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30 19:09:41被阅览数:173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曲春梅
档案文献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纽带,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行业、多部门的庞大系统工程,要建立大保护格局,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性思维全面推进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历史文脉。
统筹规划,共建大保护格局
档案文献遗产是记录人类思想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珍贵历史文献,是承载历史之根、民族之魂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既包括对文献实体的保护与传承,也包括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传递与继承。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档案文献遗产,要实现其长效保护和长久传承,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念,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规划,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有机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档案文献与其他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积极推动大保护格局的构建,实现系统性保护。
整体布局,实施全过程管理
我国档案文献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各地各部门都保存有一定数量的特色档案文献遗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涉及档案、文博、图书、教育、科研等多领域多行业多部门,覆盖收集、保管、利用等各业务环节。要坚持系统观念,从资源普查、规范管护、协同开发、宏观监督等多维度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进行全过程管理,加强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与开发利用。档案部门要积极发挥指导和牵引作用,对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分布和保存情况进行调研普查,建立资源总目录,通过制度保障、技术赋能和社会力量协同,实现持续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
协同育人,加强专门人才培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全面推进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性支撑。目前,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全国设置档案、古籍或文献保护与修复等专业方向的高校数量不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既是一项专门化工作,又是一项多学科交叉工作,涉及档案学、历史学、文献学、化学、生物学、数据科学等多个学科,需要档案部门、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等多部门联动,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和实践部门业务优势,建立产教研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形成一支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的人才队伍,为保护传承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守正创新,激发保护传承新活力
档案文献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是记录现在、保存过去、连接未来的重要工具。要深刻认识数字时代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的现实特点和发展趋势,在掌握运用传统保护技艺的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知识融合、数字人文等新技术方法在实践中的创新应用,在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发、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数字记忆建构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提升档案文献保护水平,产出高质量的档案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加深文化认同和理解,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得以延续。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关注度也在持续增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深刻认识档案文献遗产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全面系统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让这些瑰丽的文化遗产在现在和未来继续焕发光彩。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9月30日 总第4195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