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媒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解读与宣传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18 19:17:33被阅览数:12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   者:王慕蕴

  摘   要:探讨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解读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的价值、挑战与策略。利用社交媒体宣传《条例》有助于提升档案工作透明度、强化社会档案意识、创新档案服务方式,但同时也面临着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制约、快速更迭的传播环境的限制以及专业术语通俗化解读困难、法规体系系统解读不足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制定社交媒体传播工作机制、打造专业化传播团队、创新解读内容呈现方式、优化传播渠道布局、建立传播效果评估反馈机制等对策,旨在为各级档案部门开展社交媒体传播实务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社交媒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档案法;依法治国

  2024年1月12日,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档案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对于规范档案工作、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档案管理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为档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条例》作为《档案法》的配套法规,进一步细化了档案管理的各项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社交媒体以其便捷、迅速、互动性强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公众用于学习、交流和表达。同时,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也日益重视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政策法规、了解社情民意、回应公众关切[1]。在此背景下,如何运用社交媒体解读宣传《条例》,让社会公众准确理解和自觉遵守,成为摆在档案部门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1  基于社交媒体的《条例》解读与宣传价值

  1.1   提高档案工作透明度,提升依法治档水平

  社交媒体具有用户海量、传播便捷、互动即时等特点,利用社交媒体解读《条例》,能够快速传递权威信息,消除公众疑虑,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制作问答、图解、视频等通俗化的解读产品,可以帮助公众准确理解《条例》的立法背景、核心内容和关键条款。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及时了解档案法规,有助于强化档案工作在阳光下运行的法治意识,提升档案工作的透明度。同时,社交媒体为公众参与档案立法、档案监督提供了便利渠道。公众可以通过评论、留言、投票等方式,表达对档案工作的意见、建议,参与档案政策的讨论协商,推动档案工作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档案部门通过社交媒体倾听民意,有利于接受社会各界的评判和监督,促进依法治档,不断提升档案治理法治化水平[2]。

  1.2   强化社会各界档案意识,营造档案文化氛围

  当前,社会公众对档案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和片面。部分公众认为档案离自己很遥远,是“老黄历”“故纸堆”,部分公众对档案查阅利用的便捷性、安全性还存在疑虑。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条例》,普及档案知识,既能帮助公众了解档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又能引导公众依法利用档案资源服务自身发展。通过政务头条号、微博话题、微信公众号等形式,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生动地向社会各界科普档案基础知识,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同时,社交媒体的参与有利于增强与公众的互动,实现档案文化的交流互鉴。档案部门可以通过话题讨论、在线访谈、网上展览、有奖问答等多样化活动,吸引公众参与档案事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导公众爱档案、懂档案、用档案。公众通过转发、分享档案知识,成为档案文化的传播者,形成档案文化交流互动的良性循环。档案意识的普遍提升,必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1.3   创新档案服务方式,提升档案社会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参与互动的方式日趋多元。利用社交媒体宣传《条例》,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创新档案为民服务的渠道和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发个性化、精准化的档案信息服务。通过视频直播、虚拟展厅等沉浸式体验方式,拉近档案与社会公众的距离。实现预约、申请、查档等“一网通办”,提升档案利用的便捷性。同时,社交媒体传播打破了档案的时空界限,使珍藏在档案馆里的历史记忆鲜活起来。档案部门可以通过档案大数据挖掘、视频展播、实物展览等形式,多维度、多角度展现档案的独特魅力,传播档案所承载的红色基因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述档案背后的动人故事,宣传档案见证改革开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档案的现实作用和社会价值,有利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激发档案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  基于社交媒体的《条例》解读与宣传面临的挑战

  2.1   碎片化阅读习惯对内容生产的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浏览信息。但是,移动终端屏幕空间有限,加之信息推送量大,很容易使用户注意力分散。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对社交媒体内容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法规文本篇幅较长,内容专业性与逻辑性较强,如何围绕公众关注的焦点,提炼法规精神实质,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解读呈现,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2   快速更迭的传播环境对运营能力的要求

  社交媒体以其即时互动、话题狂欢等特点,构建了一个快速更迭的传播生态。热点事件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用户对新鲜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内容生产者必须及时捕捉热点,快速反应,推出契合用户需求的产品[3]。对于档案部门,如何适应“快节奏”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同时,社交媒体平台和产品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对账号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3   社交媒体传播意识和规划对法治宣传的制约

  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档案部门对社交媒体传播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和片面,将其简单等同于信息发布,缺乏融合发展的系统思考。具体的表现有: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谋划;资源投入不足,缺乏专门机构和人员;工作方式单一,缺乏创新互动的意识;考核评价缺乏科学性,过于注重表象数据等。

  2.4   档案专业术语通俗化解读的挑战

  档案工作有其特殊的专业属性,法规表述往往涉及档案工作流程、档案保管期限、档案信息化建设等专业术语。如何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专业内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避免照搬术语、罗列条文,是做好社交媒体解读的关键所在。既要准确把握法规原意,严格遵循法治思维和法治逻辑,又要考虑媒体属性和传播对象,做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这需要档案工作者不断摸索和提升。

  2.5   档案法规体系系统解读的困境

  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档案法》为统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团体自律规范等多位一体的档案法规体系。档案法规之间内容交叉、逻辑严密,共同发挥作用。如何利用有限的传播时长,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系统解读,切忌“就事论事”,避免断章取义,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

  3  基于社交媒体的《条例》解读与宣传策略

  3.1   制定社交媒体传播工作机制

  档案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提高对社交媒体传播的认识,将其作为新时代档案法治宣传的重要阵地。要制定专门的社交媒体传播管理办法,明确工作原则、机构职责、审核流程、安全保密、协调机制、考核评价等,为社交媒体传播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审核、舆情监测处置、网络安全防护等配套制度,确保社交媒体传播在正确的方向上有序开展。根据社交媒体传播规律,优化完善选题策划、内容生产、编辑审核、发布互动、效果评估等工作流程,做到职责明晰、分工协作、规范有序。

  3.2   打造社交媒体传播团队

  档案部门要成立社交媒体传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要明确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社交媒体传播的规划、组织、指导和推进。鼓励和支持年轻干部参与社交媒体传播,建立退休干部、高校教师、档案志愿者等特邀人才库,促进内外协同。开展社交媒体传播,归根结底要依托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档案部门要把人才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多渠道、多形式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开展精准化培训,强化实践锻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在宽松的环境中释放活力。

  3.3   创新社交媒体解读内容呈现方式

  档案法规的权威性、专业性与社交媒体的通俗性、娱乐性存在一定矛盾。如何找到二者的最大公约数,用群众语言解读法治道理,是做好社交媒体普法的关键。坚持内容为王,围绕社会关切设置选题,以问答、漫画、图解、案例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法规原理。充分运用新技术与新应用,开发制作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新媒体宣传产品,用好短视频宣传法规,以故事叙事方式呈现法规条文,增强法规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坚持思想内涵、艺术品位、制作水准相统一,不断提升法治宣传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4   优化社交媒体传播渠道布局

  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群体、传播特点各不相同。档案部门要研究用户属性,精准划分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平台。在主流平台设置固定账号[4],面向社会公众普及《条例》基本精神;在垂直平台发布深度解读文章,满足档案“发烧友”的需求;在视频平台制作轻松活泼的普法作品,吸引青少年群体关注;在问答平台就专业问题与公众互动交流。在差异化、精准化上下功夫,实现法治宣传内容、形式、渠道的最优匹配。创新社交媒体传播方式,综合运用公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互动的传播形态,提升法治宣传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3.5   建立社交媒体传播效果评估反馈机制

  档案部门要建立科学的社交媒体传播评估指标和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准确评估社交媒体传播的覆盖面、影响力、互动度等关键指标。既要重视数量,又要注重质量,努力实现数量和质量、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相统一。评估要常抓不懈,建立季度评估、年度评估和重大节点评估相结合的跟踪评估机制。既要总结经验做法,巩固扩大成果,又要找准问题不足,有的放矢,不断改进提高。完善互动交流机制,通过热线电话、在线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提高社交媒体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的重要依据。

  4  结语

  展望未来,社交媒体传播必将成为档案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档案工作者要顺应信息技术变革和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实践探索,推动社交媒体传播与档案法治工作深度融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新媒体素养培育,不断提高运用社交媒体开展法治宣传的能力;要强化制度供给,完善社交媒体传播工作体系,推动社交媒体传播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要创新话语体系,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让档案法治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1]叶青,戴旸.社交媒体在非遗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应用调查:以省级档案馆为例[J].山西档案,2022(2):171-180.

  [2]刘越男,贺谭涛,何思源.践行“三个走向”的时代意义、现实成就与行动展望[J].档案学研究,2024(2):4-12.

  [3]罗宝勇,魏敏.基于印象管理的档案社交媒体运营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3(6):64-69.

  [4]周文泓,文传玲.档案社会化:基于参与式社交媒体信息档案化管理的内涵解析及启示[J].档案学研究,2020(2):98-106.

  【作者简介】王慕蕴(1987—),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