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08 19:24:25被阅览数:233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杨智勇 温蓉玉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从宏观层面对发展路径进行了部署规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凸显出深化文化领域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记录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天然带有文化属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档案部门是践行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力量,在文化数字化进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因此,应知责于心,保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自觉承担起传承历史文脉的时代使命;需履责于行,将档案数字化转型积极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在全面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时代洪流中实现融合发展。
坚守文化传承初心,积极推动文化资源融合共享
档案文化资源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子集,档案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也应是文化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档案数字文化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馆持之以恒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据《2023年度全国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截至2023年底,我国馆藏档案数字化成果达28849.2TB,馆藏电子档案2289.6TB,通过省级及以上档案主管部门认证的数字档案馆369个,档案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意见》提出“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这不仅要求在档案系统内部整合形成一定规模和体系的数字文化资源和文化数据,还要求档案部门进一步关联系统外部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数据。由此,应该看到,除了切实推进档案文化资源的数据化加工整合,还需将零散的档案文化数字资源关联起来,在机器可读的基础上实现机器可理解,深挖档案文化资源的内涵底蕴,形成跨地域、跨部门、成体系的资源库群。此外,还应主动出击,促进档案文化数据向外融入,完善优化共享利用的标准、制度和流程,主动对接中华文化数据库,并与其他同质机构的文化数据相关联,以充分发挥其价值和功用。如,上海市档案局(馆)与上海图书馆、中共一大纪念馆等合作共建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数据库,集合了分藏于11家单位的235件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声像资料和实物类红色资源,形成具有上海鲜明特点和文化特色的红色数字记忆。
培育文化发展动能,不断加快数智技术融合应用
随着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数智技术已成为促进档案文化数字化的重要推动力。《意见》进一步要求从中华文化数据库、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等方面强化文化强国建设的知识底座,给档案机构带来重要启示:面对数字化转型机遇和挑战,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动数智技术与档案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或是求解之道。
档案机构要主动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数智技术的融合应用。如,“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项目以古村落档案资源主动建设与深度开发为基础,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图像捕获与计算技术、数字艺术等先进理念与技术,进行文化资源的采集、加工、组织、开发利用和创意呈现,完成了高迁古村数字资源后库建设与高迁古村数字记忆门户网站搭建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古村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档案路径。同时,积极在档案领域探索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引入智能设备和系统助力档案文化资源的智能化管理,研发档案资源组织、集成、融合和共享的核心支撑技术,推动管理方式、组织方式和服务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发挥文化服务职能,深入推进文化空间融合扩展
文化空间是文化传播交流的场域和联系公众内心世界的纽带,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档案文化空间不仅包括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查询利用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实体物理空间,还应包括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成果全景呈现和全域共享的数字虚拟空间。档案机构要依托数字网络、融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以档案文化资源为载体,打造“不打烊”的线上文化空间,拓展实体文化空间的辐射范围,打破公众获取档案文化服务的时空限制,为档案文化服务扩容增效,使档案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全体民众。如,2024年国际档案日期间,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全方位运用丰富多维的叙事媒介,解读历史变迁,活化档案记忆,推动过往的单向传播转变为“互动式双向文化空间”,档案文化资源的可及性更高。天津市河西区档案馆推出“河西历史展”全景VR网上展厅,搭建身临其境的三维互动虚拟空间,打造全天候线上宣传阵地。虚实互补相生的文化空间促进了知识流动和文化增值,有效提升了市民群众体验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总之,在数字时代纵深发展和国家文化政策指导引领之下,档案机构应立足馆藏文化资源优势,既要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探索出推进文化数字化的“档案路径”,也要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档案文化数字化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蓄势增能。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专项课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上海高水平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研究》〔2024VSJ036〕成果)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0月7日 总第4196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