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0 19:19:52被阅览数:140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环
在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南岸,有一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这便是宾县,也被誉为“东北小延安”。这是一方历史悠远、底蕴深厚的土地,更是一方红色沃土。据《宾县志》记载,在抗美援朝期间,当地共有211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些战斗英雄们舍生忘死,经过炮火的硝烟洗礼后,部分返回祖国,转身成为农民、工人、干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聪明与才智,奉献着青春与汗水。怀着对志愿军老战士的崇敬之情,秉承“全面记录、能采尽采”的原则,近年来,宾县积极开展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历史采集工作,让更多人了解过去的历史,铭记参战老兵们的牺牲奉献精神。
回望:深入挖掘,采集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历史
为全面、完整、准确地收录抗美援朝老兵事迹,县档案馆专门查阅了200余件馆藏资料,根据馆藏线索,会同退役军人事务局就老兵资料进行多轮确认,并与老兵所在的9个乡镇、14个村屯精准对接,走访乡镇分管领导、村屯干部、老兵亲属、邻居等,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每位老兵的基本情况,如部队番号、行军足迹、参加战役、生活经历等。志愿军老战士大多已经去世,少数在世的身体状况也欠佳,因此,最终确定能接受采访的只有10位老兵。
在县档案馆副馆长李伟超看来,老兵口述史的采集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加录音摄像,而是与历史对话,是访谈人与老兵的双向互动交流,同时需要兼顾老兵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等。因此,他全力以赴将准备工作做到位,并根据每位老兵的个人情况专门制定采集方案。“每位老兵都是一部活的历史,就像一座座‘巍峨大山’,面对他们,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远远不够。”李伟超说。
在入户访谈中,工作人员通过各种细微的问题,如个人信息、生活近况、服役经历、对战争的理解等对老兵进行了全面采访。“每当回忆那段往事,老兵们会专门戴上‘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和平万岁纪念章’,在镜头前深情地讲述战斗中的故事。真实的战争远比电影《长津湖》《金刚川》等呈现得更加残酷、惨烈。在老兵的讲述中,那段生与死、血与火的历程仿佛也浮现在我们眼前。”李伟超说。
采访中,也不免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老兵思维不清晰、讲述不流畅或不愿触及那些痛苦的战争回忆等。这时,李伟超便根据事先了解到的情况适当进行引导,或转移老人注意力,或聊一些轻松的话题舒缓他们的情绪,待其心情平复后再重新开始。他认为,老兵的记忆就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不论采访时间的长短,哪怕收获一处对战斗过程的简单描述、对个人经历的简单补充都是弥足珍贵的。由此采撷来的历史细节真实而丰富。
如,当回忆起战场上的经历时,参加过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吴成海说:“1950年10月,我随部队出国作战。朝鲜战场战火纷纷、尸横遍野,有个炮兵连共70多人,40多人牺牲。在战场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外,偶尔也有温情的时刻。有一次,一些老一辈艺术家专门来慰问演出,为志愿军鼓舞士气,大家都很开心。”
提及1953年5月,老兵邢发印象尤为深刻,他说:“朝鲜战场上每天都上演着生离死别。有一次,我从各师团送信完毕后,准备返回司令部,途中遭遇从天而降的高爆弹,大片泥土被迅速掀起来,将我完全掩埋。昏迷了几天几夜后,我才逐渐恢复意识,从泥土中慢慢爬出来,最后被战友看到抬回驻地。回到驻地后,首先看到的是院子里的花圈和挽联,原来大家都以为我回不来了,早已开完了追悼会。”
面对镜头,老兵郑善禹谈道:“我们刚到朝鲜时,就看到房子被炸成废墟,当地人民生活特别苦,靠吃树皮为生。我们就每天分给他们4两高粱米,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帮助他们。”
老兵谷春学回忆:“入朝后,敌军的装备都比较先进,他们的飞机在空中张牙舞爪、向地面肆意轰炸,那些‘风榴弹’只要粘上了就没半条命,那些‘毒气弹’一接触到就会腐蚀肌肤,我们没有高射炮,也没有制空权,只能使用落后的武器装备艰难地抵抗。”
老兵陈德武思绪万千:“我是一名‘运输兵’,经常跟着汽车、火车跑运输,首要任务是清点、运送武器装备和补给物资。从驻地到山上,不知道走了多少回,也很清楚每走一回,就会有人牺牲。虽然想过自己也会有那么一天,但每次想到这里便不敢再继续想下去。每名战士都希望自己能够‘凯旋’,但牺牲的常态往往是不容打破的。唯有赢得胜利,方能家国平安,才能让大家不再思考‘牺牲’或者‘凯旋’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批又一批地奔赴战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透过最终形成的8万余字文字材料、300余张照片、30余个小时视频资料可以看到,虽然老兵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承担的角色不同,亲历亲闻的细节不同,个人感受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在一次次向死而生、敢打必胜的斗争中锤炼出来的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赓续: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将采集来的口述记录与相关史料进行对照,当看似琐碎的史实连缀成篇,当一张张饱经战火洗礼的面孔在镜头中定格,一句句平淡却充满力量的话语在视频中得以保存,它们不仅是历史的重要片段,也是红色档案的重要部分。县档案馆将走访记录的宝贵资料进行组织梳理、精心编研,形成了《厚土丰碑——抗美援朝老兵采访笔记》,并将其分发给党校、图书馆、全县各中小学校,切切实实地感受着红色档案资政育人的获得感——
“通过身边的英雄,我读懂了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描摹的那些幸福瞬间:当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因为这是那些战场上的英雄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日常。”“我们习惯了在书中寻找英雄,原来英雄就在我的身边,很遗憾他们不能来讲一堂党课,这本书弥补了这个遗憾。”“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听到父亲的故事。要不是你们的采访,直到他离世,我也不可能知道这些。我始终认为父亲是平凡的人,感谢你们让我看到了他的伟大。”“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身边的历史,激发起内心的振奋,这是文字的力量,也是历史的力量,更是英雄的力量……”
这样的获得感还在不断提升。2023年11月6日至12日,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在京举办。11月10日晚,“口述历史之夜——年度口述项目”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县档案馆《厚土丰碑——宾县籍抗美援朝老兵采访项目》入选,作品在中国传媒大学展出。
口述历史采集工作虽然告一段落,但其带来的精神洗礼让李伟超久久难以平复,他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我们庆幸于时间的宽容,让我们有幸走访并记录下曾经亲历战争老兵的经历,让我们有机会聆听他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英雄赞歌。我们遗憾于力不能及,虽尽心尽力但仍然无法用文字准确描述战争的残酷,无法想象母亲送儿远行的不舍、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惦念,无法还原战士们跨过鸭绿江时最后一眼深情回望祖国时的复杂心情,无法描述战士们伤痕累累时咬紧牙关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对口述视频进行编辑,通过电视台、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介;深入梳理口述历史资料,形成党课、团课材料,让青年干部了解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在县档案馆多样化的红色档案编研利用实践中,这些“最可爱的人”将永远被铭记。“希望通过身边志愿军英雄的事迹,激励我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相信抗美援朝精神定能转化为我们克难攻坚的不竭动力,谱写出新时代的赞歌。”李伟超说。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0月10日 总第4197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