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人才创新教育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23 19:52:04被阅览数:17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   者:胡冰君 陈晓芳

  摘   要: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需求的档案人才是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分析整理国内5所院校档案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了档案学本科生对教育创新性的看法和需求。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调查结果,进一步探讨高校档案学教育的改进路径,以期为档案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高等教育;档案学;档案人才;创新教育

  档案学作为一门围绕“信息”的独立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对于满足信息时代下社会对档案管理的多样化需求具有关键作用[1]。高校作为档案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教育质量和培养体系的优劣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创新教育在档案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不仅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驱动力,还是应对现代信息技术更迭和社会需求变化的核心。然而,目前高校档案人才创新教育现状尚不可知。为此,本文通过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揭示当前档案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

  1  高校档案学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为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学科培养总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实施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档案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详细介绍了院校的档案学人才培养要求、主要课程、就业方向等信息,对于了解我国档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为档案人才创新教育现状的调查提供框架借鉴。

  本文以国内档案学学科建设处于前沿的高校的档案学培养方案为文本分析对象。通过收集5所高校的档案学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对高校档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回顾,并对高校档案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查结果进行总结阐释。

  1.2   高校档案学培养目标分析

  通过对5所高校档案学培养目标的分析和归纳(见表1),可以反映出目前高校档案人才培养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多高校的培养目标都强调学生应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涵盖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管理知识等多个方面。这些高校都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对档案管理的多样化需求。

  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的档案学培养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架构的形成,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目标普遍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

  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数字化转型和档案管理工作革新的迫切需求,创新能力成为档案学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档案人才。

  突出跨学科的融合趋势。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成为趋势。各高校均将档案学的跨学科融合体现在培养目标中,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这种跨学科培养目标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养。

  强化服务意识的培养。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各高校将服务意识纳入培养目标,要求其具备“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表1 5所高校档案学培养目标汇总

1.jpg  1.3   高校档案学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对5所高校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以下是对这些课程设置主要特点的归纳总结。

  首先,各高校的档案学课程设置涵盖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等多个层面的课程,体现了档案学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课程为学生系统地掌握档案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打下扎实基础,如《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档案学基础》等。专业课程则对加深学生对于档案学知识体系的了解具有重要作用,如《电子文件管理》《文书与秘书学》等。实践课程如《档案管理实习》《档案工作实训》等的设置,体现了高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操作场景。其次,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是其显着特点。部分高校设置了《信息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档案法学》《运筹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体现了档案学与计算机、法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最后,创新与前沿课程的设置成为档案学课程设置的亮点,如《计算思维》《数据科学》《数据分析方法》《数字档案馆导论》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体现了高校档案学课程设置的不断演进和调整,在档案人才培养时兼顾基本理论与前沿趋势,注重新时代基因的注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体而言,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现了系统性和完整性,涵盖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层面,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跨学科课程的引入和创新与前沿课程的设置为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持。同时,各高校根据自身教育优势和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个性化和特色化,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档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表2 5所高校档案学课程设置汇总

2.jpg  2  档案人才创新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2.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为了深入了解档案人才创新教育现状,本研究以档案学专业本科生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22年11月发放线上问卷,2022年12月收回,共收回问卷746份,其中有效问卷579份,有效率为77.6%。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基本信息的调查,包括年龄、年级、所在院校;第二部分是关于档案学教育现状满意度的调查,包括整体满意度以及对于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学习资源、培养体系等细分领域的满意度;第三部分是关于档案学创新教育需求的调查,通过多选题的方式收集学生对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创新性需求;第四部分是开放性问题,旨在收集学生对于档案学创新教育的建议。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基本信息分析

  通过对第一部分基本信息的分析,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年级、性别和来自不同高校的档案学专业本科生。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占45%,女生占55%;大一至大四学生均有涵盖,其中大二和大三学生比例较高,占总人数的60%。

  2.2.2 档案学教育现状满意度分析

  在第二部分的调查中,学生对档案学教育现状的整体满意度评分平均为3.8分(满分为5分),表明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仍有改进空间。具体来看,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评分为3.6分。多数学生认为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全面,但部分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缺乏前沿知识。对于实践活动,学生的满意度评分为3.2分,大部分学生反映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践机会和项目较少,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有限。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满意度评分为4.0分,表明高校在提供图书资料、数据库和线上学习平台方面表现较好,但部分学生希望增加更多的前沿研究资源和新技术资料。对于培养体系,学生的满意度评分为3.8分,多数学生认为培养体系较为完善,但希望在课程设计上增加更多的灵活性、个性化选择。

  2.2.3 档案学创新教育需求分析

  第三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创新教育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76%的学生希望增加数据科学与分析、新兴技术应用(如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创新课程;82%的学生希望增加项目实践、企业实习和实验课程等教学内容,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68%的学生对跨学科课程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拓宽知识面,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2.2.4 开放性问题分析

  在第四部分的开放性问题中,学生对档案学创新教育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名学生建议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情况,以保持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部分学生希望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法,如增加了讨论课、团队合作课程、案例分析课程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普遍希望增加实践环节的设置,通过实习、实验、项目等方式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一些学生建议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聘请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

  3  高校档案人才创新教育的改进路径

  3.1   将创新性思想纳入实际教育活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档案学教育普遍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仍反映课程设置中的创新内容不足,无法为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提供有效路径。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实际教育活动的创新性,避免“喊口号”的误区,具体方法有调整课程体系,增加互动性、参与性为主的创新课程,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实习机会和科研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

  3.2   加强课程体系的多样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课程设置相对传统,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学生对于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需求。为此,高校应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多样化改革,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以保持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3.3   加强教学环节的实践性

  上述针对高校档案人才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反映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缺乏实际操作和创新实践的机会。实践课程既是理论课程在具体项目、研究、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2]。为此,高校应增设开放性的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习、实验、项目等方式,避免“纸上谈兵”,以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3.4   坚持交叉融合培养理念

  调查显示,多学科交叉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档案事业的数据化、智能化发展趋势逐渐清晰,高校应尽可能将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作为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指导,打造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学科交叉实践活动[3]。例如,高校可以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数字人文、人工智能等课程,并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与其他人文社科专业(如历史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知识共享的机会。

  3.5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

  高校档案人才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于档案服务的需求。服务意识在高校档案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受到重视,也表明了档案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高校应将思政元素融入档案学课程体系,避免思政陷入形式化误区,注重思政与档案学教学的有机融合[4],推动智育与德育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践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汪巧红,常大伟.科研驱动式学研群组在档案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郑州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山西档案,2023(5):118-125.

  [2]赵雪芹,李天娥.数据科学驱动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山西档案,2021(1):143-150,142.

  [3]王英,原杰.数智时代下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矛盾与变革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2(5):83-92.

  [4]徐拥军,熊文景.档案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路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1(2):20-25.

  【作者简介】胡冰君(1988—),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学科建设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陈晓芳(1973—),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宁夏大学终身教育学部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及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