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档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4-11-11 07:48:01被阅览数:5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沈洋 赵小敏 李娇娇 周小艺 王琴

  摘要:高校校史档案既是记录高校发展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本教材。但是目前校史档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开发,这也成为新时代档案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协同攻坚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校史档案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优势,探索目前利用校史档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出新时代充分发挥校史档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实路径,为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校史档案;思想政治教育;档案育人;校本教材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校史档案承担着“建档存史”和“以档育人”的双重使命。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再次明确了档案育人的重要定位和实践方向。因此,发挥校史档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在实践中检验档案育人的重要成果,成为新时代档案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亟待协同攻坚的重要课题,势必为校史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注入鲜活动力,也将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  校史档案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优势

  校史档案作为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他活动中形成的以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呈现的原始记录[2],其丰富的内涵、多元的呈现形式和特殊的文化意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固有资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利用校史档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优势,充分发挥校史档案的育人功能。

  1.1 校史档案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要引导人们树立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实践中为社会创造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归根结底是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体作用,培养和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校史档案是对高校校史、校情和学情的记录,其中,校史是一所学校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成长史,是广大校友奋发向上、用自己所学贡献社会的奋斗史,是教师立足岗位、勇于创新,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发展史。校史教育让学生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也让学生从学校“小历史”中感知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的“大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教育导向。校情包括学校的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基础设施、人才培养体系、校训、办学理念、教学精神和发展规划等。校史让学生知道学校“从哪来”,校情让学生弄清学校的现实目标和学校要“到哪去”的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荣校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动力。学情是通过学生类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出的学生在校总体情况,包含学生的学习、工作和就业等表现。学生对学情的把握是对自身实际情况和学校发展规划以及社会需求之间差距的认识。校史档案记录着广大校友的学习情况和成长经历,为在校生提供方向指引和经验借鉴。比如,清华大学设有“人物档案”专栏,专栏载有在校学习或工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人物。这些专栏是师生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及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使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下见贤思齐和接续奋斗。

  1.2 校史档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校本教材

  校史档案在内容、呈现形式、物理分布等方面具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是校史档案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真实性。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校史档案分为党群类、行政类、学生类等11大类档案。每一大类档案在实际收集中又有进一步细化,如学生类档案又可分为思想政治类档案和专业学习类档案。这些档案数据反映了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状况和成长规律,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育目标,选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载体,更新教育方法等,进而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校史档案是对学校人物和事件的原始记录,其数据的真实性强化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二是校史档案呈现方式具有多样性,有文字、图片、音视频、实物等方式。教师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三是校史档案主体具有贴近性。广大师生是校史档案的“剧中人”和“剧作者”,校史档案记录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本土化校史档案资源的利用,弥补了思政课过于强调教育的思想性、先进性、政治性、严肃性而忽略其生活性的不足,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亲近感。四是校史档案收集具有动态性。校史档案数据会定期更新和丰富,动态校史档案数据能反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输入、接收和输出的过程。对档案过程追踪形成“动态监测”和档案规律分析实现“行为预测”[3],有效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效果,以便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及时反思。

  1.3 校史档案具有文化育人功能

  育人是文化的本体功能 , 校史档案承载了每一代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办学育人实践中砥砺奋进,不断积累和传播学校特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教育传统[4]。这些构成了校史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校史档案承载的物质文化是文化育人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场馆,为文化育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硬件”支撑。校史档案蕴含的制度文化是推动文化育人系统更好地运行的组织架构和制度模式。校史档案体现的精神文化滋养心灵 , 涵育德行 , 激发动力。教育传统和价值认同是文化育人实践的原则遵循 , 指导文化育人工作手段、方法、路径的选择。高校利用校史档案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产生多方位渗透性、持久性影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并外化为行为,为社会全面进步服务。

  1.4 校史档案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空间

  实践教学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教学方法[5]。学生思想的形成、发展、检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拘泥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由于校外实践基地较远、专业匹配度低、资源有限等原因开展起来有些困难。档案馆、校史馆作为校史档案的主要存放地,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的物化凝练,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互动性成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途径。另外,校史馆还是“思政课程”实践基地和“课程思政”实践基地的统一。如在医学类院校利用校史档案中的人物故事 ,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坚定职业理想,还能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因此,校史档案馆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理论知识升华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校史档案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空间的拓展和创新。

  2  目前利用校史档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育人未引起足够重视

  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目前,高校档案管理者对于档案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缺乏应有的规划或计划。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高校没有充分认识“档案育人”的功能定位。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高校尚未注重对校史档案的利用,使档案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高校教学部门、档案馆精细分工,档案工作者一般只负责征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档案资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档案查询服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主体意识;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偏重于传授形势与政策宏观等内容,容易忽视校史档案的育人价值,这不利于校史档案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校本教材。

  2.2 教育资源匮乏且未充分整合

  高校收集档案主要依据2008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所规定的11大类,覆盖了管理和教学的各个方面。但在实际档案收集中,很多档案资料缺失。在档案收集内容方面,高校偏向于对党群、行政类档案资料的收集,对教师教学活动类档案资料和学生类档案资料收集得较少。在档案收集主体分类方面,对在校生档案资料收集得较多,对离校杰出校友档案资料收集得较少。在档案收集形式方面,对文字类档案资料收集得多,对音视频和实物类档案资料收集得较少。整体而言,校史档案资源收集暴露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另外,不同种类档案保密程度略有不同,而高校校史档案可以公开的内容、范围和时限尚不明晰,高校档案管理者对于处理档案的保密性与开放性没有明确的制度遵循,很多可以用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档案资源得不到及时公开。加上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档案管理方法创新力度不足,降低了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档案育人资源匮乏。在档案存放与管理方面,高校普遍采取的办法是将重要和核心档案资料交由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统一存放,延伸性档案资料则由相关主管部门各自保管,造成档案资源分散,内容整合难度加大,档案育人资源系统性不足。

  2.3 教育形式单一,内容不够新颖

  目前,我国高校利用校史档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在教育方式上,高校多采用线下实地参观讲解或课堂教学,运用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线上教学的高校较少。个别高校单独修建校史馆或陈列馆,但多数高校只在新生入学时期或特殊节日带领学生参观,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档案育人效果不够理想。陈列校史档案时,多数学校用文字加黑白照片的表现形式,其历史性和严肃性有余,而科技感和时代感不足,降低了参观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在教育内容上,高校多通过讲解杰出人物和重大事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利用校史档案中学生考试作弊、学术造假、伪造档案和拖欠助学贷款等“不端行为”案例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和警示,而对校史档案内容进行专题编研、反映学校发展历程和未来图景、突出校史档案时代映照的内容较少。

  2.4 档案育人未形成协同联动机制

  高校校史馆一般被划分到教辅部门或附属行政部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落实者。明确的分工提高了学校管理和运行效率,但各部门间树状的分布特点导致部门间的交互性和协同性不足。在利用校史档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亦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档案资源目录、档案开放内容和时效、档案资源获取渠道等的认识。校史档案这一“校本教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档案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较少,无法真正了解校史档案资源的育人要素,导致档案资源的“供给”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需求”之间出现严重不平衡。

  3  充分发挥校史档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路径选择

  3.1 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使校史档案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高校档案承载的既是一部高校历代师生共同创造、历经时代风雨洗礼的建校兴校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实现教育强国的奋斗史,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各个时期的时代缩影,折射出世情、国情和党情。坚持档案育人,有助于推动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筑牢文化自信。面对新时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要求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于档案育人功能的规定,高校应明确档案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真正把校史档案资源作为本土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 让档案部门与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研究制定校史档案育人资源的收集与管理的指导意见,规范档案保密与开放标准,建立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育人制度,明确校史档案使用权利与义务体系,增加校史档案编研经费和加强校史档案育人场所建设,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构建起由相关部门、相关领域协同联动的档案育人体系,真正使校史档案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例如,四川现代职业学院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以“创业精神”为核心,立足育人方向、育人模式、育人环境创新,通过厘清校史文化发展脉络、营造校史文化育人环境、创新校史文化育人体系、开发校史文化系列产品、拓展校史文化传播途径、共享校史文化建设资源,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推动了校社文化育人共同体建设,拓展了校史文化产品的育人深度和广度。

  3.2 将校史档案素材编入校本教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要精心保护红色记忆,逐步推进数字化,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启迪。将校史档案素材编入校本教材,校史档案校本教材与国家统一编写教材形成功能互补,是利用校史档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途径,能够破解校史档案育人意识不强以及校史档案资源分散、获取困难和利用率低的难题。将校史档案素材编入校本教材,首先,需要丰富校史档案的内容,确保档案收集范围的广泛性,增加对学生社团活动档案、公益活动档案、学习档案和诚信档案等的收集。鼓励各部门积极参与档案育人工作,并为其提供丰富的档案资源。同时面向社会征集校史档案,利用捐献、购买、代存等方式收集校史档案。例如,兰州大学档案馆采取以各中层单位归档为主、档案馆主动记录和实时采集为辅的策略,加大校内重大活动档案收集力度,提出“档案馆在现场”的行动口号,保证学校各类庆典活动、大型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重要视察和来访活动相关档案的及时收集和保存。其次,档案工作人员要提升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和编研的能力,立足馆藏,围绕校史、校情、学情对档案资料进行研究,将最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注重将契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素材编入校本教材,增加教材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为此进行了有益且富有成效的尝试:一是挖掘整理学校历次党代会史料。通过汇编史料,让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学校党委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二是编写《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党史大事记》。这部近百万字的党史大事记,翔实地记录了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党的工作情况和党的建设历程;记录了学校党委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记录了学校党委领导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成果;记录了党委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历程。

  3.3 创新档案育人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在运用校史档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实现校史档案育人的价值预期。利用多种活动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利用入学、校庆、国庆等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开展校史知识竞赛、校史馆讲解员竞选、校史理论研究社团开办、校史主题教育宣讲等活动,提升学生对档案工作的参与度,实现受教育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进一步对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将校史档案中的奖杯、荣誉证书等器物文化带入教学课堂。为了让校史档案育人更具感染力,可以邀请校史档案中的杰出人物走出档案,走进课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校园故事,让档案人物“走出来”[6]。承载校史档案的档案馆和校史馆可以创建实践教育基地,促进档案育人可持续发展。校史馆是爱校荣校教育的重要文化基地,做好校史馆和档案馆的智慧建设,将文化、档案、教育、人工智能等元素相互融合,让校史档案可感知、可触摸,让静态史料“活起来”,提升校史档案育人的吸引力[7]。随着公众数据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的提升,要加快档案现代化建设,可利用大数据根据学生现实需求精准发布和传播校史档案文化,让校史档案文化有效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推动建立健全一站式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校档案资源的及时更新、快速检索、远程服务和共享应用,让档案资源“动起来”,助推档案育人工作上台阶、提水平。

  3.4 构建协同联动机制,形成校史档案育人新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对象的全员性,这就需要高校各主体、各部门、各方面协调配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深化对校史档案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和档案内容的认识,积极参与档案馆一线工作,挖掘校史档案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加强对档案工作和档案资源的宣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知识的学习,提升档案编研能力,提高档案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同时加强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整合不同部门的潜在资源和智力支撑,探索校史档案育人工作开展的有效助力和创新方法。如档案馆可与相关院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创建教研室,教研室主要负责对各学院和档案工作人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基于校史档案资源共同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开展校本教材编研工作,提升校史档案的育人效果。档案馆可以利用技术赋能创新育人方式,打造“大档案育人”新模式。顺应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潮流,校史馆需要主动对接“智慧校园”工程,利用技术赋能,构建“智慧档案育人”模式,优化档案育人效果。同时,校史档案管理部门应倾听学生对档案工作的诉求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善档案管理方法,实现校史档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8]。除此之外,校史档案管理部门还应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到档案育人工作中,与当地档案馆和其他高校搭建合作关系和资源共享平台。例如,由浙江省档案馆、省教育厅会同相关高校联合举办的“档案里的初心故事——珍贵红色档案文献展”,成为红色档案和校史档案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利用高校内的党员之家、图书馆、校史馆、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现有条件,选择固定场所布置展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将参观展览和档案研学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并根据需求适时更新。通过构建协同联动机制,丰富档案育人资源,创新档案育人空间,营造档案育人的浓郁氛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通知 [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9):5-7.

  [2] 程秀红 , 何静莉 . 论如何发挥高校档案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J]. 档案管理 ,2016(5):82-83.

  [3] 张强 , 程玉莲 , 吉祥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管理育人路径探析 [J]. 浙江档案 ,2021(1):62-63.

  [4] 祝聪楠 . 发挥校史档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对策研究 [J]. 档案管理 ,2020(5):118,120.

  [5] 郑永廷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18.

  [6] 丁艳艳 . 校史档案的育人模式创新策略研究 [J]. 山西档案 ,2022(6):92-94.

  [7] 吴童 . 高校校史文化发展与创新研究 [J]. 中国档案 ,2019(8):64-65.

  [8] 裴佳越 . 论“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史档案功能的拓展与实现 [J]. 山西档案 ,2021(4):64-71.

  【基金项目】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23122223173);中国机械政研会机械职教政研分会课题“忠诚工匠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SZ23C035);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培根铸魂 以文化人”(项目编号:2023030);遵义医科大学博士后培养资金项目“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项目编号:FB-2024-1)。

  【作者简介】沈洋(1991—),男,汉族,黑龙江七台河人,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档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赵小敏(1994—),女,汉族,贵州遵义人,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档案育人;李娇娇(1986—)女,汉族,贵州遵义人,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周小艺(1984—),女,仡佬族,贵州遵义人,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琴(1991—),女,汉族,重庆綦江人,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档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