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视角下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7 08:37:55被阅览数:6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周敏

  摘 要:少数民族档案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记忆,是增强民族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从社会记忆视角出发,探讨社会记忆与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独特价值,深入阐释构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体系的价值意蕴,探索集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于一体的传播体系建设框架,进而提出实践路径,以期切实提升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

  关键词:社会记忆视角;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档案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1]。档案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和传承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记忆。社会记忆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民族共同构建和传承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与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少数民族档案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因子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核,是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资源。深入发掘少数民族档案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从合适的视角解读和呈现其中所蕴含的社会记忆,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2]。

  1  社会记忆与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内在联系

  1.1 社会记忆的内涵与表征特征

  社会记忆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中,由社会群体共同建构、传承和分享的关于过去的集体记忆,是群体性的文化表征和历史建构。社会记忆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建构性和话语权力性等特征。社会记忆通过各种外在形式和符号得以表征和传承,如纪念仪式、历史教科书、博物馆、文学艺术作品等。其中,档案无疑是社会记忆得以永久保存的重要载体形式。档案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原始记录,为社会记忆的构建提供了最为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档案与社会记忆的紧密联系,不仅体现在它们能够保存并记录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种群的生存状况,还体现在档案工作者在档案编制过程中的选择、评价、鉴定等行为会对集体记忆产生重要影响。

  1.2 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社会记忆内涵与特质

  少数民族档案记录和保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民族发展历程、优秀文化传统,是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记忆的重要存储器。少数民族档案所承载的社会记忆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质。首先,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真实记录了地方特定民族在特定区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是研究少数民族社会变迁、挖掘民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其次,少数民族档案的语言文字、档案形式等具有独特性。例如,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档案涵盖了纳西族的东巴经和东巴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档案,壮族的口碑档案等多种类型。这些少数民族拥有各自特定的语言文字系统,因此这些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档案对于保存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民族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社会记忆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价值

  社会记忆为解读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内涵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在该视域下,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及其体系构建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首先,有助于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对少数民族档案的整理编研与数字化转型,能够最大限度地抢救、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档案部门可通过丰富的展览、数字产品、公益讲座等传播方式,唤醒公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历史记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最后,有助于彰显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助力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中蕴含的独特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审美观点等,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促进各民族互相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

  2  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框架

  2.1 多元传播主体的协同机制

  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有效传播依赖于政府、档案部门、文化机构、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鉴于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特殊性,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传播机制尤为重要。具体来讲,首先政府部门作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的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统筹规划、制定政策、提供资金保障,为各类主体参与传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档案部门需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形成知识体系并生成优质的传播内容,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合作,建立资源互联共享机制。最后,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也是传播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协助做好组织动员和宣传引导工作,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进来,通过捐赠档案,参与众包、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传播少数民族文化[4]。为此,各主体应加强沟通交流,形成统一的传播话语体系,协调好传播目标、传播任务分工,形成多元协同的工作格局。

  2.2 目标传播受众的界定与分层

  目标受众是档案文化传播的主要对象,传播内容和形式要以目标受众为中心,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对于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而言,要做好目标受众的界定和分层。就界定而言,首要目标受众应该是少数民族群众。民族档案文化传播要增强其文化认同,唤起民族记忆,必须把少数民族群众作为传播的重点对象。同时,还要关注少数民族青少年群体,通过加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和传承,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各族群众和海外受众也是重要的潜在目标受众,他们不仅是增进民族间交流的桥梁,而且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力量。就分层而言,可以采用受众细分的方法,如根据年龄、地域、兴趣、受教育程度等将目标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群体,针对不同细分群体设计个性化、差异化的传播内容,提高传播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2.3 传统与新兴传播媒介的优化组合

  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要综合运用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优化媒介组合,构建立体化的传播网络体系。众所周知,传统媒介包括展览、图册、广播、电视等,在传播民族文化内涵、渲染文化氛围、塑造档案文化品牌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体现档案价值、传播档案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介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为主要特点,突出了传播速度快、受众广、互动性强等优势。档案部门可依托门户网站、数字档案馆等搭建文化传播平台,并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创新传播模式,运用元宇宙理念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场景化呈现,以激发目标受众的兴趣。因此,要顺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统筹运用多种媒介,实现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在内容、渠道、平台、终端的全面融合,从而构建多元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2.4 形式多样的传播内容供给

  在内容供给方面,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内容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文化性、历史性特征,而内容的原真性、权威性是吸引受众的关键。档案部门要深入挖掘并开发档案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实现对档案的重构、再造、活化,从而开发生动鲜活、形式新颖的档案文化产品。例如,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立足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特色,兼顾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开发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档案文化精品,创新推出图录、纪录片、动漫、音视频等多形态的文化产品;在话语表达上,要从档案的原生语境出发,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有效传播。

  2.5 传播效果的评估与优化

  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对于明确其改进方向与提升传播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反馈机制主要包括确立评估目标和指标、收集数据和信息、分析和解读数据、总结反馈并优化策略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具体来说,要明确传播活动的主要目的,通过数据信息收集,把握目标受众各细分群体的知晓度、理解度、满意度,分析和解读数据,了解其需求和偏好,以便优化未来的传播策略,制定更加精准的传播计划。建立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反馈机制,旨在有效解决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中的问题,激发目标受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拉近传播主体与目标受众之间的距离。通过完善反馈机制,准确把握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定位,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内容的优化指明方向,以实现最大化、最优化的传播效果。

  3  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独特价值引领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是各类传播主体应该自觉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档案部门要树立大文化资源观念,充分认识档案文化资源的特殊价值,加大对民族档案的征集、抢救和保护力度,建立科学完备的档案资源体系。要厘清少数民族档案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档案文化资源普查工作,针对历史口述档案、文艺口述档案、民间宗教(信仰)口述档案等内容,全方位收集反映少数民族历史、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各类档案资料。要创新档案整理方法,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档案文献的数字化进程,加强档案语言的规范化处理,为后续的深度开发奠定基础。

  3.2 优化供给高质量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内容

  优质的话语内容是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丰沃土壤”,能够滋养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不断衍生、发展、壮大。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要不断挖掘现实素材,聚焦社会热点,丰富话语内容,使之成为普通公众的“精神食粮”。其一,不断挖掘现实素材,促进内容创新。通过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档案中涵盖的住宅、服饰、饮食、风俗、礼仪、宗教、民间技艺以及丧葬嫁娶等各个方面的现实素材,汲取其中有益的生态伦理思想、独特的道德规范、丰富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思想,形成优质内容供给。其二,紧扣时事热点,扩大影响力。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要顺势而为,聚焦社会热点,积极创作优秀文学作品、制作精良的影片以及网络推文等,借助网络传播的流量集聚优势,不断扩大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例如,2024年风靡网络的散文集作品《我的阿勒泰》记录了作者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现了游牧民族在边地深远丰富的生存景观,后被拍摄成同名当代民族剧,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传播,获得了公众的追捧和好评。

  3.3 数智赋能创新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形式

  数智时代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档案部门在实践过程中要坚持科技引领,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沉浸式传播模式的创新[5]。首先,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建设集档案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数字迎宾厅、数字展厅,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例如,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数字主题展集中展示了各民族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种珍贵文物,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次,要发挥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优势,创新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通过AIGC生成技术结合少数民族档案优质内容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创纪念品、NFT、动漫游戏衍生品等,拓展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最后,馆藏机构要积极运用数字时代下的开源工具,借助众包平台,吸引专业社群力量参与。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发起档案修复、知识标注、在线翻译等众包任务,通过社会化的协作方式提高数字化加工效率,为少数民族档案的规模化传播奠定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 国家档案局印发《通知》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EB/OL].(2021-07-29)[2024-01-12].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107/4447a48629a74bfba6ae8585fc133162.shtml.

  [2] 王萍 , 凌茗 , 宋婧馨 . 基于多元治理的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主体协同整合模式研究 [J]. 山西档案 ,2024(2):5-11.

  [3] 马双双 , 吴建华 . 社会记忆视角下的档案文化建设体系研究 [J]. 山西档案 ,2017(4):13-17.

  [4] 刘晗 , 周耀林 . 参与式共建 : 少数民族数字记忆建构模式及实现策略 [J]. 档案学研究 ,2022(3):60-67.

  [5] 周林兴 , 崔云萍 .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的建设路径探析 [J]. 档案学通讯 ,2023(2):10-17.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项目“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SKSZ070)。

  【作者简介】周敏(1986—),男,汉族,安徽滁州人,重庆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