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7:48:12被阅览数:12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刘 婷
1979年11月15日,伴随着深圳改革开放的脚步,深圳市档案馆诞生了。45年间,无论是“局馆合一”还是“局馆分设”,市档案馆始终忠诚履职、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谱写了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发展贡献了力量。199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1999年获评“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获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
1998年9月7日,深圳档案大厦 区坚强 摄
勇于探索,推动深圳档案事业创新发展
45年来,市档案馆积极适应不同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要,在深圳这片改革热土上大胆探索,推动档案工作创新发展,较好发挥了特区档案工作的示范作用。
首创档案寄存中心。20世纪90年代,深圳经济迅速发展,为解决企业档案管理成本过高、破产企业档案无处可归等问题,市档案馆于1998年成立档案寄存中心,为不属于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单位和公民提供档案寄存服务。中心运作仅1年余便迎来36家单位寄存档案资料3.6万多卷。该举措顺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档案馆工作社会化的趋势,是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
率先实行市直单位文件集中管理。2000年,针对市直机关实行集中办公的情形,市档案馆成立全国首家文件管理中心。这一举措进一步降低了档案管理成本,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升了档案利用价值,为全市档案应收尽收、提高进馆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1年,市直机关文件集中管理与利用案例被国家档案局评为“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最佳案例奖”。
出台深圳第一部关于档案管理的地方性法规。2002年4月,历经2年时间,经深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档案与文件收集利用条例》。《条例》立足特区发展需要,适度超前,在结构和内容上有诸多创新,尤其在文件管理理念及集中管理模式探索上取得了成效。《条例》实施20多年来,有效促进了深圳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兴建档案集中存储基地。2015年3月,深圳市档案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该中心按照“集中存储、分类管理、资源共享、行政监管”的原则对档案进行管理。目前,中心存储档案上千万卷,共有12余家单位的专业档案进驻,综合档案、城建档案及与市民密切相关的招调工、婚姻等民生档案均可在此“一站式”查阅利用。中心的建立是对档案管理机制的重大创新,受到国家档案局的充分肯定。
2022年9月27日,深圳市档案中心 郝永生 摄
存档留史,记录特区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45年来,市档案馆以记录留存深圳历史为己任,努力实现覆盖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结构更优化档案资源体系,全方位多角度记录留存特区建设历史进程、发展成果和重要经验。
开展档案接收征集工作。1995年,市档案馆开展建市后首批档案移交进馆工作。此后,每年按周期、分年度编制接收计划,接收数量持续增长,馆藏从早期2.8万卷增长到现在236个全宗74万卷。因深圳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主体活跃,市档案馆将接收范围扩展至市直企业,还针对企业“关、停、并、转”较多的情况,在全国较早开展破产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于1995年接收了第一批破产企业档案进馆。为进一步丰富馆藏,开展了书画艺术档案、名人档案、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档案等专题征集活动,一大批珍贵档案被收藏进馆。2020年,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档案征集工作,共征集到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4万余件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记录了深圳人民勠力同心、和衷共济守护美好家园的集体记忆。
开展“四重”档案接收工作。为更好服务深圳“双区”建设,突出深圳特色,市档案馆集中力量开展重大活动、重特大事件、重大战略和重大平台(载体)“四重”档案归集工作,制定出台《重大接待活动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指引》《“四重”专题档案数据汇交工作指引(试行)》等文件,围绕“双区”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活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开展档案归集工作。目前,已建设10个“四重”档案专题数据库,共接收文书档案5.5万件、1.3万卷,声像档案3541件。
大力开展馆库建设。建馆初期,市档案馆馆址设在市委大院内,只有两间房,条件十分简陋。1994年迁入档案大厦,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库房面积3000平方米。2007年,再次搬入新馆市民中心红塔楼,馆库面积又增加了1万平方米。2015年迁入档案中心后,总建筑面积达3.29万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1.89万平方米。馆库面积由小变大,馆库功能迭代更新,为档案馆各项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和条件。2021年,市档案馆启动档案中心二期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完善馆库功能布局,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主动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
45年来,市档案馆大力挖掘档案资源价值,主动为大局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
围绕中心开展声像档案采集工作。早在1999年,即开始派专人执行全市重要政务活动、外事接待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拍摄任务。经过多年实践,政务拍摄已建立起完备、科学的工作机制。20多年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高交会、文博会等重大活动进行声像档案采集,记录留存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历史成就。目前,馆藏照片档案39.7万张、音像档案790小时。
创新做好档案利用服务。2000年4月,试办全国首家文档资料服务中心,为社会各界提供各种现行、半现行的文件信息、政策法规、文件汇编等方面的查询阅览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广泛好评。2021年,推出跨馆利用举措,与43家档案馆签订跨馆利用协议,实现民生档案利用“收受分离、两地互认、异地收件”。2019年来,接待查档群众1.25万人次,查阅档案4.8万卷。
推出丰富的编研成果。1995年,档案编研工作全面开展,至今共推出各类编研成果60余种。其中,2000—2005年间,连续编纂出版了《明清两朝深圳档案文献演绎》《民国时期档案文献演绎》《建国三十年档案文献演绎》,其中《明清两朝深圳档案文献演绎》被列入全市首届“读书月”百种推荐书目之一。2019年以来,编研工作不断发展,在数量、形式和质量上不断提升,先后推出《档案里的深圳故事》《深圳自然灾害录》等6种公开出版物,出版完成《先行之路 深圳经济特区档案文献选编》《深圳市档案馆指南》等13种不同题材的内部汇编成果和11种内部研究成果。
举办多种专题展览。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举办专题展览。据统计,从1999年至2024年共推出各类专题展览36个,参观人次超过30万。2019年局馆分设后,展览的质量和数量进一步提高。如,2019年,为服务全市党史学习教育,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参观人员达4万人,成为全市党性教育、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2021年,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主办“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档案文献展”,展览筹备历时一年之久,共展出文件、图片、实物、视频等档案资料近1400件。
与时俱进,档案工作走向现代化
45年来,市档案馆及时跟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
建成“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1999年,率先提出并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2000年8月,国家档案局在深圳召开全国第一次数字档案馆建设研讨会,拉开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序幕。2003年6月,《数字档案馆概论》出版发行。2020年,完成全部馆藏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扫描,建成以数字资源为主导的档案资源体系。2020年12月,数字档案馆通过国家档案局专家组测评,2021年1月,获批“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推动电子文件归档工作。2022年4月,联合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依托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向国家档案局申请开展“机关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试点”,印发《深圳市市级党政机关单位电子公文归档与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办法》以及相关配套制度,2023年12月,试点工作通过验收。
开展智慧档案工程项目建设。2022年,启动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档案局业务平台、全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多业务电子文件单套归档平台,并对数字档案室和数字档案馆进行智慧升级。该项目是对于档案智能化智慧化不断探索的生动实践,将为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智慧和方案。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回望45年奋斗历程,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深圳市档案馆必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先行示范标准做好档案工作,全面推进“四个体系”建设,为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档案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1月14日 总第4212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