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0 07:37:32被阅览数:22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孟宪红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居民健康,将健康中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此背景下,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赋能社区治理、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成为函待探讨的重要课题。聚焦发挥居民健康档案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在梳理基本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居民健康档案赋能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提出理念更新、结构再造、流程优化、目标聚焦的系统路径,并从组织保障、能力提升、模式创新、督导考核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治理;医防融合;路径选择;实施策略
近年来,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点内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党和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体现。为落实“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各项要求,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有必要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与治理进行深入研究。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居民健康档案在赋能社区治理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居民健康意识认知不足、社区健康管理人员能力不足、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等,制约着健康档案在社区治理中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讲,在居民健康认知方面,大部分城乡社区居民对健康档案缺乏了解,数据素养有待提升,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自我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对自身健康生命周期相关信息的建档与定期体检重视程度不高。在社区健康管理人员能力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职从事健康档案管理的人员比例偏低。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虽然当前我国各地均在积极推动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但总体上看,覆盖率不高、平台兼容性差、与诊疗服务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从系统整合来看,目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医院信息系统、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等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还不够顺畅,难以形成完整的居民健康信息。因此,重点研究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如何更好地发挥效用,赋能社区治理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现实需要。
1 居民健康档案与社区治理理论基础
1.1 居民健康档案的内涵界定
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库,多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是通过登记居民的健康信息并持续更新居民健康状况形成的系统性档案。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根据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居民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信息、疾病史、诊疗信息、用药记录等内容,记录着居民疾病家族史、遗传史以及生活、工作环境等情况,涵盖了居民的生理、心理等全面的健康状况信息[1]。通过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社区可以全面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为制定社区公共卫生制度,开展重大疾病防控、妇幼保健、老年人照护等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切实维护居民的健康权益。
1.2 社区治理的概念探析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不同于传统的社区管理,社区治理是指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主要强调社区事务的公共属性、社区成员的主体地位以及多元主体的合作互动。具体而言,社区治理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治理主体的多元性。社区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居民自治组织、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人等都是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利益主体。第二,治理客体的公共性。社区环境、社区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事关居民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是社区治理的主要对象。第三,治理机制的合作性。不同于政府主导的行政管理,社区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合作互动,通过协商对话形成对公共利益的共识,并分工协作予以落实[2]。
1.3 居民健康档案与社区治理的关系梳理
居民健康档案作为社区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信息资源,与社区治理具有内在的理论与逻辑关联。首先,居民健康档案通过全面、准确、动态地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真实反映了社区卫生健康状况,为社区制定公共卫生制度、配置公共卫生资源提供权威的信息依据。例如,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慢性病综合防治等工作中,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分析有利于及时识别重点人群、评估疾病风险、追踪密切接触者,从而科学制定高效防控策略,精准实施管控措施。其次,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主体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居民健康档案将社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最后,居民健康档案作为构建社区治理信任关系的纽带,能够促使社区管理者与居民面对面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化解矛盾隔阅,并与社区医护人员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为社区卫生治理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2 居民健康档案赋能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
2.1 理念更新:提升认知,加强宣教
社区治理要体现出居民健康档案的价值,需要更新各个层级的观念,增强居民和管理者的健康意识与共治意识。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有力工具与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有助于帮助居民对健康档案的内涵、作用和意义获得更深层次的了解,进而吸引更多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展开来讲,社区可以充分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移动客户端APP等各类媒介,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居民群体,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互动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宣传的感染力。例如,针对信息素养不足的老年群体,可通过入户宣讲、健康讲座等方式,为其耐心细致地讲解健康档案的功用;针对新兴年轻群体,可依托微信、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有奖问答、案例分享等活动,提高宣传的趣味性。此外,针对社区卫生工作者,需加强相关健康档案业务培训,提升管理者素质,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社区健康治理氛围[3]。
2.2 结构再造:健全制度,专业治档
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体系,需要从结构层面入手,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公共卫生科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管理。鼓励在编医务人员参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为其提供培训进修、职称晋升等发展通道。在村卫生室选拔一批业务骨干,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带动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在总结基层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对健康档案的调查摸底、分类建档、信息录入、动态更新等业务流程作出明确规范。建立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应用、隐私保护等配套制度,为健康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评先评优等挂钩,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将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结合,强化居民健康档案的组织管理基础[4]。
2.3 流程优化:数字赋能,医防融合
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是党的二十大部署的重点任务。要破解健康档案在社区治理中高效应用的难题,必须聚焦数据流程优化,着力提高健康档案的信息化水平。首先,需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打破国家、省、市、县各层级的信息壁垒,统一健康医疗数据标准,促进社区医疗机构的全数据智慧化管理,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及时研判,从而作出高效决策。其次,需促进医疗与预防的协同融合,将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接入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实现“一人一档、档随人走、动态管理”的新模式,创新移动应用服务模式。最后,需督促开发社区居民健康管理APP,鼓励居民通过APP、小程序等向居民或其监护人开放其电子健康档案,以便居民参与更新、维护其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从而体验到自助建档、风险自测、移动问诊、健康指导等便民服务,提升健康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2.4 目标聚焦:利用数据,服务民生
由全国居民健康档案构成的当代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扩大资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那么,如何提高健康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能就尤为重要。首先,以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前提,推动居民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鼓励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居民健康档案的采集、存储、整合、分析、应用等一系列流程,构成慢病智能预警、重大疾病监测等功能模块,为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等提供数据支撑。其次,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估监测,加强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的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的规划和决策。
3 居民健康档案赋能社区治理的实施策略
3.1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组织领导
首先,要推动居民健康档案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价值,需要党委政府以保障全体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将完善健康档案管理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夯实基层基础,组织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为健康档案管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建立党委政府领导、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推进本地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党建引领、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厘清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网信等部门的职责边界,加强协调配合、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并将其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最后,在基层社区成立健康档案管理委员会,负责宣传发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具体工作,确保责任落实、措施到位。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夯实关键基础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首先,充分发挥已设立的有关投资基金的作用,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参与热情,并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央和地方分级负担并逐步提高经费补助标准。其次,实施国家健康医疗信息化人才发展计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基层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再次,积极引导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宣传普及健康档案应用知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最后,加强健康档案数据标准规范建设,促进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居民健康卡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3.3 完善利益激励机制,调动多方参与积极性
在社区治理环节中,需正确处理各方利益关系,调动各方参与健康档案管理的积极性。首先,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导向,将健康档案管理质量作为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的重要依据,引导其增强公共卫生意识,将更多资源投入健康档案管理。其次,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探索实行人头费、风险调节金等多元复合的支付方式,激发其应用健康档案主动开展健康干预的内生动力;完善晋升制度,建立与健康档案管理绩效挂钩的内部分配机制,将绩效考评结果纳入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重要指标中。最后,针对积极参与健康档案管理的居民,可给予健康积分奖励,并与医疗费用支付、健康保险等挂钩,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志鹏,姚泽麟.乡村“医卫结合”何以走向形式化?: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及其社会后果[J].社会发展研究,2023(2):57-75,243.
[2]陈伟东,李雪萍.社区治理主体:利益相关者[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2):71-73.
[3]刘晗,聂远征记忆共同体:媒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文化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6):158-165, 187-188.
[4]丁梅,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优化路径探微[J].兰台内外,2021(34):4-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工作者替代性创伤之形成历程与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BSH160);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的过程研究一一以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嵌入为例”(项目编号:20XYJS034)。
【作者简介】孟宪红(1980),女,满族,辽宁开原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区治理、医务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