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故事化视角下地方戏曲档案的影视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11 07:34:22被阅览数:3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宋微

  摘 要: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语境下,如何实现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创新性开发和传播,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在数字人文理念引领下,从档案故事化的视角切入,探究影视作品中地方戏曲档案叙事的类型、策略及启示,以期为地方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了影视作品融合地方戏曲档案资源的不同叙事类型,总结了影视改编、影像重现、融合创新等叙事策略,并进一步探讨了档案故事化视角对影视作品叙事实践的启示意义。立足档案故事化视角审视影视创作,有利于传统艺术与现代媒介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数字人文;档案故事化;地方戏曲;影视叙事;中国故事

  文献遗产被视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戏曲档案文献遗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历经数百年历史积淀形成丰富多样的剧种形态。地方戏曲更是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结晶,浸润着独特的地域风情。然而,在新传媒时代和现代信息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下,传统戏曲正面临着观众流失、传承堪忧的困境。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让地方戏曲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文化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地方戏剧档案承载着丰富的区域特色历史文化信息资源,是加强文化认同、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戏曲档案保护与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整理和编目等方面,较少关注戏曲档案的文化价值挖掘。随着数字人文的兴起,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迎来了全新的理念与模式创新。档案故事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档案资源开发路径,通过对档案进行主题发掘和叙事化呈现,唤起档案的隐藏价值,让历史记忆鲜活起来[1],为地方戏曲档案的传播与呈现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当代影视作品是大众接受度较高的文化形式,引入戏曲元素的影视剧近年来层出不穷,在叙事手法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影视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征方式,能有效彰显不同民族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将档案故事化理念运用于地方戏曲档案影视叙事的研究,一方面能拓宽档案学与民族学、艺术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场域,有助于深化地方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探索。另一方面也能为影视作品提供新的创作素材和表现手法,推动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鉴于此,本文拟从档案故事化视角切入,在梳理地方戏曲档案叙事类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影视作品融合地方戏曲档案这一文化元素的叙事策略,分析档案故事化理念对影视实践的潜在启示,以期为地方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理论参考。文章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就档案故事化视角下影视作品中地方戏曲档案的叙事类型、叙事策略等问题展开阐述,力求得出一个多学科融合、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

  1  档案故事化视角下地方戏曲档案影视叙事类型分析

  1.1 地方戏曲歌舞的直接运用或改编

  影视作品对地方戏曲歌舞等档案形式的直接运用或吸收改编,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叙事类型。这种叙事类型主要通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进行表现,或以原生态的方式直接呈现,或由艺术家进行再创作,以配合影视作品的叙事需要。例如,表现蒙古族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大量引用了《牧羊曲》《敖包相会》等民歌,展现新疆少数民族故事的影视剧则吸收了《阿凡提之歌》《十二木卡姆》等维吾尔族音乐元素。这些地方戏曲的音乐形象与影视叙事内容交相呼应、相得益彰,生动再现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因此,直接运用和改编地方戏曲歌舞,能充分体现影视作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将其融入影视叙事,有助于唤起观众的文化认同感[3]。此外,戏曲歌舞所具有的表现力、感染力,能渲染影视作品的艺术氛围,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使叙事更添魅力。

  1.2 地方戏曲器乐曲与乐器的影像呈现

  地方戏曲器乐曲与乐器也是影视叙事常用的表现手段。一般而言,这种叙事手法往往配合影视歌曲,有时也独立承担着推动剧情、烘托气氛等作用,以达成叙事学中的隐喻、象征等功能。首先,将地方戏曲乐器作为“可视化的音乐形式”,在银幕上呈现其造型和演奏场景,能形象生动地展示一个民族的艺术神韵,成为影视叙事的亮点所在。例如,芦笙、马头琴等少数民族乐器频频亮相荧幕,成为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标志性元素。其次,地方戏曲乐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器的造型、音色、演奏技法都深深打上了民族烙印。以音乐语言展现地方风情,使影视叙事更添艺术感染力。最后,在影像叙事中,乐器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特定的民族精神内涵。通过乐器这一叙事媒介,既能传神地再现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也能寄寓导演的艺术构思,令叙事更添张力。

  1.3 地方戏曲性格舞蹈的影像化展示

  地方戏曲性格舞蹈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与鲜明艺术特色为影视叙事提供了丰沛的滋养。透过“舞蹈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审视,舞蹈作为一种身体实践,承载着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记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并通过程式化的动作语汇、神秘瑰丽的服饰道具、丰富隽永的表情符号等方式得以呈现。地方戏曲性格舞蹈正是一个地域性共同体的文化表征,浓缩了该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精神风貌。将其纳入影像叙事话语体系,是充分发掘地方戏曲性格舞蹈作为文化资本的潜在价值,是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与传播的必然要求。通过符号学、人类学、媒介理论等跨学科视角的辐射,相关研究人员能够揭示影视媒介与地方戏曲舞蹈之间的深层联系,进而探寻影像叙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与弘扬的诸多可能。

  2  档案故事化视角下地方戏曲档案影视叙事策略探析

  2.1 影视改编:地方戏曲长篇叙事民歌的银幕再现

  将地方戏曲长篇叙事民歌改编成影视作品,是档案故事化的重要实践路径。叙事民歌包含着丰富的人物故事、情节线索和地域风情,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改编过程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框架,也要结合影视媒介的特点,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进行再创造,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以电影《刘三姐》和《阿诗玛》为例,两部影片均改编自流传于民间的长篇叙事民歌。前者保留了壮族民歌的原生态唱腔和比兴手法,通过精心设计的歌舞场景再现壮乡风情;后者则以彝族撒尼人的口头史诗为蓝本,通过唯美的歌舞表演和富有诗意的画面展现彝族文化的神秘色彩。影片以音乐贯穿情节,歌舞融入叙事,让观众在悦耳的旋律中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4]。由此可见,地方戏曲叙事歌谣的影视化改编,是一种“移花接木”的创作方法,既延续了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也丰富了影视叙事的表现形式。

  2.2 影像重现:原生态地方戏曲歌舞的叙事蕴涵

  在一些体现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影视作品中,导演往往选择直接呈现原生态的地方戏曲歌舞,力求在影像叙事中再现传统艺术的本真状态。这种叙事手法表面上是对现实的客观记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原生态的地方戏曲歌舞能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渲染影视作品的意境,表达导演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通过舞台化的影像呈现,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引发情感共鸣,唤起文化认同。例如,电影《江格尔》通过一系列蒙古族长调演唱和查玛舞蹈展示,再现了内蒙古草原上的盛大娱乐活动“那达慕”,表达了对游牧文化的赞美之情。又如,电视剧《阿娜尔罕》中多次出现维吾尔族传统歌舞表演,通过《十二木卡姆》音乐渲染宗教氛围,用麦西来甫等形式推动情节发展,使歌舞元素成为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影视叙事中植入原生态地方戏曲,能增强文化表现力,彰显民族特色,也能充实故事内容,促进情节展开。作为非遗文化的活态记录,这些原生态的表演片段本身就是宝贵的文化档案,是影视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融合创新:影视语境下地方戏曲歌舞的再创作

  除直接运用和影像记录外,一些影视作品还会根据叙事需要,对地方戏曲歌舞进行再创作,这是档案故事化的又一实践形式。在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融入民族元素,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下表现地域特色,既彰显了文化自信,也实现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例如,电影《五朵金花》以彝族民歌《蝴蝶泉边》的旋律为主题,融合彝族音乐元素创作插曲,歌词包含政治宣传内容,但曲调委婉动听,与影片氛围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在影视语境下对地方戏曲进行再创作,既要突出艺术个性,也要兼顾受众心理。一些成功的案例都是从传统母题中提炼出契合时代精神的元素,在继承民族风格的基础上,用现代手法进行艺术加工,既有文化内涵,也有艺术感染力。从档案故事化的视角看,影视作品对地方戏曲的再创作,不仅丰富了非遗档案的现实样态,延续了文化生命力,其影视本身也成为非遗的新载体,为后人研究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提供了档案依据。

  3  档案故事化对地方戏曲档案影视叙事实践的启示

  3.1 拓展维度:档案故事化为影视叙事素材选择提供新思路

  影视创作需要丰富多元的素材来源,然而传统影视的诸多案例大多聚焦于现实题材或文学改编,而忽视了档案中蕴含的宝贵文化资源。事实上,地方戏曲档案不仅包含了剧目、唱腔、表演等艺术信息,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趣味。将其纳入影视叙事的视野,能拓宽素材选择的维度,为影视创作提供新的灵感来源。从档案故事化的视角切入,影视创作者能够从非遗档案中挖掘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神秘瑰丽的艺术形式,从而激发出创作灵感,丰富当前的叙事内容。以京剧电影《梅兰芳》的创作为例,编剧严歌苓通过梅兰芳的口述档案、日记、书信等史料,撷取了梅兰芳艺术生涯中的多个片段,再现了这位京剧大师的舞台风采和人格魅力。

  3.2 提升品质:档案故事化助力影视作品提升艺术品质

  影视作品所呈现出艺术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众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同。一些影视作品在叙事中融入地方戏曲元素,却流于表面化的模仿,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核,难以引发观众共鸣。档案故事化为提升影视艺术品质提供了可能。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非遗档案,影视创作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剧种的发展脉络、美学特征和表演程式,进而在创作中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核,避免简单化、碎片化的表达。同时,档案中记录的许多珍贵史料和鲜活细节,也能为影视叙事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以电影《霸王别姬》为例,导演陈凯歌通过查阅20世纪京剧史料和访谈京剧前辈,全面了解了京剧的发展历程、舞台美学和表演特色,并将其融入影片叙事之中。片中的舞台片段忠实再现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和唱念做打,令人叹为观止。人物塑造也借鉴了京剧行当的典型特征,呈现出丰满立体的银幕形象。档案故事化使《霸王别姬》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3.3 深化内涵:档案故事化为影视叙事提供文化意蕴

  影视作品不仅承担着娱乐大众的功能,更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使命。然而,一些影视作品在叙事过程中对地方戏曲元素的运用只是进行表面化的展示,缺乏深层的文化内涵挖掘,从而难以设计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民族符号,难以引发观众的文化认同。因此,在档案故事化的影响下,影视叙事能够从海量档案中提炼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母题,从而使戏曲档案资源展示出更加深邃的内在意蕴[5]。同时,将非遗档案中的故事、音乐、舞蹈等元素融入影视叙事,能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通过对电影《十面埋伏》的深入分析发现,该影视叙事风格别具一格,导演在深入探究了四川戏剧的精髓后,通过融入川剧经典名曲《十面埋伏》,以传统故事诠释现代情绪,展现了川剧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徐艳慧 , 胡莹 . 滇西抗战档案资源叙事性开发路径探析 [J]. 山西档案 ,2023(5):34-42.

  [2] 任越 , 路璐 . 数字创意产业融合视域下档案文化产品开发路径研究 [J]. 档案学研究 ,2022(1):97-102.

  [3] 曾静怡 , 牛力 . 叙事增强档案文献遗产受众文化认同的策略探讨 [J]. 档案学通讯 ,2024(1):79-85.

  [4] 赵雪芹 , 彭邓盈政 . 数智赋能环境下的档案数字叙事模式研究 [J]. 档案学研究 ,2022(5):67-73.

  [5] 龙家庆 , 牟胜男 . 跨媒体叙事嵌入档案馆公众教育的动力诠释与推广策略 [J]. 山西档案 ,2020(5):62-71.

  【作者简介】宋微(1988—),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安阳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