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7 19:38:08被阅览数:140 次信息来源:《四川档案》
作者:王念兵 王涛
档案编研工作就是对记录历史的档案进行选编和研究,通过书籍、音像、展览等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对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具有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为全面了解泸州市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情况,深入查找差距不足,全面梳理困难问题,精准提出意见建议,泸州市档案馆组成调研组,围绕“如何做好新时期档案编研工作”主题,深入7个区县档案馆、21个市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解剖式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组立足档案编研工作,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数据统计等方式,对全市档案编研工作情况有了总体把握。
(一)市档案馆近10年编研成果及利用情况
近年来,泸州市档案馆聚焦主责主业、主动担当作为,形成编研作品42个。其中,2022年,牵头编纂《浴火重生感恩奋进——“9·16”泸县地震抗震救灾暨灾后重建影像纪实》,是泸州档案编研史上首部由市委书记亲自作序、市委副书记等相关市领导任主编的编研作品,在全市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展出;2023年,推出的“泸州40正当红——酒城印记”数字展厅,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主办,将档案展陈搬上云端,得到市委书记的肯定性批示。
(二)县(区)档案馆近10年编研成果及利用情况
近年来,各县(区)档案馆深入推进档案编研工作,积极探索资政辅政、服务发展的新路径,形成编研作品163个。其中,龙马潭区档案馆深入发掘有价值的档案史料,编写的资政参考《宝莲街在学士山片区项目中的价值探析》,获得了区委书记的肯定性批示,为龙马潭区建设产城园港融合发展现代化强区贡献了档案力量。
(三)市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近10年编研成果及利用情况
近年来,市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结合泸州地方特色文化推出档案编研精品,形成编研作品253个。其中,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围绕服务泸州文化强市建设,推出了《泸州文化志》《泸州文化旅游资源画册》等编研作品;市委党史研究室围绕泸州红色文化,推出了《四川第二届长征精神主题论坛——“四渡赤水·泸州论坛”论文汇编》《川南红色人物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编研作品。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薄弱、缺乏合力,编研工作“沉不下去”
一是家底不明,档案资源梳理不足。编研人员对馆(室)藏档案资源缺乏系统全面地梳理,无法精准高效利用档案资源,导致编研工作缺乏档案支撑,既无法充实地“编”,也无法充分地“研”。二是闭门造车,馆室合力尚未形成。市级部门和区县之间缺乏有效的档案资源共享渠道,编研工作单打独斗多、合力突围少,未能形成编研工作大开放、大合作局面。三是缺乏统筹,工作推进分散迟缓。部门(单位)内部缺乏统筹合作和科学分工,编研工作受限于编研人员业务知识不足、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项目经费不足等因素,工作推进较慢,甚至是停滞不前。
(二)形式枯燥、千篇一律,编研成果“靓不起来”
一是形式枯燥,呈现方式不够新颖。编研成果大多以纸质书籍的形式呈现,利用起来比较繁琐,没有体现出档案编研作品载体多元化的特点。
二是千篇一律,作品质量不够精致。个别档案编研人员光咬笔头、不坐案头,编研作品缺少有力史实考证和资料积累,质量趋于一般化、平庸化。三是曲高和寡,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有的编研作品盲目追求“高、大、上”,未能充分结合泸州地方文化特色和单位工作实际,没有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站位不高、措施不实,资政建言“高不上去”
一是站位不高,服务中心缺乏高度。市、区县档案馆对中心大局把握不准,对资政参考理解不深,对建言献策心存畏惧,资政建言跟不上中央和省委部署,踩不准市委、市政府工作节奏。
二是选题单一,内容挖掘缺乏广度。编研作品内容往往拘泥于档案本身,缺少更深层次的挖掘开发,没有发挥好档案启示未来、建言献策的作用。
三是建议不实,对策建议缺乏深度。编研方式停留在将档案简单汇编在一起,缺少进一步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普遍存在只“编”不“研”、“研”而不“深”的情况。
全市档案编研工作中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思想认识不高。个别部门(单位)负责人错误认为档案编研工作可做可不做,甚至有的单位把档案编研工作当作一种负担,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
二是政治敏锐性不强。个别部门(单位)把档案编研工作简单作为档案业务来应付,看不到其中的政治属性,不能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
三是工作作风不实。个别档案编研人员静不下心、坐不了冷板凳,极少做史实考证和资料积累等案头工作,档案编研作品缺少有力史实支撑。
三、他山之石
(一)省内:成都市首创档案资政服务新路径
成都市档案馆成立了由馆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目标管理统揽全馆人员,积极构建全市各机关部门共同参与、区(市)县紧密联动的“大资政”模式。
一是创刊《档案资政参考专刊》。专刊内容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和城市文化,立足档案研究,采用“呈现历史+讲好故事”的表达方式,以“小切口”反映“大变化”。
二是首创档案资政周报机制。每周一期,盯热点、高频次、“轻”阅读,按期准时送达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案头。
三是配套制作“一周新闻汇”。专人搜集汇总本地新闻、书记动态、重要会议,与资政专刊同步推出,以此提高参与人员的时政敏锐性,提升资政辅政服务精准化。
(二)省外:苏州市利用丝绸谋变“新丝路”
苏州市从2013年7月开始筹办中国丝绸档案馆,2023年6月9日在姑苏古城内正式开馆,这是国内首家地级市“中字头”档案馆,也是首家丝绸专业档案馆,用档案向海内外传播了中国丝绸历史文化。
一是丰富馆藏档案资源。成立改制企业档案管理中心,在各改制企业单位档案中整理出有关丝绸的档案,在全国陆续征得各类丝绸档案30余万件。
二是建立专题数据库。出台《文化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丝绸档案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作为重点纳入其中。
三是深挖档案文化价值。“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于2015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6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7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立足馆藏,把牢方向,推动档案编研提档升级
一是摸清家底,盘活资源,挖掘编研工作的“矿山 ”。系统梳理摸清馆藏(室)档案资源情况,对编研课题中涉及的档案资料进行筛选,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后续档案利用和开发夯实基础。
二是整合资源,合作共享,搭建编研工作的“车间 ”。联合档案、文化、党史等部门和高校开展档案资源共享合作,在提升编研能力、丰富编研成果、强化成果推广、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等方面借智借力。
三是项目铺路、人才支撑,培育编研工作的“工匠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快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录入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内外网络线路,对意义重大、特点鲜明、可行性强的编研项目要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中国档案文化遗产项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编研业务培训指导工作,提高档案编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守正创新,打造品牌,推动编研成果提质增效
一是用好多棱镜,丰富形式载体。打破传统观念束缚,不断丰富档案编研呈现方式,尝试推出纪录片、短视频、展览展出、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的编研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等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用好显微镜,推出精品力作。加强全市档案编研工作的统筹规划,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实践要求,作出贴近时代、贴近大众、贴近民生的生动表达,持续推出一批精品史料汇编成果和研究成果。
三是用好放大镜,唱响酒城品牌。立足长江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移民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忠孝文化、美食文化等泸州地方特色档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本土优质编研成果,服务泸州文化强市建设。
(三)献策献计,撬动发展,推动资政建言提优补短
一是领会意图、找准方向。紧扣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全市重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重要活动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重要历史节点,探索《档案资政参考》的多样化思路和新服务模式,推动档案编研在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中有声有位。
二是主动作为、精准选题。以资政为工作基点,发动全体人员参与资政主题提炼以及档案查找、收集,提升资政文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工作连接“一线”、走上“一线”、服务“一线”。
三是鉴古知今,献策献计。充分挖掘档案原始依据、历史借鉴价值,在档案中找寻历史经验,不断提升档案资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领导干部正确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单位:泸州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