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23 20:00:44被阅览数:17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 者:胡泊
摘 要:数智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高校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为高校档案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旨在探讨数智技术驱动下的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体系的构建,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档案意识及培养体系的现状,提出以数智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培养体系构建实施策略。
关键词:数智技术;档案意识;培养体系
档案意识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客观认识,是塑造档案工作环境、推进档案工作进展的基础[1]。近年来,档案意识已得到国家层次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2022年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均将“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作为档案相关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档案是高校在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其核心内容包括学校发展历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学生事务等方面。高校档案工作是高校管理和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高校各项工作提供最客观、最具历史权威性的参考资料。高校档案意识决定了高校档案工作者对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的积极性和准确度,主导高校内档案受众群体的档案行为。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档案意识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发展。数智技术具有提升知识流动速度的功能[2],为高校档案意识培养方式的优化带来了新的契机。
1 高校档案意识及其培养体系的现状分析
高校档案意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然而,目前高校师生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意识薄弱,究其背后的原因是高校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档案意识培养体系。为此,本部分将从高校档案意识及其培养体系的现状出发,揭示当前高校在这两方面存在的不足。
1.1 高校档案意识现状分析
高校档案的受众群体较为清晰,包括档案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在高校中的定位不同,其档案意识也存在差异。
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对档案前沿进展认识不足以及对档案工作缺乏全面认知。由于高校档案工作主要面向校内师生,其受众群体长期固定,且档案工作相关流程已成体系,主要工作内容更侧重于系统化、流程化的日常操作,导致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前沿知识的需求较低。同时,档案工作人员对获取档案前沿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主要依赖于学院或机构组织的档案培训或意识宣讲,对于档案前沿进展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此外,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知视域存在局限性,通常只注重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日常事务操作,忽视了档案工作对于学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的重要作用,难以在日常工作中以更高层次水平发挥高校档案的价值。
高校教师在档案意识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档案学术价值的挖掘表面化和档案资源利用意识薄弱。教师是挖掘档案学术价值的关键群体;然而,许多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档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重要性,普遍认为档案工作属于行政事务工作,对其重要性缺乏深刻理解。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教师对档案资源的内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了解不够,未能有效利用档案资源,导致其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率较低。
高校学生在档案意识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档案利用意识和能力不足以及档案保护意识薄弱。大部分学生对档案的认识局限于人力资源事务的处理,例如,入学前的档案调取以及毕业后的档案转递等,只将档案作为一种身份符号,未能认识到档案对于学术研究、历史了解、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学生对某一区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进行研究时,通常会围绕已有的知识库进行检索,忽略了当地高校档案资源潜在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影响其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深度。此外,学生在使用档案资源时缺乏档案保护意识,对档案资源的妥善保管和合理利用不够重视,这可能导致档案资源的损坏和丢失,影响其长期保存和可持续利用。
1.2 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体系现状分析
首先,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体系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模式,缺乏长效机制。目前,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主要依赖传统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缺乏系统性、持续性机制和体系。尽管部分高校开展了一系列档案意识教育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零散,缺乏连贯性,无法形成全面的档案意识培养体系。此外,现有的档案意识培养计划大多未能与学校的整体教育规划相结合,存在培养目标与高校发展目标严重割裂的现象,导致档案意识培养效果不显着。
其次,高校档案意识培养的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讲授方式和静态的档案展陈活动。单调的档案呈现方式难以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档案意识培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单一的培养手段也使档案意识培养活动缺乏互动性,导致培养活动未达到效提升档案意识的目的。
最后,以数智技术赋能档案管理已成为档案领域的热点,但是在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中,数智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价值与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高校在档案意识培养过程中对数智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深入,档案意识培养手段和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例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等在档案意识教育中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导致档案意识教育效果不理想。此外,数智技术与档案意识教育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和管理阻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2 数智技术在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中的应用优势
数智技术,即对“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导的技术思维、技术产品和技术应用”[3]的统称,其基于新型技术群落,构建了全局优化、无边界协同的开放技术生态系统,具有渗透性、联通性、协同性、辐射性等“技术—社会”特征[4]。在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中,数智技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提高高校档案受众的档案意识。
第一,将数智技术嵌入档案意识的培养中,会促进档案意识培养思维的重构,推动档案意识培养的整体性重塑。数智技术思维强调理性、协作、开放、系统等理念,推动档案意识培养从关注馆藏资源、日常事务的表层化思维,转向关注高校发展需求、高校受众需求、学科发展需求的价值化思维。同时,数智技术的“去中心化”,还会促使档案意识培养体系在构建初期就有意识地联合校内档案馆、图书馆、各学院,发挥各机构在各自领域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员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提高档案意识培养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
第二,将数智技术嵌入档案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增强档案数据安全性,提供便捷的档案资源访问,为档案意识培养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分析不同档案受众群体的档案意识现状,针对性地开展档案知识讲座、培训课程和宣传活动,提高传统培养形式的有效性。利用人工智能语义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实现档案文本内容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实现档案分类整理的自动化,支持档案意识培养的知识库构建。
第三,将数智技术嵌入档案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优化高校档案培养组织的结构。在传统的组织框架下,档案意识培养大多由单独部门负责,与其他部门和机构存在缺乏交流、协同困难的问题,无法充分满足高校内不同群体愈发复杂化、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需求。通过将数智技术引入档案意识培养,能够促进档案资源整合、档案流程升级、档案业务优化,推动档案机构的组织模式转向数智技术逻辑所倡导的多元参与和协调发展,为档案意识培养提供良好的组织支撑。
3 数智技术驱动下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体系的构建
数智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档案意识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手段。通过科学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数智技术可以显着提升档案意识培养的效果。本文提出利用数智技术构建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体系,从目标与原则、具体实施策略等方面展开,旨在提高高校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水平。
3.1 高校档案意识培养目标与原则
培养目标是对高校档案意识发展所提出的标准和要求,指明了档案意识培养的方向。结合数智技术的内在核心与社会档案意识发展需求,本文从宏观角度提出一系列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提高档案重要性认知:通过系统化的教育与培训,增强师生对档案在学术、文化、法律等领域重要性的全面理解,培养其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重视档案的意识。
增强档案管理责任感与主动性:通过多层次教育与实践活动,提升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管理中的责任感与主动性,促使其积极参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与利用工作,确保档案工作稳定、持续、全面地开展。
提升档案教育的趣味性与互动性:通过数智赋能,设计创新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增强档案培养活动的吸引力,激发师生对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兴趣,营造各群体积极参与的教育氛围。
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通过引入先进的数智技术和标准化管理方法,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制定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档案工作的高效性、系统性与准确性。
在构建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体系时,还应明确培养原则,确保培养体系在构建始终的一致性,具体培养原则如下。
科学性:基于档案学理论和数智技术的最新发展,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培养体系的构建,确保培养内容的前沿性和权威性。
系统性:形成内在逻辑系统化、规范化的培养模式,确保档案意识培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
创新性:积极引入数智技术,突破传统培养方式,创新档案意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增强师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实效性:注重档案意识培养的效果、效应和效益,通过实践活动和评估机制,确保师生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水平的实质性提高,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3.2 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3.2.1 构建档案意识培养数字平台
利用数智技术构建集档案教育、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于一体的档案意识培养数字平台。该平台应具备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展示、档案教育的在线课程、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工具等功能,为高校师生提供便捷的档案资源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开放的在线学习与交流平台。
3.2.2 开发多样化档案教育内容
结合数智技术,开发多样化的档案教育内容,增强档案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高校的重点档案资源进行智能化分析,以知识图谱等可视化形式呈现档案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化师生对档案资源的理解度。利用扩展现实技术,为档案资源提供新的展现形式,丰富培养方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2.3 建立档案意识培养体系的评价机制
利用数智技术,建立科学、有效的档案意识培养体系评价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档案教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及时调整和改进档案意识培养策略。此外,还应建立师生反馈机制,收集师生对档案意识培养平台和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持续优化档案意识培养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参考文献
[1]朱伶杰,孙泽涵.罗素分析哲学理论视角下的档案意识概念解析[J].档案学研究,2018(3):21-25.
[2]陆伟,马永强,刘家伟,等.数智赋能的科研创新:基于数智技术的创新辅助框架探析[J].情报学报,2023(9):1009-1017.
[3]金波,杨鹏.“数智”赋能档案治理现代化:话语转向、范式变革与路径构筑[J].档案学研究,2022(2):4-11.
[4]魏楠,刘潇阳,郝伟斌.档案信息服务中的数智嵌入:过程模型与驱动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3(4):39-48.
【作者简介】胡泊(1984—),男,汉族,河南开封人,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