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4 08:11:14被阅览数:32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周中玉
摘要:传统村落档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创新传统村落档案开发利用模式,构建集存储、管理、展示于一体的数字化档案服务平台,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阐释了平台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而从体制机制、资源整合、功能架构、服务模式等方面探索平台建设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档案;档案服务;档案服务平台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古老文明的遗存,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古建筑、民俗物品、村志族谱等有形资源,也包括村民的口述历史、风俗习惯等无形资源。这些珍贵的传统村落资源,既是研究乡土社会、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助推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的宝贵财富。传统村落档案是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其价值重大且意义深远。一方面,它承载着传统村落世代积淀的历史文化,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和传承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另一方面,它为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乡土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据统计,截至2020年,先后有5批共681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被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村落档案资源类型丰富、内容独特,但由于缺乏系统整理和科学保护,大量珍贵档案处于濒危状态[1]。与此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村落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化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富有活力、开放共享的传统村落档案知识服务平台,对于盘活珍贵档案资源、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顺应新时代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聚焦传统村落这一极具特色和价值的档案资源,重点阐释数字环境下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特征与价值,探究数字时代传统村落档案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探索传统村落档案服务平台的构建路径与模式。发挥好传统村落档案资源优势,既是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文化战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2],对于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智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1.1 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传统村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类型繁多的档案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可分为原生档案与衍生档案两大类[3]。原生档案主要包括村志、族谱、土地文书、契约等文献档案,记载了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人物风俗、产业发展等。衍生档案则涉及传统村落在申报、评选、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本、图表、影像等档案资源。
按照载体类型划分,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可分为文本档案、实体档案、口述档案等。文本档案是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志是全面系统记述村落的地方志书,是了解村落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族谱是以记载宗族世系为主的特色文献,蕴含着丰富的人物信息和家族文化。土地文书、账册、契约等反映了传统村落的土地经济和财产关系。除文本档案外,传统村落还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实物档案。一些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如古建筑、遗址、石刻等本身就是活的历史档案,直观展现着村落的建筑艺术和传统风貌。可移动的文物如碑刻、牌匾、家具等都是传统村落物质文化的缩影。口述档案也是传统村落档案的重要形式。村民的口述历史、访谈记录等口述档案,记录了鲜活的村落记忆,能够展现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是研究乡土社会、民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1.2 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多维价值和社会意义
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本身的历史价值方面,更体现在其传承保护、教育研究、经济拉动等多维度的社会效用方面。传统村落档案是乡土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4]。加强传统村落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村落档案真实记录了基层社会的发展历程,是开展乡土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以及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史料。利用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开展地方历史教育,能够增强青少年的家乡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也日益凸显。通过梳理传统村落档案,还原村落历史风貌,对于挖掘文化内涵、讲好村落故事、提升村落形象,进而带动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基于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文创开发正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新动能[5]。
2 传统村落档案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全面性原则
传统村落档案服务平台建设要本着广覆盖、全采集的原则,兼顾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文本档案与非文本档案,注重动态记录传统村落发展的方方面面。要打破档案门类、载体的限制,既要重视正式的官方档案,也要重视村民个人收藏、口述记忆等非正式档案;既要采集历史遗留档案,也要及时记录反映当代乡村变迁的各类资料。通过全面系统的资源采集,真实再现传统村落的发展面貌,不断丰富完善平台的资源内涵。
2.2 地域性原则
传统村落档案服务平台建设要立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突出反映本地域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档案资源的征集、整理、展示中,要着力挖掘体现传统村落独特性、差异性的档案内容,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民间艺术等,彰显“一村一品”的文化魅力。各地平台的建设要根植于本土文化底蕴,与地方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数字文化名片。
2.3 开放性原则
传统村落档案服务平台的建设要坚持开放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开放,让档案走出馆藏,服务公众。依托互联网,搭建线上开放获取渠道,让公众更加便捷地获取传统村落档案;积极开发档案编研、展览展示、数字产品等,推动优质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宣传推广方式,不断扩大平台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走近、了解、热爱传统村落文化。
2.4 协同性原则
传统村落档案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为平台建设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各界力量,发挥专业优势,在资源征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给予支持。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参与口述历史、影像实录等档案的创作,让他们成为传统村落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
3 传统村落档案服务平台的构建路径与模式探索
3.1 体制机制保障
构建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传统村落档案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明确平台建设的目标定位、功能要求、实施路径等,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体系。如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导则》,对传统村落档案的编制原则、框架、调查内容与要求、成果制作与管理作出专门部署。二是成立由档案、文物、文旅等多部门参与的专门工作机构,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平台建设。如江西省乐安县积极探索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三路”工作法,推行“党建+传统古村落保护”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党在传统古村落中的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和社会号召力[6]。三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鼓励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平台建设,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如依托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建而成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机构一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面向中国传统村落开展学术研究、资料存录、项目实践、学术交流、宣传与教育等活动。
3.2 资源整合共享
传统村落档案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是档案资源。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资源建设规划,对分散在不同地区、部门的传统村落档案进行统筹梳理、分级管理,编制村落档案资源目录,实现“应归尽归”。二是全面推进传统村落档案数字化,统一技术标准和著录规范,规范元数据,提高档案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三是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档案数据的共建共享共用。可依托政务外网、数字档案馆等,构建分布式的资源共享网络。
3.3 平台功能设计
传统村落档案服务平台应围绕档案资源管理与知识服务需求进行功能设计。一是基于多模态知识表达的资源管理与服务。充分利用文本、图像、音视频、3D模型等技术,实现多种形态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与一体化展示,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档案体验。二是基于知识图谱的语义关联与智能检索。以本体为基础,挖掘档案资源内在语义关系,构建覆盖村落历史、人物、风俗等多主题的知识图谱,实现档案知识的关联展现与智能检索。三是基于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利用AR、VR等新技术,还原村落古建、非遗、民俗的历史场景,提升档案展览的灵动感与立体感。
3.4 服务模式创新
传统村落档案服务平台应立足新时代、新需求,创新服务供给模式。一是探索个性化、精准化的知识推送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知识推荐等技术,对用户特征与行为习惯进行动态分析,实现千人千面的档案知识推送。二是拓展融媒体展示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发丰富多样的档案数字产品,如档案微视频、H5、VR展厅等,创新档案知识的展示传播方式。三是探索社会协同众包服务模式。鼓励社会公众、民间组织参与口述史、实物档案的征集,参与档案的标引、翻译等众包任务,构建开放、协同、共治的档案服务生态。
4 结语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档案作为乡土社会发展变迁的真实记录,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数字时代,要求人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传统村落档案的数字化转型,构建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档案服务平台。这些措施对于系统保护、深度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档案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立足传统村落档案资源的独特价值,分析了数字化档案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平台建设应遵循全面系统、开放共享、多方协同的基本原则,并从体制机制、资源建设、功能设计、服务创新等方面对平台建设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传统村落档案服务平台必将向纵深发展,从档案资源的汇聚整合,到知识的关联挖掘,再到智能、精准、沉浸式的知识服务,将推动传统村落档案管理与服务模式的革新,有力提升传统村落档案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王萍,传统村落档案管理体系建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0(1):79-86.
[2]刘怡瑶,李姗姗.档案事业现代化视域下档案馆服务价值共创机制与路径[J]山西档案,2023(6):70-77.
[3]徐欣云,徐梓又.试析传统村落档案的涵义及与乡土社会隐性档案秩序的关系[J].档案学通讯,2020(5):40-46.
[4]丁华东,黄琳:中国特色档案利用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档案学研究,2022(1):51-57.
[5]马仁杰,吴玲玲.论社交媒体背景下我国档案服务平台建设的特点与优化路径[J].山西档案,2022(6):5-11.
[6]牛力,高晨翔,韩小汀.模式与机制:知识工程视点下的档案知识服务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2):96-103.
【作者简介】周中玉(1971一),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及其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