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艺术素养教育的大学生艺术档案管理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4-11-06 08:24:44被阅览数:13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汪茜

  摘要:艺术档案是人类艺术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在传承艺术、弘扬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服务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为导向,在梳理国内外艺术档案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价值、内涵和实现路径,针对性地提出了诸多举措,构建了面向艺术素养教育的大学生艺术档案管理体系,以期充分发挥艺术档案的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关键词:艺术档案;艺术素养教育;大学生;档案管理;高校

  艺术作为人类智慧和精神发展的结晶,对人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精神世界,可以通过审美观、人格意识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艺术素养作为人类诸多素养之一,对个体修养和群体和谐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高校在利用艺术档案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素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个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要主动适应新要求,以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中的潜力。我国艺术档案管理起步较晚,虽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但仍存在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服务形式缺乏创新、资源开发缺乏特色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档案服务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功能[1]。目前,国内关于艺术档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档案资源建设、艺术档案开发利用等方面,鲜有研究关注艺术档案对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关键作用。相比之下,欧美等国家在艺术档案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呈现出顶层设计自成体系、多层次协同合作、管理风格独具特色、利用服务极具匠心、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等主要特点,这些经验为我国高校开展面向艺术素养教育的大学生艺术档案管理提供了有益启示。因此,本研究拟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服务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为导向,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艺术档案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如何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层面构建艺术档案管理框架,如何创新艺术档案整理、编目、数字化管理等方法,如何创新艺术档案利用与服务模式,以及如何建立艺术档案安全管理与长期保存机制。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以期充分发挥艺术档案的育人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1  国内外艺术档案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1.1  艺术档案管理的内涵与价值

  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历史记录。学界普遍认为,艺术档案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其中,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档案能够促进艺术传承、提升艺术鉴赏力、陶治艺术情操等方面。将艺术档案用于教育,有助于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对于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艺术档案管理是指运用经典档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全过程。高校加强艺术档案管理,有助于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对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艺术档案独特的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提升应有的艺术素养。

  1.2  国外艺术档案管理的特点分析

  通过系统分析国外艺术档案管理相关项目与研究,总结出系统的顶层设计、多层次的协同合作、特色管理风格、高效利用服务、深度融合科技等主要特点,为我国高校艺术档案管理提供经验借鉴。在顶层设计方面,国外档案部门构建了层次分明、内容全面且定期修订的艺术档案管理政策体系,涵盖了战略规划、法律法规、工作标准以及详尽的操作指南等,为艺术档案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协同合作方面,机构形成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高校、艺术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艺术档案管理合作网络,定期召开高质量会议,共享信息资源;在管理风格方面,国外普遍强调艺术档案的“遗产”属性,突出艺术档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功能导向;在利用服务和信息技术方面,国外注重发挥艺术档案馆的教育功能,通过特色馆藏、专题展览、数据库资源、编研成果出版等形式,积极运用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利用服务体系。

  1.3  国内艺术档案管理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40年的发展,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艺术档案资源体系。2001年,随着《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得以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艺术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举办展览、开发数据库、编研出版等形式,促进了艺术档案的社会化利用[2]。但总体而言,我国艺术档案管理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差距,发挥育人功能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服务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还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创新发展。通过深入分析国外艺术档案的先进经验,我国相关艺术档案管理应进一步完善艺术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艺术档案管理的协同创新机制,创新艺术档案管理理念。同时,应加速推进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用现代技术赋能艺术档案管理。

  2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路径

  2.1  艺术素养的概念界定

  艺术素养是指个体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即能够通过艺术的角度发现身边事物的美,进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对于个人社会生活而言,艺术素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需要个体通晓艺术的基本知识,懂得欣赏各种艺术作品,熟悉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并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艺术素养的养成并非一而就,它需要个体通过不断接触各种艺术形式,积累艺术欣赏的经验,同时结合个人的人生阅历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艺术素养才能逐渐得到提高。特别是在高校阶段,这一时期是塑造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虽然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不需要接受专业的艺术训练来培养优秀的艺术能力,但是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对其成长至关重要。这种素养能够有效完善其艺术认知和人格结构,提升个人志趣品味,促进其全面发展[3]。

  2.2  艺术素养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艺术素养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首先,艺术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使其对艺术作品有更敏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从而发现更多艺术之美,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其次,良好的艺术素养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通识艺术培养,能够使其潜在的艺术思维得以发散,从而激发和推动艺术的创新。此外,相关艺术教育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知。通过鉴赏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审美追求的文化艺术作品,大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取蕴含在艺术瑰宝中的丰富表现力,有助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他们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其审美和人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2.3  高校开展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路径

  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作为大学生艺术素养养成的主要场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升艺术素养教育实效。其一,通过相关艺术课程教学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应充实完善艺术类课程,将艺术理论与鉴赏课程纳入公共课范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系统全面的艺术教育。同时,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艺术元素和审美内涵,推动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其二,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开展各类艺术实践,如成立艺术社团、举办艺术节、组织艺术竞赛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艺术的魅力。其三,要营造浓厚的艺术环境和氛围。高校应注重校园环境的艺术化设计,如艺术作品的陈列、人文景观的打造等,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3  构建面向艺术素养教育的大学生艺术档案管理体系

  3.1  完善大学生艺术档案的收集与资源建设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艺术档案的价值,并将服务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作为工作导向,多渠道收集学生的艺术活动档案。一方面,学校要建立艺术档案的征集机制,与艺术教学部门、学生社团建立常态化的档案移交关系,将学生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过程中产生的,能够体现大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各类艺术作品、活动记录等及时归档。另一方面,学校要创新档案征集方式,依托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公开征集学生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举办竞赛、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向学校捐赠艺术档案。与此同时,高校档案馆还需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购买、复制名家艺术作品和其他学校的优秀艺术档案,不断充实馆藏,力争建成一批在全国高校中具有示范效应的大学生艺术档案精品库。

  3.2  创新大学生艺术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方法

  为了更好地揭示大学生艺术档案的特色,便于利用,高校要结合艺术档案的特点,创新其整理与编目方法。首先,在分类上,要突出艺术的门类特征和活动特征,可按艺术大类(如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如实物、图像、音频等)、艺术活动(如教学、比赛、展演等)等进行分类,方便学生查找、利用、鉴赏。其次,在著录环节,除了一般档案著录项外,还要体现艺术档案的特色要素,如艺术作品的题名、创作时间、形式特征、艺术风格,活动的名称、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最后,在编目方面,可采用多元化的检索途径,除了传统的按主题、时间、人名等建立索引外,还可结合大数据技术,建立关键词检索、全文检索等功能,提升检索的精准度和效率。

  3.3  加强大学生艺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利用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和智能化资源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艺术档案资源的共享和传播。高校要加快推进艺术档案数字化进程,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一是做好实物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将纸质、实物档案转化为数字对象,并采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实物档案的艺术特征。二是加强数字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艺术档案元数据标准,采用统一的著录格式,提高数据的交互性和兼容性。同时加强数据的安全管理,防止丢失、损坏。三是推动档案数据库和专题网站等一体化智能平台建设,通过整合学校各类艺术档案数据,建立功能强大、使用便捷的数据库,满足学生的检索利用需求。

  3.4  创新面向艺术素养教育的大学生艺术档案利用与服务方式

  如何用活大学生艺术档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是提升艺术素养教育实效的关键。高校档案部门要转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首先,要积极开发制作以大学生艺术档案为素材,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展览、画册、纪录片等文化创意档案产品,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其次,以艺术档案为依托,策划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如以艺术家档案为线索,开展名家系列讲座;以获奖作品档案为基础,组织优秀校友经验分享会;以展演类档案为素材,举办经典艺术作品赏析会等[4]。此外,借助VR、AR、数字阅读、交互体验等技术,高校档案部门可以开发沉浸式、体验式的线上档案展厅,为学生提供沉浸感、参与感强的在线欣赏体验。

  3.5  建立大学生艺术档案安全管理与长期保存机制

  作为档案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一环,如何高效管理并长期保存不可再生的大学生艺术档案成为高校呕待解决的首要任务。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艺术档案的安全管理制度,配置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加强档案库房、办公场所的安全防护,定期开展档案的检查和维护,确保档案的安全。其次,要制定艺术档案的开放利用审批和跟踪机制,在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同时,切实维护艺术档案的所有权和保密权。此外,学校要树立永久保存理念,将大学生艺术档案纳入校史档案范畴进行规范管理,在做好防护、修复的基础上,采取数字化复制等先进技术,延长档案寿命。

  参考文献

  [1]高红缨.试析艺术档案的特征和开发利用[J].档案学通讯,2002(4):76-77.

  [2]柯青,新时期文化馆艺术档案管理研究[J].山西档案,2019(3):103-104.

  [3]别敦荣,夏晋.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2):60-66.

  [4]王露露,闫静,周延,数字媒体与档案艺术的记忆问题反思[J].档案学研究,2021(4):80-86.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湖湘工匠”背景下高职美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C1596)。

  【作者简介】汪茜(1984),女,汉族,湖南长沙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学美育教育研究、中国民间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