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艺术档案内容挖掘与价值实现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6 07:59:16被阅览数:84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郭路芳 郭露妍

  摘要:艺术档案在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立足于艺术档案赋能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阐释,提出了基于本体构建的语义关联挖掘、基于情感计算的情感语义分析、基于智能推荐的应用服务模式创新、基于跨媒体内容融合的资源整合挖掘等策略,并从学习资源开发、创意应用平台搭建、教育模式变革等角度详细阐述了档案价值实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变革创新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高校教育;艺术档案;档案管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为新时代背景下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艺术档案作为记录艺术发展轨迹、承载艺术文化遗产的特殊载体,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信息资源和教育价值,在美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受编目描述水平、检索利用深度等因素的限制,大量珍贵的艺术档案尚未得以充分开发利用[1],其教育价值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被动灌输式”艺术教育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路径、丰富资源形态。将艺术档案引入大学美育教学,对拓宽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视野,丰富美育课程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艺术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但如何有效激活档案资源、释放档案价值,并将其与大学美育教学实现深度融合,尚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鉴于此,本文拟在梳理艺术档案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探究艺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和大学美育教学变革的内在关联,旨在不断培养大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其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1  艺术档案赋能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阐释

  1.1  艺术档案拓展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知识广度

  艺术档案是涵盖了不同艺术门类、流派、时期与地域的原始文献资料,多维度地展现了艺术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跨学科特征。一方面,艺术档案完整记录了艺术作品从创作构思到最终呈现的全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人文风貌等信息,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把握艺术发展脉络。另一方面,艺术档案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交叉融合,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单一艺术视角的认知局限,构建起开放多元、交互贯通的艺术知识体系。可以说,艺术档案学科属性与知识内涵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为学生全面理解艺术、把握艺术发展规律、提升艺术素养奠定了知识基础。

  1.2  艺术档案深化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理解深度

  艺术档案不仅仅记录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结果,更重要的是再现了艺术家的生平事迹、精神追求与价值理念,以及不同艺术流派的渊源发展、美学主张与时代特征。通过对艺术档案的解读与研究,学生能够洞悉艺术创作背后的深层动因和初衰,清晰把握不同艺术流派、风格及样式的演变轨迹与内在逻辑,进而真正领会艺术的本质内涵和人文精神[2]。艺术档案所提供的第一手史料和鲜活个案,能够让学生走进艺术大师的心灵世界,感悟他们的人生历程、艺术追求、哲学思考,从而深化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开阔美学视野,提升对艺术的兴趣和敏感度。

  1.3  艺术档案转化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

  艺术档案不仅是静态的知识宝库,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的生动教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艺术档案资源,创新教学组织模式,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艺术档案的整理、编目、数字化加工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研究性学习的真实体验。教师还可以设计基于艺术档案的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围绕某一艺术家、作品、流派、地域等选题,通过搜集、筛选、整合、分析档案文献,最终完成调研报告或学习成果展示。在方案美工设计、团队协作、成果转化等环节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拓展。由此可见,艺术档案为开展探究式、项目制、情境化的教学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素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广阔平台。

  1.4  艺术档案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能力

  艺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激发其艺术创造潜能。艺术档案凭借其真实可感的艺术信息,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运用到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中去。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艺术档案的研习,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艺术样式和风格的表现特点,领会艺术大师作品中的构思理念和创作技法,进而在个人的艺术实践中加以运用,提升其艺术感知力、审美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艺术档案所展现的多元艺术形式和叙事视角,能够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认识艺术、探索艺术,并主动将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元素、创作理念相互借鉴、交又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可能和美学样式。综上所述,艺术档案所提供的鲜活案例和实践场域,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在知行合一中提升艺术素养。

  2  面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艺术档案内容挖掘策略

  2.1  基于本体构建的艺术档案语义关联挖掘

  艺术档案内容涵盖了多个艺术门类、流派、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交叉性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在档案内容的深度挖掘过程中,应注重运用本体构建方法,对档案进行语义抽取和知识关联,以揭示档案文本间的内在联系[3]。具体而言,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艺术档案进行命名实体识别、语义角色标注等处理,提取档案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要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面向艺术档案领域的本体和知识图谱,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艺术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演进规律,建立系统性的艺术知识谱系,从而拓宽艺术视域、深化专业认知。

  2.2  基于情感计算的艺术档案情感语义分析

  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美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艺术档案作为艺术家情感表达与艺术精神寄托的宝库,是开展情感教学的宝贵素材。为充分挖掘档案中的情感价值,可运用情感计算技术,对档案文本进行情感语义挖掘。利用情感词典、情感语料库等资源,识别档案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类别、情感强度,揭示艺术创作背后的情感脉络。同时,采用多模态情感分析技术,整合文本、语音、视频等不同档案载体的情感特征,以多维度的视角再现艺术大师的心路历程。在情感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沉浸式档案情感体验系统,借助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构建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感场域,引导学生在同理心体验中领悟艺术的情感内涵,唤起心灵共鸣。

  2.3  基于智能推荐的艺术档案应用服务模式创新

  艺术档案内容挖掘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教学、赋能育人。为实现内容挖掘成果的教学应用,需着眼教育教学需求,开发智能化、个性化的档案应用服务。具体而言,可引入智能推荐算法,该算法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等数据,为其精准推送与之相匹配的档案素材和学习资源。同时,构建集检索、阅读、标注等功能于一体的交互式档案学习平台,支持学生根据具体学习任务和知识主题等,灵活地进行档案资源的关联探索[4]。该平台还可嵌入协作式学习工具,如问答系统、讨论区等,促进学生开展对档案内容的研究性学习。此外,档案内容还可用于生成沉浸式学习场景、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多场景、跨平台地服务于艺术实践教学。

  2.4  基于跨媒体内容融合的艺术档案资源整合挖掘

  艺术档案资源形态多样,涵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类型。传统的内容挖掘往往局限于单一媒体,忽视了不同媒体间潜在的语义关联,导致档案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释放。为破解这一困局,需开展跨媒体的内容融合挖掘,实现多模态档案资源的语义整合与关联分析。具体而言,可借助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构建跨媒体档案语义索引,实现结构化、非结构化档案内容的关联检索和语义链接。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跨媒体内容分析、跨模态信息检索等技术,深度挖掘不同载体所承载的艺术知识要素,揭示艺术家创作理念、艺术流派渊源等深层语义关系。同时,针对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档案,可引入语音识别、视频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档案音、视频内容的文本转写、主题标引、情感识别,丰富艺术档案可被检索、利用的知识维度。跨媒体内容融合挖掘的实施,不仅能够打破档案载体的“数据孤岛”现象,实现多源异构档案资源的关联整合,还能促进档案语义的全面揭示和价值的充分释放,为大学生全方位感知艺术、理解艺术提供立体化的资源支持。

  3  面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艺术档案价值实现路径

  3.1  内容挖掘驱动的艺术档案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

  内容挖掘的知识图谱、情感语义、互联数据等成果,为学习资源开发提供了底层支撑和关键抓手。一方面,可基于知识关联挖掘,系统梳理档案的知识脉络,构建出结构化的艺术档案微课、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这些课程有效拓展艺术学习的时空边界。另一方面,情感挖掘所揭示的艺术大师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念,是开发沉浸式体验课程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可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交互中感受大师风范。此外,跨媒体融合的档案,为开发艺术动漫鉴赏课件提供了更加立体、直观的素材,这些素材能加深学生对艺术风格流变的感性认知。内容挖掘成果还可与学习行为分析相结合,实现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智能推送。内容挖掘为激活档案的教育价值提供了多元路径,有助于构建沉浸式、跨媒体、智能化的档案学习资源供给生态,使学生在与多模态资源的交互中主动感知和应用档案知识。

  3.2  内容挖掘导向的艺术档案创意应用平台搭建

  在内容挖掘的牵引下,平台可通过知识关联、语义链接等技术,整合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异构档案资源,实现一站式聚合检索。师生可借助语义分析、知识抽取工具,在档案中发现隐藏的艺术洞见,探寻创作脉络,开展研究性、项目化的档案学习。平台还可通过虚拟展厅、创意美工坊等功能空间,激发学生开展档案再创作实践,在跨媒介的美学探索中提炼个性化的艺术感悟。此外,平台通过嵌入社交协作功能,能有效促进学生与专家学者、艺术家的跨界交流碰撞,进而在群智协作中拓展审美视野。内容挖掘成果作为创意应用平台的支撑,为其注入了融合创新的灵魂,二者共同营造出沉浸交互、开放协作的档案学习创作空间,最大化地释放档案资源的美育效能。

  3.3  内容挖掘引领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变革探索

  首先,内容挖掘揭示的知识关联为教学范式重塑提供了基础,促进基于档案的项目制、研究性学习全面渗透艺术专业教学,催生了“存档式”教学、学科交叉课程等创新教学形态的涌现;其次,情感语义、传记档案的挖掘与应用,将艺术大师的精神风范、家国情怀融入教学,开创了以档案人物为镜鉴的“映照式”美育新路径;最后,数字档案资源库建设、知识化加工等内容挖掘实践,也为艺术类专业学生搭建了在真实项目中锻炼技能、增强就业力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基于内容挖掘的科研、教学联动,更能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在校际协同中推动教研创新、学术交流的常态化,从而提升高校艺术教学的学术化、专业化水平。内容挖掘成果为打开艺术教育范式重构之门提供了资源、技术支撑,最终形成档案资源与教学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科教融通产学联动的全新美育生态图景。

  参考文献

  [1]马晓丹.数智驱动下艺术档案的价值挖掘与实现研究[J].山西档案,2024(1):180-182.

  [2]张丹。档案艺术的兴起、影响与启示[J].档案学通讯,2022(3):21-29.

  [3]段荣婷,马寅源,李真.档案著录本体标准化构建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2):63-71.

  [4]魏亮亮: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知识服务模式转型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1(4):72-79.

  【基金项目】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豫北神像年画的传承保护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ZD0021);河南省教育科学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包装设计融入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YB0051)。

  【作者简介】郭路芳(1976一),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艺术设计;郭露妍(1972一),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