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6 08:46:55被阅览数:336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丁海斌 韦纪兵
摘 要:据目前考证,“记录”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王充的《论衡》中,本义为“史籍”。该词自出现后应用情况总体上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趋势,并在宋清两代分别达到阶段性峰值。从数量上看,在清代出现次数最多;从频率上看,在宋代使用频率最高。“记录”在古代典籍中的总使用频率为0.121,大于0.1,属于高频词。古代的“记录”(名词)通常指代各种符号记录材料,它既包括整合性符号记录如“史籍”等,也包括原始符号记录如“档案”等。近代以来,“记录”(名词)亦为常用词汇,其涵盖范围有所扩大,从原先主要指代文字符号的记录扩展到泛指一切固化信息的记录。
关键词:记录;符号记录;文献;档案;词义
“记录”是文书学、档案学、图书馆学、博物馆学、文献学、文物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中的重要词语之一。该词含义丰富,在文化领域应用广泛,对其起源、词义及应用的发展、演变进行历史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已有学者对“记录”一词展开研究,如《论文件、记录和档案的术语含义及其生命周期》中,深入分析了其作为档案学专业术语时的含义,并重新认识文件、记录和档案三者之间关系[1];又如《文献学记录概念释义》对文献学中“记录”的概念进行了释义,并认为将“记录”作为“文献”的同义语应该是“记录”概念的引申性、广义性或曰普泛化应用[2]。但目前尚未有对于“记录”一词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进行专门的历史语言学研究的学术作品。因此,本文将首次从历史语言学、计量语言学的角度,借助爱如生数据库、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数据库,对“记录”一词的起源、应用与含义变迁进行专门性的研究。
1 “记录”一词的起源
1.1 关于“记录”一词起源的几种说法
在“记录”一词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该词对应的行为或事物。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通过结绳、编贝等来帮助记事;再到后来,人们使用壁画、雕刻等方法记录和表达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人们开始在甲骨、青铜器上刻出标记,这些标记包括符号、图形等。无论是物件指事、图画记事还是刻契,这都是一种记录(动词)的行为,并且产生了最初的记录(名词)。
笔者在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数据库中对“记录”一词进行全文检索,并对检索结果仔细甄别。从目前检索到的各种数据库和其他文献来看,“记录”一词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在《太上正一法文经》中发现该词,“......恶口呪诅、罪条无量,不可记录,不自觉知,今日首谢,归命天尊......”[3]但由于作者不详,其成书年代仍存在争议,有学者判断其形成于西汉,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出自南北朝时期,且后者的认可度更高,因此暂不将该书中的“记录”作为该词最早的出处。
第二,目前所知,“记录”最早出现于东汉《论衡》:“太史公记功,故高来祀,记录成则著效明验,揽载高卓,以仪、秦功美,故列其状。”[4]目前,学界对于“记录成则著效明验”的解释各有不同,也导致了对“记录”一词的词性有所争议。张燕[2]认为“‘记录’当为名词,表示一过程或其结果”。但有著作认为“记录成则著效明验”话义难通,可能脱误,大概意思可能是:在记载过去的成就时,就突出其效果[5-6]。还有著作认为“‘则’疑‘败’讹”[7]。如果按照以上两种解释,“记录”一词则为动词。
笔者认为,此处“记录”当为名词,含义为“文字等符号记录材料”,指代史籍,即《史记》。“成”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成,就也。从戊,丁声”,许慎认为“成”字义为“完成”[8]。《论衡校释》中“太史公叙言众贤,仪、秦有篇”[4]一句的注为“《史记》各有传”[4]。太史公当为司马迁,其所形成的记录当为《史记》。
1.2 “记录”一词出现在东汉的原因分析
“记录”一词出现在东汉,符合汉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性。第一,从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来看,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多音节词)过渡,使其具有更明确的涵义,这是历史趋势;第二,在东汉时期,“记”与“录”的出现次数都较高,为它们的组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第三,由于东汉时期动词“录”新义项的出现,动词的“记”“录”已经同义,两者同时具有动词“记录、记载”和名词“文字等符号记录材料”的含义,按照同义相吸的原则,在东汉时期实现了两者的组合;第四,“记”与“录”在东汉之前已经分别组合了一些类似的词汇,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记传”,西汉时期的“疏记”“谱录”;东汉时期这种现象继续发展,出现“记室”“追录”等相关词汇。因此,单音节词“记”与“录”作为汉语言文字中较早产生并在先秦时期已经大量使用的词汇,其在东汉组合到一起具有历史合理性。
2 古代“记录”一词的词义与应用
2.1 概述
笔者通过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和中华经典古籍库等对“记录”一词进行检索、清洗、分析,并对各词义的出现次数进行了统计,具体朝代的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将具有名词属性的“记录”一词的检索结果按照其在各朝代的出现次数及使用频率进行了统计,如图1所示;按照“部类”和“朝代”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表1 古代“记录”一词各义项的出现次数
图1 古代名词词性的“记录”一词在各朝代的出现次数及使用频率①
首先,从词义上来看,“记录”一词具有动词和名词两大基本词义。“记录”在东汉刚开始出现时,已经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宋朝时其各种义项已经全部出现。各义项中,名词词义主要是“文字等符号记录材料”,含义较为固定,可以用于指代史籍为主的典籍、原始记录材料(零次文献、文书、档案)、名册(档案)等,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记录”一词一直具有文档及其他文献名词的属性。
其次,从应用情况和使用频率来看,名词性的“记录”一词在六大部类文献中均有出现,这表明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除通俗小说外,六大部类中“记录”一词在丛书中出现的次数最少,在史部中出现的次数最多,这也较符合“记录”一词的内涵,即记录是关于已发生的事件和活动的材料。此外,该词在国家行政领域和史学领域中应用较多,具有较强的文档属性(原始符号记录)和图书史籍属性(整合性符号记录)。从东汉开始,该词在各个朝代都有使用,具有较强的历史连续性。从出现次数上看,该词从东汉到宋朝都处于上升阶段,在宋朝呈现爆发式增长,元代出现次数较少(主要是遗存下来可供检索的文献较少,出现频率并不低),自明代开始复苏,并且在清朝其出现次数达到了古代的鼎盛时期。从使用频率上看,宋朝是该词使用频率最高的时期,元朝略有下降,明朝持续下降,到了清朝使用频率再次出现上升趋势。
表2 古代名词词性的“记录”一词部类分布次数表
2.2 起源和初步发展期——东汉至南北朝
2.2.1 东汉时期
“记录”一词在东汉时期共出现2次,分别为名词和动词词性。此时名词词性“记录”的词义内涵是整合性符号记录,指代史籍。动词词性的“记录”见于《周礼注疏》中的郑玄注:“此篇司空之官也。司空篇亡,汉兴,购千金,不得。此前世识其事者,记录以备大数尔。”[9]此处为动词“记下来”的意思。
2.2.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记录”一词在三国时期仍有使用。《国语》云:“是皆明神之志者也。”[10]吴国韦昭注:“志,记也,见记录在史籍者也。”[10]又云:“卫蒲、戚实出献公,宋萧、蒙实弑昭公,鲁弁、费实弱襄公,齐渠丘实杀无知,晋曲沃实纳齐师,秦征、衙实难桓、景,皆志于诸侯,此其不利者也。”[10]注:“皆见记录于诸侯。”[10]这两处的“记录”皆为名词 , 表示“文字等符号记录材料”,指代史籍中的文字记载。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名词词性的“记录”主要用于指代的事物亦与前朝相同,如《襄阳耆旧记》:“武陵人以衡家武陵,遂记录云是其郡人,非也。”[11]《高僧传》载:“众家记录,叙载各异。”[12]这个时期“记录”一词在表示“文字等符号记录材料”时,较多用于指代史籍或其中的文字记载,属于整合性符号记录。该词出现次数略有增加,但使用频率仍然较低,并且较集中地出现于少数文献之内,名词词性的“记录”应用范围也主要集中于史部和子部。
2.3 快速发展期及繁荣期——隋唐至宋
2.3.1 隋唐五代
唐朝时期,名词词性的“记录”较多地用于指代整合性符号记录,主要是用于指代史籍中的记录。如《北史》:“东西魏时,中国方扰,及于齐、周,不闻有事西域,故二代书并不立记录。”[13]偶见指代名册记录,如《法书要录》:“匪徒姓名记录,面首超越。”[14]这种“名册记录”属于原始符号记录——档案,这是“记录”一词第一次出现指代原始记录的词义。
隋唐五代“记录”一词的出现次数较前朝明显增加,共出现了105次,其中名词词性的“记录”出现了51次。此时名词词性的“记录”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已经拓展到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2.3.2 两宋
至宋朝,“记录”一词的词义已经比较全面,并出现了扩展性的“记怀”的含义,如《苏轼文集》:“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15]此外,还出现了“背诵”的含义,如《苏轼文集》:“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15]宋朝时期,名词性“记录”可指代原始符号记录和整合性符号记录。
“记录”作为原始记录材料的含义使用时,常指代档案记录。如“九年十月十六日,帝欲见起居记录,以知得失”[16]中的“起居记录”即为“起居注”。又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云:“臣窃详安燾自五月二十二日亲闻圣谕,即合以其日记录付时政记房,就使未可,亦不过三二日间可以了毕,不应迁延日数。”[17]其中,时政记房是撰写《时政记》的场所,《时政记》是皇帝和宰相的议政记录,“合以其日记录付时政记房”中的“记录”应为“关于皇帝与宰相议政的文字材料”。起居注和议政记录都具有档案属性。
“记录”一词也作为整合性符号记录使用,主要用于指代“史籍”。如《松窗百说》:“彼一人尔,记录如此之殊,所以仲尼谨严于《春秋》,退之鉴前代人诛鬼责之祸,不敢易作也。”[18]其中,“记录”指代的是原文提到的《史记》与班固撰写的史籍。
宋朝时期由于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留下了比前朝更多的文献,“记录”一词的出现次数也呈现爆发式增长,“记录”(名词)的使用频率达到了古代的顶峰。从表2可以看出,宋朝名词词性的“记录”在集部和史部文献中出现较多,且仍以史籍含义为主,这是由于宋朝修史工作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不仅编纂机构增多,利用史料的范围也更广。
2.4 下降期——元、明
2.4.1 元代
元朝属于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统治时间短,且统治者不重视对汉语文献的传播与保存,使得流传至今的文献数量较少。因此,检索到该时期“记录”一词的数量大幅度下降,仅有144次,词义也有所减少,使用频率较宋朝也有所下降。“记录”一词的含义中“背诵”的含义没有发现被使用,“记怀”则仅见于《祭顾玉山诗》中的“念我及儿辈,举室蒙记录”[19]。元朝时期名词词性的“记录”主要用于指代以史籍为主的各种典籍。如《常熟州学田记》中:“当孔子时,吴通上国已久,北学宜非一人,独子游以身通受业,列于七十有二人之间,而其言行见于记录为甚具。”[20]同时,“记录”也用于指代原始记录材料,如《金史》:“女直既未有文字,亦未尝有记录,故祖宗事皆不载。”[21]元朝时期“记录”一词作为名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在史部,这得益于元朝对前朝史书的修撰工作,仅《宋史》中“记录”一词就出现了6次。
2.4.2 明代
明朝遗存下来的可供检索的文献数量较元朝大幅增加,所检索到的“记录”一词的数量也大幅增加,但其使用频率有所降低。此前文献中“记录”一词的所有词义在明朝再次出现。名词“记录”可用于指代以史籍为主的各种典籍,如《馀冬录》:“此等记录,天下往往而有,事非验之,闻见弗信可也。”[22]其中的“记录”用于指代类似于前文中提到的《荆州记》中的文字记载。《李东阳集》载:“善者法,恶者戒,则凡见诸记录者,虽人殊事异,皆我之师也。”[23]此处“记录”指代人物传记,本句意为号召我们要从前人的传记中获取经验。也有指代原始记录材料的含义,如《朱舜水集》:“其所传者,《日本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皆是我邦典藉也。方今东武亦有日次记录,备来世而已。”[24]此处的“记录”是指编写史籍的资料,具有档案属性。
2.5 复苏期——清
清朝,“记录”一词的词义和用法都与前朝基本相同。名词词性的“记录”可用于指代史籍为主的各种典籍,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述:“然当时记录既多,如遗书、外书、雅言、师说、杂说之类,卷帙浩繁,读者不能骤窥其要。”[25]它也可指代原始记录材料,如《陈确集》记载:“六月,祝开美以山阴先生手书及所记录授先生,先生泣受而藏之。”[26]在清朝,“记录”一词的出现次数达到了顶峰,这主要得益于可供检索的遗存文献数量较大,其使用频率也提升到了较高水平。名词性的“记录”开始出现于通俗小说当中,说明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如《彭公案》中引用了刘静修的《读史》诗:“记录纷纷已失真,语言轻重在词臣,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27]
3 近代“记录”一词的词义与应用
3.1 近代“记录”一词的词义
3.1.1 晚清时期
晚清时期,“记怀”“背诵”等动词含义没有发现被继续使用。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各种原始记录的用法较为普遍,具体用法有两种:第一种,一般单独使用,没有前置定语,这种用法较为常见。如《贼情汇纂》所记:“壬子十月在长沙,诏书编成,以功升左史,职同将军,掌一切文案,及记各伪王登朝问答之辞,谓之记录,月缴一本于洪贼。”[28]第二种,用于指某种特定的记录,一般前面有特定问题或范畴的定语,这种用法说明“记录”一词可以作为中心词使用,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如诉讼记录,“如有二人以上之书记,以一人为监督,专司往复文牍、诉讼记录及款项收支各事务,服从上官之命令,与行政官同”[29]。
3.1.2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其词义有了新的拓展,笔者通过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等对“记录”一词进行了搜索,发现了该词的两种新义项。第一种是通“纪录”,指在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申报:教育与人生周刊》1924年的一篇报道题为“世界游泳记录”[30]。第二种是指“做记录的人”,如《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记录忙得笔杆乱动,报名的人一个紧挨一个。”[31]
此外,近代“记录”一词作为名词,不再仅仅指代一般性的文字记录,其同时包含实物记录等。在《世界文化史》中,作者先是提到了实物的记录作用,认为“岩石的不能完备地记录生物生活,正和银行簿册的不能全载邻人的生活一样”[32],并在其后直接使用了“岩石记录”这一名词:“但从人类发现了岩石记录而加以研究以后,就放弃了这信仰......”[32]
3.2 近代“记录”一词的应用
3.2.1 晚清时期
笔者通过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爱如生申报数据库等进行检索,得出“记录”(名词)一词共出现152次,普遍应用于行政领域,出现了“会议记录”等用法。如“华洋义赈会办事诸董,于西本年二月二十五号在二马路卜内门公司聚议,到场者首董李德立君、会计员朱葆三君、衣德君、书记员李佳白君、沈敦和君、教士高门君、邮政司加仑白君,当将上次会议记录核准”[33]“书记具有掌理开会记录及往来文牍之责”[34]。记录已明确作为档案加以保存,并有相关制度和专职人员。
3.2.2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记录”一词的应用更为广泛,笔者利用瀚文民国书库对“记录”一词进行全文检索,共出现在30915本书中,其中行政领域的使用继续增多,仅“会议记录”一词就出现在1 078本书中。除此之外,该词还广泛分布于文化、教育、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且在“记录”前加定语的现象增多,出现了“成本记录”“原始记录”等词。此时“原始记录”多出现于经济领域,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事实所作的最初书面记载,如现金付出簿、销货簿等,如“是故仅有上章所述各种原始记录,当嫌不足,应再添设下列各簿......”[35];偶见于科学领域,指调研时产生的最初书面记载,是原始资料的来源之一,如“此种原始资料之来源有二:一为利用原始记录,二为查填调查表格”[36]。以上应用方式说明:第一,“记录”一词作为中心词的使用量增加,通用性进一步增强;第二,“原始记录”等词的出现,说明对记录类事物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记录”一词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外延进一步扩大,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在政治领域,名词性“记录”可以作为刊物的栏目名。“记录”指代有关民政、财政、工程、任免、外交等公文,与法令、省令、揭示、训令、中央命令及附录等栏目并列,如“记录:军政:移师筑堤”[37];也可以专指会议记录,如“记录:大会第一次预备会议记录”[38]。
在档案领域,“记录”一词在秦翰才编著的《档案科学管理法》中有所出现,特别是在“第一章 档案性质之新认识”中侧面提及了记录与档案的关系:“吾人断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之文野,常以其有无历史记录,或有无完善之历史以为衡。由是吾人评判一组织在文化上之程度,亦可以其有无完善之档案为衡。”[39]“然今后之历史,将包括全社会活动之记录,当不仅取材于各官署之档案,亦当取材于一切重要事业之档案,则如金融机关,交通机关等,并应各知所以重视其档案,树立一种健全之档案制度。”[39]由上可知,作者将档案看作社会活动的记录,是编史的重要材料。
4 现代“记录”一词的词义及应用
4.1 现代“记录”一词的词义
现代的“记录”一词相对古代和近代而言,具有继承性,词义上继续保留了与各种形式的书面记录有关(体外记录)的部分,而“记怀”“背诵”这两个与记忆有关(体内记录)的含义一般不再继续使用。同时,词义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发展变化,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用法也较为灵活。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中关于“记录”一词的解释为:①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②当场记录下来的材料;③做记录的人;④同“纪录”[40]。以上对“记录”的语义学解释是狭义的含义,没有包括更广泛的符号记录材料和各种专业性含义。
在一些具体的领域中,“记录”一词的专业化程度有所提升,特别是其含义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影响日趋显著。
在档案领域,《档案学词典》中对于“记录”一词的解释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一种具体的文件种类,即“记载会议发言、领导人的讲话或工作活动等,以备查考的一种机关内部使用的文件。包括会议记录、领导人讲话记录、电话记录、值班记录以及大事记等”[41]。另一部分则与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解释有关:①记录是在机读目录数据库中,作为一个单位来处理的相关数据项的集合。如一个文件条目、一个案卷条目等。是构成档案数据库和档案机读文档的基本单位。它包含一组相关的数据段,例如一个文件条目记录,包括档号、题名、责任者、主题词等数据段。②记录是一种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指将信息写入磁带、磁盘等记录媒体上的过程[41]。在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下,档案领域中“记录”一词既包含纸质文件,也包含数据库中的数据。这是社会信息化初期“记录”一词在档案领域的词义。
在图情领域,《图书情报词典》关于“记录”的解释是“描述某一实体对象的,具有标准化的格式与内容并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一组相连数据。是 * 文件中一个特定项目的全部信息的集合 , 例如 , 目录中的一条款目”[42]。这与上述《档案学词典》中的解释相似,反映了信息化初期在图情档领域“记录”一词的词义与计算机有关。
在计算机领域,“记录”为“record”,被解释为:“一个记录是录制在一个计算机存储媒体上的有组织又可识别的数据集合。每个记录包含一些数据 , 数据彼此间有一基本关系。”[43]
在公文领域,“记录”通常指作为公文的一种文体的记录,如会议记录、电话记录[44]。
在历史学领域,名词性“记录”一词包含有非文字记录(实物资料)与文字记录(文献资料)两种含义,如“化石是远古生命的记录,有人管它叫‘写在岩石上的历史’”[45]“凡一切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字记录,无一不是史料或包含有史料”[45]。该领域同样强调“记录”的原始性,“历史记录只是对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或直接记录,它是客观的原始材料,即所谓史料”[46]。
“记录”一词已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一切被固化下来的信息,都可以称之为记录,如工业经济领域的“生产记录”“工程记录”;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领域的“会议记录”“信用记录”;新闻与传媒领域的“影像记录”“专题记录”等。
综上,现代“记录”作为名词时,主要是指符号记录,包括书写符号、数码符号和数字符号,同时也指实物记录,如化石、年轮等。
4.2 “记录”一词的应用
笔者使用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选取1949年至2023年间全国范围内出版的年鉴进行全文检索 , 来统计分析“记录”一词在当代的使用情况。
由图2可以看出,“记录”出现在工业经济领域最多,往往与其他词进行组合使用,如“消费记录”,该领域更注重记录的凭证作用。由于“记录”本身可以是一种公文的类型,因此其在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领域的使用次数也较多,位列第二。
图2 现代“记录”一词在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的应用领域分布
如图3所示,由于“记录”一词在工业经济领域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其使用次数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在2018年达到了顶峰,但在2019年至2023年使用次数出现了持续的下降。
图3 现代“记录”一词在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的使用次数趋势
如图4所示,从相对频率上看,现代名词的“记录”属于高频词,相对频率为0.003 04,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相对频率最高的前8 000个词词表中排第3 302位②。与相关词汇相比,“记录(名)”与“图书”的频率相同,低于“文件”,高于“档案”。
图4 “记录(名)”及相关词汇词次及相对频率图③
5 结语
“记录”一词从东汉时期一直使用至今,主要词义较为固定。作为名词,它指代各种符号记录。从应用范围来看,“记录”一词在古代涉及领域广泛,出现在经史子集、丛书以及通俗小说等各类古籍文献中,主要应用于行政事务和历史研究等领域;到了近现代时期,其使用范围更是已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从使用次数和频率看,在古代,“记录”频率的总频率超过了0.1,属于高频词;近现代,该词被大量使用,属于重要的基本词汇之一。
档案学界探讨“记录”一词的词义与应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该词所包含的各种范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关乎如何定义档案,如何对档案与文物、档案与图书、档案与记忆等相关事物加以区分,更关乎对信息时代数字档案的理解等重大问题。因此,本文不仅仅是一篇历史语言学研究论文,更重要的是为档案定义及相关问题提供了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英玮 , 熊朗宇 . 论文件、记录和档案的术语含义及其生命周期 [J]. 档案学通讯 ,2015(6):4-7.
[2] 张燕 . 文献学记录概念释义 [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2(3):47-48.
[3] 太上正一法文经 [M]. 道藏本 .1445( 正统十年 ):7.
[4] 黄晖 . 论衡校释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0:522.
[5] 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 . 论衡注释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9:663.
[6] 袁华忠 , 方家常 . 论衡全译 ( 中 )[M]. 贵阳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40.
[7] 张宗祥 . 论衡校注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238.
[8] 许慎 . 说文解字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3:309.
[9] 郑玄 , 贾公彦 . 周礼注疏 [M]// 阮元 . 十三经注疏 . 清嘉庆刊本 .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9:1956.
[10]左丘明.国语[M]. 韦昭 , 注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20,22,362,363.
[11] 黄惠贤 . 校补襄阳耆旧记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8:53.
[12] 释慧皎 . 高僧传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2:523.
[13]李延寿.北史[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3207.
[14] 张彦远 . 法书要录 [M]. 杭州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180.
[15] 苏轼 . 苏轼文集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6:1671,1821.
[16] 武秀成 , 赵庶洋 . 玉海艺文校证 [M]. 南京 : 凤凰出版社 ,2013:674-675.
[17]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4:10440.
[18] 李季可 . 松窗百说 [M]. 郑州 : 大象出版社 ,2019:286.
[19] 顾嗣立 . 元诗选二集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7:1248.
[20]黄溍.黄溍集[M]. 杭州 :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490.
[21] 脱脱 , 帖睦尔达世,贺惟一,等 . 金史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1558.
[22] 何孟春 . 馀冬录 [M]. 长沙 : 岳麓书社 ,2012:31.
[23] 李东阳 . 李东阳集 [M]. 长沙 : 岳麓书社 ,2008:970.
[24] 朱舜水 . 朱舜水集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1:408.
[25] 永瑢 , 纪昀,陆锡熊,等 . 四库全书总目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5:778.
[26]陈确.陈确集[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9:27.
[27] 杨挹殿 . 彭公案 [M]. 立本堂刊本 .1892( 光绪十八年 ):393.
[28] 张德坚 . 贼情汇纂 [M]. 钞本 .1855( 咸丰五年 ):51.
[29] 大理院正卿沈家本奏陈调查日本裁判情形清单 ( 四续 )[N]. 申报 ,1907-06-30(10).
[30] 世界游泳记录 [N]. 申报 : 教育与人生周刊 ,1924(33):12.
[31]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上)[M]. 晋城 : 太岳新华书店 ,1947( 民国三十六年 ):97.
[32] 韦尔斯 . 世界文化史 [M].蔡慕晖,蔡希陶,译.上海:大江书铺,1932:12,13.
[33]来函[N]. 申报 ,1907-03-07(18).
[34] 浦西南乡联合会粗议试办简章 [N]. 申报 ,1908-04-05(3).
[35]DOHR L J,INGHRAM A H.陀氏成本会计(上)[M].施仁夫,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民国三十一年):342.
[36] 黄福燕 . 实用社会调查 [M]. 上海 : 大东书局 ,1948( 民国三十七年 ):22.
[37]记录:军政:移师筑堤[J]. 江苏省公报 ,1912(14):14.
[38] 记录 : 大会第一次预备会议记录 [J]. 互助周刊 ,1931(9):33.
[39] 秦翰才 . 档案科学管理法 [M]. 上海 :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 ,1947( 民国三十六年 ):2.
[4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 现代汉语词典 : 第7版[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23:615.
[41] 吴宝康 , 冯子直 . 档案学词典 [M].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103,439.
[42] 王绍平 , 陈兆山 , 陈钟鸣 , 等 . 图书情报词典 [M]. 上海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248.
[43] 许镇宇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百科全书 [M]. 天津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181-1182.
[44] 刘雨樵 , 彭树楷 . 实用公文词典 [M]. 西安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35.
[45] 贾东海 , 郭卿友 . 史学概论 [M]. 北京 :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134,135.
[46] 赵吉惠 . 历史学概论 [M].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1986:5.
注释:
① 使用频率的计算方法为该名词在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出现次数和所检索到的该朝代文献总数之比,即该名词在每种文献中的平均出现次数。检索文献数:东汉81部,三国两晋南北朝211部,隋唐五代477部,宋朝1 656部,元朝546部,明朝2 350部,清朝4444部;命中文献数:东汉1部,三国两晋南北朝14部,隋唐五代20部,宋朝158部,元朝39部,明朝149部,清朝314部。
②相对频率为该词的出现次数占全部语料总词次的百分比,与古代部分使用频率计算方法不同。数据来源: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721.
③数据源自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频率词典》。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项目编号:14BTQ071)。
【作者简介】丁海斌(1962—),男,汉族,山西晋中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全国首届档案领军人才,全国档案专家,博士,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史,科技档案与科技文献史,电子档案管理,中国古代陪都史,中国科技史等;韦纪兵(1999—),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