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古籍文献价值活化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19 19:53:56被阅览数:4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   者:奉涛 谭阳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随着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传统的古籍文献保护和利用领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古籍文献数字化是古籍文献价值活化的有效路径。面向文化数字化战略,对古籍文献价值活化的路径进行研究,旨在为数字时代下古籍文献的利用与活化提供理论指导,发挥文物活化在“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数字化;古籍文献;活化利用;文化遗产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将“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为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探索路径。为促进文化自信自强,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活化”,并就此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理论概念维度上,202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文物活化”的概念及其深刻内涵[1]。在理论指导维度上,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文化“活”起来的有益探索路径[2]。在具体实践维度上,2023年8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正式推出,该平台采用关联语义技术和交互式可视化技术,旨在为用户提供多维度的查询与探索体验,以便用户深入了解《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所收录的古籍资源。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为古籍活化提供了强大助力,古籍活化路径正在持续拓展,古籍保护由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发展为智慧性保护[3],古籍资源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相融合的方式[4]也在持续深入探索。

  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文物活化”是推进文物在传承历史、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古籍文献是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籍文献活化能够深度挖掘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促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愿景逐步实现。本研究从古籍文献的价值切入,尝试梳理和总结古籍文献价值活化的制约因素,以期探索“文化数字化”视域下古籍文献价值活化的实践路径。

  1  古籍文献的价值阐述

  古籍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和中国古典文献的简称,其蕴含古文奥义,加之排版、文字、语法不同于今天的白话文,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和理解难度。从时间维度上看,古籍文献是书写、印制于1912年以前的普通形制典籍,时间跨度从周、秦、汉到辛亥革命时期。从形式维度上看,古籍文献包括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的书籍,也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等形式的文献。

  1.1   学术价值

  学术价值是指古典文献对于学术研究在新路径的创新、新领域的开拓、新观点的提出、新理论的构建、新价值的挖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古典文献记录了特定时期社会人群的生活方式、人生观念以及对世界的看法,是理解过去文化、历史和思想的重要线索。通过对古籍文献内容的识别和分析,可以为语言学、古典文学、宗教学、哲学、档案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进一步推动大众对语言演变历程的理解和文学发展轨迹的洞悉。此外,古籍文献还以文字或图像的形式记录了特定时期手艺人、建筑师、科学家等在对世界进行探索和思考基础上的应用和实践,展示了早期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

  1.2   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指古典文献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对理解、证明、补充人类生活方式、历史发展进程、朝代更替等具有重要作用。

  自2007年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全国古籍工作者已普查完成汉文古籍270余万部,总数约3000万册。这些古籍既有甲骨卜辞、钟鼎金文、碑铭石刻、简册帛书、贝叶经,也有写在纸张上的书籍手卷,包含汉文、藏文、蒙文等不同语言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事件,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数量庞大的历史记录,对于全面、深入地洞察历史事件的发展缘由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3   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是指因古籍文献的写、印技艺不同,而表现出的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手段。

  古籍文献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的美学理念和艺术技法,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体现了古代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通过对古籍文献的直观研读,能够感受到不同时期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表达,有利于了解他们对于生活、自然、宇宙等诸多领域的审美体验和认知。

  2  古籍文献价值活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

  古籍文献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活化利用离不开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古籍文献的数字化是其价值活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特点,数字化的执行主体具体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记忆机构,高校和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少数独立研究员。然而,多元的参与主体之间并未形成相互协同的合作模式,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协调,多主体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导致古籍文献的资源分散利用、重复建设等问题频发,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从而无法有效挖掘和发挥古籍文献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2.2   标准缺失导致规范困境

  尽管2007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已经提出“制订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工作”,但目前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仍面临着统一标准缺失的问题。在古籍文献的数字化流程中,不同机构在古籍文献的分类、编码、元数据整理等方面存在着理解和实施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古籍文献在数字化具体执行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和知识共享失衡,导致古籍文献数字资源质量存在差异、加工程度不一、格式各异,特别是在古籍内容加工处理方面,缺乏对图片格式、字符编码、标注模型等方面的明确规范,可能导致字符转化编码错误、章节混乱等问题的出现。古籍文献数字化缺乏统一标准不仅降低了古籍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阻碍了古籍数字资源在不同平台间的整合,进而影响了古籍文献的活化利用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2.3   技术应用浅显影响活化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数字化技术在古籍文献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数字化技术主要集中在将传统的物理格式转换成可度量的数字格式的基础环节,例如通过图像扫描、OCR识别等技术将保存在各机构的纸质形态的古籍文献转化为可被计算机统一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态,在深度挖掘古籍文献丰富文化内涵和知识价值方面的技术应用则相对缓慢和浅显。在古籍文献的深层知识提取工作和活化利用形式方面,仍需要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关联数据、文本生成、知识图谱、扩展现实、交互式叙事、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上取得突破 [5]。

  2.4   专业人才匮乏影响活化进程

  由于古籍文献活化利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具备文献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专业人才。然而,当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相对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人才,往往缺乏对古文献学、语言学等领域知识的掌握,导致古籍文献的数字化、翻译、编目等技术的实施比较表面,难以触及古籍文献的深层次内涵。其次,部分专业人才对数字技术掌握不足,导致古籍文献在数字化过程中出现技术选择受限、数据处理质量较低和项目进度迟缓等问题。最后,由于专业人才的数量限制,古籍文献活化利用项目在团队构建和管理,目标的实现以及成果的评估等方面的推进可能会受到阻碍,进而导致活化利用的进程滞缓。

  3  古籍文献价值活化路径探讨

  3.1   充分挖掘古籍文献蕴含的时代价值

  古籍文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内涵,以及时代精神,通过其发挥自身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来促进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要充分挖掘古籍文献的价值,首先需要将其置于所处时代,结合时代背景和特点,更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和精髓。其次,要结合当下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寻找古籍文献与现实问题的连接点,将古籍文献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应用在现代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上,传承发展古籍文献中优秀的思想观念和时代精神。最后,要加大古籍文献宣传推广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文化事业产业结合等方式传播古籍文献,例如鼓励古籍文献的文创产品开发与推广、推动各级各类古籍文献存藏机构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高互动性的古籍专题展陈活动[6],发挥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

  3.2   构建兼顾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

  在主导力量层面,政府应该加大对古籍文献保护和挖掘工作的关注与投入,包括制定和细化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各级各类古籍文献存藏机构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并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在多元主体协作层面,要建立起政府、学界、产业界、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协作机制,融合各方在各自领域内发挥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汇集古籍文献相关主体的发展合力。此外,还需要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加强协作配合,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古籍文献活化工作的良好氛围。在社会力量层面,要鼓励社会民众参与,为民意的反馈和表达提供开放、透明、畅通的渠道,让更多人参与到古籍文献保护与价值挖掘的工作中。

  3.3   推动数字赋能古籍文献知识的挖掘与聚合

  古籍文献的活化离不开古籍文献的数据化和知识化。数据化是古籍文献活化利用的基础环节,要借助数字化输入、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古籍文献书目、图像和全文的数字化格式转换,形成各类综合性的古籍文献知识数据库[7]。在此基础上,对古籍文献的数据进行知识化处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情感分析等技术识别并关联知识,可视化古籍文献知识或历史记录,促进古籍深沉内涵的塑造和传播。

  3.4   创新教学与科研双向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古籍文献的保护与挖掘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首先,通过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对古籍文献的综合理解和研究能力。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古籍文献保护与挖掘工作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再次,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古籍文献的研究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最后,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其在古籍文献相关领域发挥作用。

  4  结语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数字化的趋势为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创新性的发展契机,将促进古籍文献在保护、整理、研究、利用等方面的革新。如何深入挖掘古籍文献蕴含的深层内涵,创新和拓展其在新时代的价值作用,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是我国古籍文献工作者在新时代承担的重要使命。本研究面向文化数字化战略,从古籍文献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出发,梳理并分析了古籍文献价值活化在整体规划、领域标准、技术问题、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最后结合以上内容,对“文化数字化”视域下的古籍文献价值活化路径进行探索,提出四条策略,以期为古籍文献活化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文化领域,特别是古籍保护和利用领域的繁荣、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EB/OL].(2021-11-24)[2023-06-01].http://cpc.people.com.cn/n1/2021/1125/c64094-32291312.html.

  [2]新华社.让中华文化更“活”更火:透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2022-05-23)[2023-06-01].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23/content_5691982.htm.

  [3]陈涛,苏日娜,张永娟,等.智慧数据驱动的古籍智慧性保护体系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1):68-81.

  [4]张君冬,杨松桦,刘江峰,等.AIGC赋能中医古籍活化:Huang-Di大模型的构建[J/OL].图书馆论坛:1-13[2024-05-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40124.1341.002.html.

  [5]雷珏莹,王晓光.智慧数据视角下古籍数字出版的创新路径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3(8):21-28.

  [6]张镇升.综合档案馆红色档案展览特点、困境及出路[J].山西档案,2022(4):76-80.

  [7]王蕾,苏日娜,薛玉,等.古籍智慧性保护理论及实践框架探索[J/OL].图书馆论坛:1-11[2024-05-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40330.1604.002.html.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20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数字文化产业与区域视觉文化研究”(项目编号:WJ202017)。

  【作者简介】奉涛(1978—),男,汉族,辽宁沈阳人,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文化产业与地区视觉文化研究;通讯作者:谭阳(1986—),男,汉族,辽宁沈阳人,鲁迅美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