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23 19:44:23被阅览数:218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 者:傅佐东
摘 要:随着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同时也对档案保护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存在规模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通过产学合作与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来提升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档案工作的多元化、复杂化需求。产学合作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跨学科融合则有助于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并推动学科创新。此外,探讨了产学合作与跨学科融合在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等,旨在为新时代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与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学合作;跨学科融合
产学合作与跨学科融合的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是积极应对新时代档案保护工作的需求与挑战,提高档案领域人才理论知识广度、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成为推动档案现代化建设走向新高度的时代路径。档案作为人类社会记忆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肩负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崇高使命与社会担当。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档案资源内容价值凸显,开放共享拓展,服务模式创新,彰显出更全面的属性。然而,新时代档案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档案原件面临老化、破损、腐蚀、受潮、风化等风险,电子档案面临着数据安全、监管疏忽等问题,这对新时代档案保护人才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中指出,健全档案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补充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及档案工作人员能力建设方面的内容。传统的档案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与领域技能,对新技术与新工具的教学、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不够重视,导致所学所会与所用所需未能建立更深层次的关联,基础理论知识难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最终高校难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档案工作多元化、复杂化需求的专业人才[1]。因此,具备跨学科融合知识与能力、拥有档案学专业素养与技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方法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下亟需。随着数智化浪潮奔涌向前,档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改革,以适应档案现代化建设模式的需求。
1 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 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的整体状况
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档案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拓展,我国档案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初具雏形,档案事业与档案系统的“人才强档”战略取得阶段性成就,档案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档案人才评价改革实现新进展[2]。但是综观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目前仍面临诸多亟需优化和解决的问题。首先,我国档案保护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高等院校的档案学相关专业,主要方式是通过档案相关知识系统教学与实践、实训,培养具有档案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档案人才。但是档案学相关专业在国内高校中的开设不够广泛,档案专业人才教育规模还不足以满足当前档案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尤其是复合型、高层次和垂直领域的档案精英人才更为稀缺。其次,档案保护技术的基础教育与实践实训的融合度较低。档案保护技术相关实践与培训形式单一、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实践流程体系等,导致档案保护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难以真正应用和落实到档案保护实践工作中。
1.2 新时代对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的需求变化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数据驱动的智慧档案时代已然到来,档案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一方面,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的引入与迭代使专业技能需求日益凸显,在技能与应用层面对档案保护技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全新的数字技术与方法也为档案保护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和解决方案,海量档案内容的保护、挖掘、分析、解构、存储与共享更为智能便捷和安全可靠。另一方面,数智时代为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与机遇。随着人才强国战略、档案事业现代化与数字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与统筹推进,档案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的指引和约束下不断规范发展,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的培养得到更多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从整体来看,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探索与创新,需要构建以产学合作与跨学科融合为核心的新型培养模式与路径,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综合性、及时性与创新性,以适应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一方面,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与档案事业的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是当前高等院校和档案部门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培养拥有交叉学科知识、具备创新思想意识、掌握新兴技术的高层次和专业化档案保护技术人才是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2 产学合作在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中的深化应用
2.1 产学合作的内涵及其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发表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推动“四链融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组建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的重要决策[3]。
产学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通过多元要素重组,打破系统边界,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形成的深度合作模式。教育系统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科研能力,产业系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实践机会。在资源互通与动态融合下,一方面,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直面档案保护相关实际问题,增强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另一方面,学生能在档案实践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为未来从事档案相关工作积累经验。
2.2 产学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实现产学合作模式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导向,紧密结合国家最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坚持多措并举、集智引力、开源辟径,为产学结合协同育人创造机会与开拓空间[4]。
高校应与企业实践基地等深度合作,加大对产学融合型企业的孵化和扶持,为学生提供研学、参观、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档案保护技术的实际应用。此外,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和承担科研基金项目,高校提供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保障,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支持,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下,既提高了档案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又推动了企业的科研创新进程。再者,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产学合作的另一种有效形式。学校与企业或单位通过需求沟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制定一站式培养方案,定向培养更具竞争力的档案保护技术人才。
3 跨学科融合在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实施
3.1 跨学科融合的理念及其意义
产学合作与跨学科融合是培养新时代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跨学科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与理念,指在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知识、方法、范式与视角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知识互补与扩展,形成对复杂问题的综合理解和解决能力。新时代档案保护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本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5]。
一方面,跨学科融合有助于为档案保护人才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体系。档案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历史学、法学、数字人文等学科基础知识、技术方法与前沿理念的深度融合是增强档案人才全面认知、完善档案人才知识结构、提升档案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跨学科融合可以推动学科领域创新,开辟新的视角、思路与学科增长点。例如,在档案学与材料化学学科互促的背景下,可以从档案的材质特征、老化机理、环境因素等视角来研究档案的保护、修缮与长期保存等工作;在档案学与法学的交融下,档案实践部门、高校、科研院所、法律专家等主体能够共同参与到档案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修改、实施等工作中,为档案事业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与制度保障,使得档案保护工作可以在正式规范的法律法规指引、约束与保护下得以开展。
3.2 跨学科融合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3.2.1 跨学科课程的优化设置
在高校档案学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设计涵盖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课程。此外,推行“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模式,围绕实际档案保护问题设计跨学科项目与课程,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探究和实践。
3.2.2 跨学科师资团队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实现跨学科融合的关键与保障。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定期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与教师培训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知识交流与教学资源共享,并鼓励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开设交叉学科内容课程,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邀请档案保护领域专家、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人员、档案相关法律专家、古籍文献研究人员等开展讲座、培训或交流会,可以从更多视角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紧跟档案保护事业发展动态的跨学科融合知识。
3.2.3 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搭建
高校应积极创建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如“档案保护技术与人文历史研究中心”“数字档案安全与信息法学实验室”等,为师生提供开展跨学科研究、申报跨学科课题的资源支持。此外,需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档案保护技术进行相关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跨学科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将在档案保护事业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创新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产学合作与跨学科融合作为新时代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深化产学合作,可以进一步推动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紧密结合,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档案保护技术人才。跨学科融合将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培养拥有全面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的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和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推动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完善,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聂云霞,卢丹丹.社会转型期高素质档案人才培育之路: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背景[J].山西档案,2021(5):67-78.
[2]刘冰,徐娜.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22(Z3):55-57.
[3]郭苇琪,钱磊,隋鑫.“世界记忆项目”视角下我国档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山西档案,2023(3):137-146.
[4]杨文.中国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演进脉络与优化策略[J].档案学研究,2023(5):30-39.
[5]王英,杨鑫.基于HSM理论的数智时代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档案,2023(1):69-77.
【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一般课题B类“新时代艺术院校‘大思政课’形态的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3SZ165)。
【作者简介】傅佐东(1975— ),男,汉族,广西凌云人,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