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25 10:47:14被阅览数:101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刘明哥
摘要: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汇聚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运用现代档案学理论,采用科学的古籍整理方法和数字化技术,对古代档案文献进行抢救、保护、开发与利用,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梳理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整理和数字化的必要性,系统总结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深入探讨数字化工作涉及的技术路线、元数据标准、管理规范等理论与方法,旨在为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的保护传承、价值挖掘、创新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古代档案文献;档案文献整理;档案文献数字化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中,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也留下了丰厚博大的文化遗产,其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就是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1]。这些档案文献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记忆,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不可或缺的原始材料。然而,由于历史久远、保存环境恶劣等因素,不少珍贵的档案文献面临着损毁、老化乃至消逝的威胁,呕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与此同时,传统的档案文献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代档案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数字化,使其“活”起来,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文献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已成为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国古代档案文献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档案文献整理与数字化的理论与方法,力求为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具有一定创新性、借鉴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其一,深入分析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整理与数字化的必要性及紧迫性,阐明加强这一领域研究的实践意义;其二,在借鉴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整理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其三,结合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的特点,立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就档案文献数字化的技术路线、元数据标准、知识组织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整理与数字化的必要性
1.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开展档案文献的整理与数字化工作,是延续档案生命周期、抢救濒危史料的重要手段,也是守护中华文化根脉、保护人类历史记忆的必然要求。通过运用现代档案学理论,采取科学规范的整理方法和先进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缓古代档案文献的自然老化和损毁速度,有效防止其没。数字化还可赋予古老档案文献以新的生命形态,使其跨越时空限制,成为新的文化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不断满足当代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 拓展档案文献研究利用的有效方式
通过对中国古代档案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科学数字化,可以全面、准确、动态地再现中国古代的历史原貌,拓宽档案文献的服务领域,为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坚实的素材支撑和方法借鉴。传统的档案文献管理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因素,存在着检索困难、利用不便、流通受限等各种弊端,已无法适应新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需求。数字化技术与档案文献资源的有机结合使得档案资料能够最便捷、最及时、最准确、最全面地为社会大众服务,是充分发掘档案文献价值、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
1.3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不仅记录了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和社会发展进程,更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通过对古代档案文献的系统整理与数字化,可以充分认识和发掘其深厚的文化价值,让历史智慧、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语境中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档案文献数字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国家和区域的文化瑰宝通过数字化共享平台惠及全民,让珍藏在馆库中的典籍资料走出“围墙”,融入寻常百姓生活。
1.4 实现跨区域档案资源共享的必由之路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古代档案文献的形成、接收、积累也呈现出区域性特点,这些地域分散、部门割据的档案资源若得不到有效的整合与共享,必然导致“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档案文献的集约化管理和综合化利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将分散在不同区域、流散在不同部门的同类或相关档案文献进行集中揽收、统一著录、关联整合,在数字空间形成集中统一的资源库。此外,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还可有效促进不同区域、不同部门档案工作的交流合作,推动优秀档案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区域协调、城乡一体、东西互动、各美其美的发展格局贡献智力支持。
2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整理的理论与方法
2.1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整理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整理工作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确保整理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首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把保护档案文献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其次,尊重档案文献的原始状态,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貌。再次,遵循档案学和文献学的基本理论,按照档案文献的特点进行科学整理。同时,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借鉴历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最后,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档案文献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整理方法。
2.2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的鉴别
准确地鉴别文献真伪是档案文献整理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理论,对档案文献的产生年代、社会背景、文体形式等进行考证辨析,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从档案文献的物理特征入手,从纸张、字迹、印章、装订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辨识。最后,对档案文献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考察档案文献的行文特点、语言风格,分析所记述内容的逻辑性、准确性,对比其反映的制度特点、文化现象,以便更加全面客观地判断文献的真实性。
2.3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的著录与编目
科学合理的著录与编目,可以使档案文献资源得到系统全面的揭示和控制,大大提高档案文献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中国古代档案文献著录编目需要针对不同档案文献的特点,采取适当的著录项目和编目方法。在著录项目的设置上,既要反映档案文献的共性特征,也要体现档案文献的个性特点。档案文献编目要在遵循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的前提下,对不同的档案文献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确保编目格局齐整、检索查找便捷。
2.4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的修复与保护
传统的修复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档案文献的劣化,但操作不当也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物理损伤和化学损伤。因此,档案修复要以有效延长档案寿命、保持档案完整性为目的,遵照“预防为主、最小干预”的理念,通过去污、脱酸、修复等技术,对病害情况进行治理,提升档案耐久性[2]。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通过环境控制、库房管理、定期检查等手段,减少档案文献的自然损毁;另一方面,在进行必要的修复处理时,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采用可性材料和技术,避免对档案文献原貌造成二次伤害。为实现古代档案文献的永久保存,需要重视档案文献的数字化转化,用数字复制品替代原件供人们利用,进而解决纸质档案文献因重复利用导致的长期保存难题。
2.5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的整理与编研
档案文献编研首先要本着“存真求实”的治学原则,尊重档案文献所反映的客观历史事实,不以已意瑞测臆断、不以今人标准褒贬。要通过系统梳理档案文献,廓清其历史背景、形成过程、结构布局、内容要旨,在对文献本身有了清晰认识的基础上,运用考证学、语义学等方法,深入考释其字词名物,辨析其版本源流,力求还原档案文献的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运用档案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入手,全面分析档案文献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系统总结其呈现的社会面貌、制度特点、文化风俗等,深入阐发档案文献蕴含的历史规律、治国理政智慧、民族精神价值等,发掘档案文献资政育人的现实功能。档案文献整理要注重将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贯通古今与中外[3],通过编纂档案文献目录、编辑档案文献汇编、整理档案文献史料等方式,增强档案文献的可读性、延展性,实现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历史研究、方志编修、政府决策、大众普及等提供翔实可信的文献资料。
3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数字化的理论与方法
3.1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数字化的内涵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数字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纸质档案文献转换为数字形式,实现档案文献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字化加工,赋予档案文献新的生命形式;二是整合数字化资源,提升档案文献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2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数字化的技术路线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数字化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以确保数字化的质量和效率。总体上,需要经过信息采集、数字化加工、数据库建设、系统集成等环节。在信息采集阶段,主要采用图像扫描、数码摄影等技术手段,获取档案文献的原始图像数据。在数字化加工阶段,需要对原始图像进行图像矫正、噪点去除、色彩校正等处理,提高图像质量;同时,还要进行光学字符识别(OCR)、全文索引等加工,实现档案文献的可检索、可复用。在数据库建设阶段,要结合档案文献的特点和管理需求,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和元数据规范,实现结构化、标准化管理。在系统集成阶段,要开发面向用户需求的档案文献数字化管理平台,提供档案目录、全文检索、在线阅览等功能。
3.3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数字化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关键技术,以保障数字化的质量和效率。首先,根据档案文献的质地、色彩等特点,选择对档案实体破坏性小、效果好的扫描仪,如大幅面、可折叠的平板式扫描仪,这种扫描仪既可以隔绝光照、微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可以发挥轻微按压褶皱纸质档案的功效[4]。其次,采用图像增强、去噪、分割等算法,消除图像中的缺陷,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可读性。再次,针对中国古代汉字的特点,开发切合需求的OCR引擎,提高文字识别的准确率。同时,参照档案文献元数据规范,完善元数据框架,丰富元数据内容。最后,遵循关系型数据库设计规范,合理设置数据表、字段,优化数据库检索与管理性能。
3.4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数字化的标准规范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数字化需要遵循一系列标准规范,以实现数字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首先,严格遵守档案文献著录、编目等传统规范,夯实档案整理编研基础。其次,参照档案数字化相关标准,规范扫描参数、图像格式、元数据命名等环节。再次,借鉴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标准,采用开放、通用的文件格式,定期进行数据迁移、转换等,确保数字档案文献的可持续利用。最后,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明确档案文献数字化各环节的操作规程、质量要求和管理职责,为档案文献数字化提供制度保障。
3.5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数字化的应用与展望
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数字化是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资源、服务社会大众的重要途径。通过档案文献数字化,可以实现多种应用模式,如在线检索、全文阅览、虚拟展厅、知识库等,提升档案文献开放、共享水平。同时,数字化档案文献可与其他数字资源有机整合,形成跨类型、跨部门的知识服务体系,为专业研究、学术普及、文化传承等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支持。未来,中国古代档案文献数字化还需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对数字化档案文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新的历史知识和规律;建立古代档案文献知识图谱,实现基于知识的智能检索和关联发现;开发档案文献数字人文平台,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创新等。
参考文献
[1]王辉。“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档案文献编纂[J].山西档案,2008(3):24-26.
[2]董丹华,李冰,刘璐.民国机制纸档案的修复方法及启示: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文书为例[J].山西档案,2023 (4) :132-141.
[3]李宗富,杨莹莹,“丈”用千年,“文”澄误传:王金玉中国档案史思想研究:谨以此纪念王金玉老师逝世二十周年[J].档案学研究,2022(6):40-47.
[4]龙芊良:信息时代高校历史档案数字化程式探析:以北京大学档案馆为例[J].山西档案,2020(4):41-48.
【作者简介】刘明哥(1991一),男,汉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宋元文学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