲜明主线。在这一主线的指引下,一史馆的档案开放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也将在新时代继往开来,彰显出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新 . 奋进“十四五”: 体现人民立场,走向更加开放的档案利用体系建设 [J]. 中国档案 ,2021(12):32-33.
[2] 刘晓立 . 邢洲 : 我在“一史馆”修明清档案 [N]. 藏书报 ,2023-07-10(005).
[3] 曾莉陈 . 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档案文献编纂研究 [D]. 南昌 : 南昌大学 ,2012.
[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掠影 [J]. 清史研究 ,2023(2):2.
[5] 郑慧 , 刘思含 . 人工智能与档案开发利用 : 应用、愿景与进路 [J]. 山西档案 ,2022(5):5-10,28.
[6] 尚奋宇 , 任文文 . 面向数字人文的高校开放档案组织策略及利用模式研究 [J]. 山西档案 ,2020(2):101-108.
[7] 伍媛媛 . 新时代馆史展览理念与方法的探索实践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史展的运作考察 [J]. 档案与建设 ,2022(9):55-58.
[8] 周丽霞 , 兰访 . 政策工具视域下我国档案开放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J]. 山西档案 ,2023(1):32-41.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770)”;202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大思政课’视野下常州‘四史’资源集成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769)” 。
【作者简介】高文娟(1981—),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