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五对关系” 培育打造优秀人才队伍

发布时间:2024-10-25 09:20:19被阅览数:155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档案馆党组成员、副馆长 陆正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里把人才和教育、科技并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强调“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档案工作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文化建设工程。培育打造优秀人才队伍,是贯彻落实“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的迫切需要和实际行动。先秦《管子·权修》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较长的时间。着眼档案事业长远发展,培育打造优秀人才队伍刻不容缓,应成为各级档案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研究课题。要注重把握好5对关系。
  把握好“硬和软”的关系,严格人才标准
  “硬”即硬指标,档案史志文化人才的认定也需要有学历、职称、获奖经历、研究成果等这些客观的认定标准。“软”即软实力,可以理解为人才在品格德行方面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更看重人才的“才”,对“德”相对忽视一些。《曾国藩家书》中有一篇《致沅弟季弟·如何使用有才无德者》,里面有段话“吾兄弟于有才而无德者,亦当不没其长,而稍远其人”。体现了其对“有才无德者”的使用态度,对当下工作中人才的培育使用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应将“德”作为档案文化人才使用的重要标准,在重视人才的能力、经验、学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其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德”的考察和培育,从而使其更好地担负起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
  把握好“小和大”的关系,拓宽人才来源
  “小”即小部门,指的是档案部门相对组织、宣传等党委部门来说是小部门,尤其是在县区基层,还存在机构不够健全、人员规模偏小、人才相对匮乏、挖掘培育人才的潜力有限等问题。“大”即大系统,指的是要突破部门和地域限制,放眼档案大系统来引育人才、网罗人才,壮大人才队伍,弥补人才的不足。可以建立和当地高校院所及社会服务机构的协同合作机制,健全人才共育共享机制。摸排各地各部门在职的和退休的,对档案文化有兴趣、有研究、有积累的干部、党员和群众,甚至可以跨地域挖掘人才,“柔性”引进、培育和使用,建立起动态更新的档案人才库。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部门大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个部门要显示出求贤若渴的态度,树立起选贤任能的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见贤思齐,并强调:“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有了“三顾茅庐”的爱才之心和引才之举,人才自会云集而来。规模上的“小部门”也会成为人才中的“大部门”。
  把握好“专和博”的关系,优化人才结构
  “专”即专门、专业,是针对人才个体来说的。档案部门需要专家型人才,也需要工匠型人才;需要业务类人才,也需要管理类人才。特别是当前我国档案事业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迈进,必须突破单一化的档案学专业人才视野,大力培育引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等专业人才,从而不断满足档案业务研究、数字档案应用、资政参考等多元化、现代化需求。“博”即广博、博大,是针对人才队伍整体来说的。韩愈在《师说》里提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个体的能力再强、水平再高,总有局限性。只有发挥好各专门人才、专业人才的优势,取长补短、团队协作,才能形成强大合力,产生“1+1>2”的效应。《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赢得天下后说的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集聚天下英才并能“因才施用”,是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成功秘诀。同样,培育“又专又博”的人才队伍,是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把握好“静和动”的关系,激发人才活力
  “静”即静心,让心静下来。档案工作是一种“坐十年冷板凳”才能“厚积薄发”的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沉得下心”,一心一意地深耕。因此,需要为其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环境、落实关心关爱措施,切实让其“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档案的编研中。“动”即动脚,让脚动起来。我们提倡档案工作者要静心坐“冷板凳”,不是说提倡“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而是说心要静但脚要动,要多走出去看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有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既要努力多读书,也要不断丰富社会阅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游历天下,考察各地名胜古迹及风俗民情,为后来撰写《史记》这部历史巨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培育打造优秀人才队伍,也要鼓励他们迈开腿、走出“书房”,走进社会、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从这些“源头活水”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做好档案工作汇聚更多“金点子”。
  把握好“新和老”的关系,构筑人才梯队
  “新”即新青年、新同志,“老”即老干部、老专家。考虑到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要重视档案人才的梯队培养,更加关注青年人才的培育,防止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青年就是希望和未来,要为青年人才的成才创设平台、搭建舞台,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要充分发挥老干部、老专家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传帮带”作用,邀请其为青年干部传授工作经验,帮助青年干部提升工作水平,进而培育出一批批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好干部,推动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0月24日 总第4203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