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公众教育的档案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8 11:48:54被阅览数:10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张骞

  摘 要:档案服务是档案事业的核心环节,新时代下的档案社会化服务是改进档案工作质量,实现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面向公众教育开展档案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推动档案资源的创新性转化、档案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遵循公共服务、公开服务和公平服务的理念,在搭建数字化档案教育平台、发挥全媒体传播手段优势、建立公众教育跨界合作关系、大力培养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的路径中构建科学的档案社会化服务模式,并通过社会反馈效果评估不断优化完善。

  关键词:档案社会化服务;公众教育;档案服务模式

  档案工作是具有深刻社会属性的公共服务事业,档案事业长期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充分发挥着档案的社会化服务价值。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这一重要批示充分彰显了党对档案事业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守正创新、全面提升档案服务水平的殷切期望,也为新时代档案事业的社会化服务指明了方向。档案社会化服务面向公众开放,通过有效保管和利用档案资源,切实做好公众教育工作,提供具有历史底蕴、服务水平、教育价值的档案社会化服务。本文旨在深入辨析面向公众教育的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内涵特征,从而构建新时代下的档案社会化服务模式。

  1  面向公众教育的档案社会化服务价值取向

  1.1 推动档案资源的创新性转化

  档案资源的创新性转化是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必然结果。档案社会化服务和公众教育的需求创造了多样化的档案资源应用场景,使档案资源得以获取更为丰富的创新技术和力量支撑,从而推动档案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在形式上,档案资源的存储和呈现形式产生创新性转化。为突破档案服务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档案资源需进行数字化转化和线上开放。通过数字扫描转录、智能文字识别等技术手段,将以纸质档案为主,照片、磁带、实物档案等为辅的传统载体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从模拟态到数字态的转变,既便利了社会公众在线获取档案资源,又减少了实体档案借阅过程中因直接接触产生的损害风险。在内容上,为实现档案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对档案资源内容的深度挖掘势在必行。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档案资源中的内容、历史背景、逻辑关联,寻找档案资源的深层历史和文化内涵,为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对档案公众教育的素材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 提升档案公共服务水平

  档案馆是国家文化服务机构,是向社会提供档案服务的专门场所,公众教育也是档案服务的核心一环。档案馆通过开展公众教育,为社会公众创造了更多走进档案馆、了解档案馆藏资源、体验档案馆服务的机会,让公众教育成为社会了解档案公共服务的窗口。在各项公众教育活动中,更多公众开始体会到档案服务水平的提升,进而产生档案服务使用意愿,激发了参与热情。公众教育发挥得当,就能够成为档案公共服务水平面向社会的名片,既能够有效彰显档案馆的本质服务属性,又可以展现档案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1],对于增进公众对档案服务工作的认同感、提高社会档案认可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3 助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档案具有重要的教育和传承功能,档案馆则历来是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教育基地。在面向全社会广泛开放的档案公众教育中,要为公众提供深入接触和学习历史文化原始记录的机会,使其直观、真实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沉睡的馆藏档案资源“活”起来。与公众直接对话,为公众营造领略历史文化魅力、传承文化血脉的良好学习环境,将成为文化知识普及教育的有力实践。

  在跨代际文化沟通上,档案资源也将日益发挥出新的宣传和教育价值。借助数字化公共教育平台,老年一代可以参与到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中,讲述和记录自身切实经历,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年轻一代可以学习和访问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并展开不同代际人群之间的沟通交流,助推老年一代理解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思维。在这一良性循环之下,代际理念鸿沟得以破除,使得历史文化以线性形式有效联通,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价值观,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2  面向公众教育的档案社会化服务理念遵循

  2.1 公共服务理念

  档案机构的服务属性是其长期以来的立身之本,这应是贯彻档案社会化服务过程始终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档案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管理型机构向服务型机构的转变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十年间,各行各业不断推进服务改革,将社会公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档案领域也积极响应这一改革政策,着力推进档案服务的深度转型。由管理本位走向治理本位[2]的过程体现了档案工作顺应开放型数字时代的决心,促使档案事业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各项档案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应坚持将公共服务理念放在首位,指导和规范各项档案工作的开展,切实做好档案公众教育。

  2.2 公开服务理念

  公开服务是档案社会化服务中需要考虑的特殊问题。档案资源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报价值,因此许多馆藏档案涉及保密问题。为确保档案机密不被泄露,对档案采取涉密保管的处理办法。档案保密在有效保护国家秘密的同时,也导致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在档案密级划定和档案解密开放工作中采取较为保守的态度,造成许多应开放利用的档案未能及时公开,阻碍了档案第二价值(即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传统档案馆存在“重藏轻用”思想,档案工作侧重于档案的传统管理流程,缺乏积极促进档案开放利用的思想,是档案资源公开服务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在数字时代的开放背景下,档案机构应积极转变开放理念,从“重藏轻用”向“藏用并举”转变,做到“应开尽开”,为档案公众教育提供更为丰富全面的档案素材,及时发挥档案的现实价值,实现档案资源价值最大化。

  2.3 公平服务理念

  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是公共服务的基本目标之一[3],它要求面向全体社会公众提供均等化的服务,在服务获取机会和服务效果上达到大致均等,避免因地区、职业、年龄等因素而产生差异。在档案社会化服务实践中,由于受到地区经济水平、用户知识背景、档案人员服务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化影响,我国档案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全局范围内未能实现服务的均等化,这将是我国档案工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面向公众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档案机构应秉持公平服务理念,在提供均等化服务的同时,适度加强对老年人、未成年人、低教育水平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关注。通过开设绿色通道、设立服务专区等形式减少弱势群体的档案服务障碍,从而实现不同群体在档案服务和档案教育中的相对公平,保障全体公民平等享受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权利。

  3  面向公众教育的档案社会化服务实现路径

  3.1 搭建数字化档案教育平台

  在现代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规划中,各机构都不约而同地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数字化档案教育平台的搭建难度大大降低,平台的呈现形式和服务功能也日益多样化,为档案公众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借助在线数字化档案教育平台,搭建档案数字智库,实时更新和共享档案资源开发成果,宣传档案专题教育活动及主要内容,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检索功能,实现资源集成、输出高效、服务统一[4]的优质服务平台,保障用户公平、公开地享受档案社会化服务。基于数字化档案教育平台,深度融合信息工具,开发智慧问答、虚拟体验、知识图谱等档案智慧服务模式[5],为用户带来创新性的档案服务体验。

  3.2 发挥全媒体传播手段优势

  信息技术使得传播手段丰富多样,多元媒体传播渠道是档案公众教育的重要推手。传统档案宣传局限于报刊、广播、海报等小范围传播形式,在网络时代加入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传播渠道,对于档案传播效果具有显著提升,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全媒体背景下,强调多元媒体同步宣传,最大限度地扩大传播受众范围,借助短视频平台、电视节目、微型纪录片等手段扩大传播影响力,为档案公众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档案教育传播的广度和深度[6]。随着全媒体传播手段与档案公众教育的深度融合,丰富的档案公众教育资源得以打破“信息壁垒”,为档案机构与社会公众搭建现代化的双向沟通渠道,促进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层次性进一步提高。

  3.3 建立公众教育跨界合作关系

  公众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文化传承的长期要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单位,具有相似的文化基因,在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目标一致性,且馆藏文化资源具有高度相似性,存在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打造质量过硬的公众教育成果,档案馆应积极联合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建立面向公众教育的跨界合作关系[7],共享馆藏文化资源,交流文化建设和宣传的成功经验。通过整合多元主体的资源储备、建设资金和人才力量,推动档案公众教育的发展。在跨界合作的过程中,各主体之间还能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图书馆的活动举办经验、创新性的用户服务项目可为档案馆的档案社会化服务形式提供参考,博物馆的文物呈现与解读形式、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思路也有益于提升档案文化服务质量。通过跨界合作,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最大化地利用各单位的自身优势,同时寻找不同领域之间合作的全新空间,为未来多机构的融合共通发展奠定实践基础。

  3.4 大力培养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公众教育的主体,也是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实践者,人才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在档案社会化服务建设过程中,档案机构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人才队伍结构方面,要注重多层次、多领域、多水平的人才引进,形成差异化的人才结构,同时重视年轻力量和技术骨干的加入,以保障档案公众教育中的创新性和多样化发展,避免单一的人才结构造成知识壁垒。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档案人员专业素养培训,并通过专题课程和定期考核的形式推动人才知识素养的持续提升。除档案管理基础技能的普及以外,还要重视培养档案人员的档案历史、服务意识、沟通技巧等软性技能,有效提高档案社会化服务水平。在人才管理方面,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档案工作成果评比、优秀档案人员表彰、档案人员晋升标准的设立等形式,鼓励档案人员积极提升自我、改进服务能力,激发档案人员的服务积极性,从而优化档案机构的服务水平。

  4  面向公众教育的档案社会化服务效果评估

  档案社会化服务并非一个线性过程,而应是一个动态循环。传统档案服务以单向形式呈现,以档案机构为主体,社会公众为客体,完成自档案机构向社会公众的档案知识传播。这一线性过程缺乏受众对档案服务的反馈机制,容易造成档案服务的盲目性和封闭性,不利于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档案社会化服务模式应将社会反馈效果评估纳入整体规划范畴,通过用户意见采集、问卷调查等形式主动获取服务效果评价,以规正和完善档案社会化服务模式。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档案资源利用率、社交媒体档案舆论等数据进行实时捕获和智能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社会效果,为面向公众教育的档案社会化服务模式构建提供直观有力的参考依据,助推档案社会化服务模式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宋帆帆 , 苏君华 . 数智驱动下档案公共服务价值共创 : 价值、模式与路径 [J]. 档案学研究 ,2024(2):30-37.

  [2] 徐拥军 , 嘎拉森 .“三个走向”: 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 [J]. 图书情报知识 ,2021(6):4-11.

  [3] 谢文谦 . 公共管理视阈下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 [J]. 办公自动化 ,2023(13):44-46.

  [4] 薛晓萌 . 新《档案法》背景下高校综合档案服务创新 [J]. 山西档案 ,2022(2):138-143.

  [5] 邓君 . 智慧开发紧跟时代发展新需求 , 知识赋能熔铸档案服务新篇章 [J]. 档案学刊 ,2023(5):4.

  [6] 何淼 . 档案资源全媒体传播的框架与方法 [J]. 山西档案 ,2024(3):167-170.

  [7] 王玉珏 , 杨太阳 . 法国档案馆公众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启示 [J]. 档案学研究 ,2016(5):103-109.

  【作者简介】 张骞(1990—),男,汉族,江苏常熟人,江苏警官学院三级主任科员、教育管理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科研经费管理、预算绩效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