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理论的档案新媒体交互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09 19:32:13被阅览数:191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   者:王锋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互动理论视角探索档案新媒体传播的策略,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档案文化传播模式,提升档案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梳理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分析其对档案新媒体传播的启示;选取国内外档案机构运用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将档案新媒体传播实践与互动理论相对照,提炼优化策略。未来,档案新媒体传播要进一步深化互动理论应用,在理论创新、数据应用、能力建设、社会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形成档案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传播生态,不断提升档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互动理论;档案;新媒体;传播策略

  近年来,档案新媒体的相关政策层出不穷。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印发的《2022年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指出“档案部门需优化档案宣传方式,适应互联网和传媒技术发展新趋势,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和可视化载体,切实提高档案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也重点强调“档案馆提供给社会利用的档案需通过电台、电视台、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公开传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推动档案文化与新媒体融合,创新传播方式,增强档案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新时代档案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受众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如何增进档案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提升服务效能,是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传播学领域的互动理论,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互动理论关注传播过程中符号意义的建构,强调传播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互动理论引入档案领域,有助于拓展档案工作的视野,为创新档案文化传播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1  互动理论的理论基础

  1.1 互动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互动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源于符号互动论,其核心观点为传播过程是一种符号互动过程,传播双方在互动中建构对社会现实的认知。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互动双方行为的意义建构于互动过程之中。社会互动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人们在交往中学会角色扮演,形成“概括化他人”[1]。符号互动论突破了传统线性传播模式的局限,为互动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年来,互动理论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例如,在社会学领域,互动理论被用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模式;在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中,互动理论被用于解释“认知科学”视域下“他心问题”等[2];在教育领域,符号互动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行为的产生、互动过程的体现以及互动价值的创造,有助于课堂直观教学价值的实现和效果的提升[3]。总之,互动理论主要关注人际传播情境下互动行为意义的建构过程。

  1.2 互动理论的核心概念

  符号是人类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媒介。互动理论强调,符号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互动中动态形成的。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对他人使用的符号进行解读,同时反思自身角色,在交往中形成对事物的共同理解,构建社会认知。首先,互动理论高度关注角色扮演的互动过程。此处的角色并非指社会地位,而是指行为模式。互动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对他人角色的理解和预期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表现。个体对角色期待的把握和因应,塑造了自我认知和行为。其次,互动理论也包含了自我概念。自我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1.3 互动理论对档案新媒体传播的启示

  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互动理论启示我们,档案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放在特定的互动语境中去理解。新媒体时代强调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构成一种可以“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档案工作者应当用复合的视角看待档案,将档案置于社会互动语境中去解读它的意义,用互动的理念转化档案价值。鉴于在传统档案工作中档案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公众参与的热情和意愿不高,引入互动理论能够为构建档案部门与公众良性的互动关系提供全新的视角。新媒体时代,档案部门要从互动的理念出发,转变角色定位,从封闭管理向开放服务转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破时空界限,推动档案信息社会化传播,在互动中释放档案价值,实现档案部门与社会各界的良性互动,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让档案融入社会生活、服务公众需求、传承优秀文化,让档案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明纽带。

  2  档案新媒体交互策略分析

  2.1 档案新媒体平台的互动特征分析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已成为大众日常交流的重要网络虚拟社区。档案部门如何通过新型社交媒体平台来打破传统“点对面”的档案资源传播模式是当今时代的一个主要命题。首先,档案部门可以通过设立新媒体部门,开通对应的社交媒体账号,定期推送档案信息、互动话题,增进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形成网状、互动的传播新形态,加强档案文化的扩散与传播。其次,随着以元宇宙为新型理念的数字技术的大力发展,虚拟展览、全景展示等数字化展示形式为档案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不少省级档案馆通过建立数字档案馆,利用VR,AR等沉浸式体验技术打造身临其境的档案传播新媒介,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参观展览,在全方位欣赏档案文化的同时参与互动问答,获得沉浸式体验,这大大提升了档案展示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2.2 互动理论视角下的档案新媒体交互策略

  通过对档案新媒体平台的互动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基于互动理论构建的档案符号体系对用户认同感的增强起到了关键作用。互动理论认为,符号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中介。档案作为特殊的历史符号,其意义需要在特定语境中去解读。首先,档案部门应挖掘档案的多元意涵,围绕不同主题构建档案符号体系,创设互动语境。例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可精选红色档案,开发系列档案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新媒体平台讲述档案背后的感人故事,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其次,档案部门应更多地参与新型互动话题的构建,引导用户参与内容的生产。互动理论视角下,传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尤为重要。档案新媒体传播应重视用户的主体性,激励用户通过参与互动、分享观点,成为当代档案信息的生产者。例如,引导用户通过家谱档案追溯家族历史,挖掘家族故事,分享个人成长经历与感悟,共同构成档案记忆。再次,优化互动渠道,增进档案利用与服务也是主要的交互策略之一。互动理论较多关注互动行为的渠道与媒介,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如何确保互动渠道的通畅性,为用户参与互动提供便利条件十分关键。

  2.3 国内外档案新媒体传播实践案例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深度发展使得社交媒体业已成为档案馆传播信息、开展信息服务、与民互动的重要平台。当前,国内外档案新媒体传播实践项目层出不穷,如美国国家档案馆、英国国家档案馆以及我国省级以上的档案馆等。就国外项目来看,美、英两国国家档案馆积极开展社交媒体传播,开设了致力于运用本网站的博客评论与FacebookTwitter,You Tube,Flickr,Instagram等官方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定期发布档案信息和活动资讯,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馆藏档案,并就热点话题与粉丝互动,与公众进行有效互动,在拉近与公众距离的同时,提升了档案文化与档案机构的影响力[4]。我国省级档案馆当前多数使用的社交媒体以“两微一端”为主,即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APP,并通过创建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用以展示与传播如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等高价值的档案信息[5]。案例分析表明,档案新媒体传播要立足自身特色,发挥平台优势,创新互动模式,用互动的方式让档案生动地呈现出来。其次,档案部门应转变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提升档案开发利用水平,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因此,档案融合新媒体传播,要立足互动理念,创新传播模式,丰富互动内容,优化互动渠道,在交流互动中释放档案价值、提升档案效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3  档案新媒体交互策略的实施与评估

  3.1 档案新媒体交互策略的实施路径

  首先,制定科学的实施计划,有利于档案人员思想统一,产生凝聚力。档案新媒体交互策略的实施应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明确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保障措施等,并通过主要宣传业务来制定对应的媒体平台以及传播途径,细化实施步骤、时间表和责任分工,确保相关工作流程有序开展。其次,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新媒体素养培训,确保人员熟练运用对应的社交媒体运营能力。互动理论指出,互动双方的知识背景、对话技巧等会影响互动效果。新时代档案新媒体工作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新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掌握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规律,学习新媒体话语体系,熟练掌握互动技巧,灵活运用多种互动形式,创新表达方式。再次,健全协同机制,强化多方联动,促进多元主体良性互动。档案新媒体工作涉及技术开发、内容生产、活动策划等方面,需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审批与资金申请方面要主动联系宣传、网信、文化等政府部门,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互联网企业的交流合作,借助外部优秀力量开展档案数字化、智能系统研发等,有效推动档案资源与新媒体技术的高效融合,形成档案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最后,拓展社会参与渠道,优化互动体验。当前,档案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主要局限于官方渠道,档案部门要进一步拓展全新的互动渠道,在借助社交平台开展线上互动的同时,举办线下展览、讲座等亲民活动,打造立体式互动网络。通过优化平台功能,为互动参与创造良好条件,增进公众对档案的深入了解。

  3.2 档案新媒体交互策略的评估体系构建

  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是推动档案新媒体工作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具体步骤:

  一是要明确目的,围绕工作实际设定评估指标。档案新媒体评估应从互动、传播、资源、管理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互动维度重点考察互动渠道的通畅性、互动话题的参与度等;传播维度重点考察内容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受众反馈等;资源维度重点考察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开发利用状况等;管理维度重点考察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责任落实等。

  二是要丰富评估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手段。例如,定量评估可通过统计回归、大数据分析等方法,考察平台流量、用户忠诚度、转化率等量化指标;定性评估方法可通过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手段,了解公众需求、识别优秀互动形式。

  三是健全评估体系,建立常态化的评估机制。通过明确档案与新媒体之间互动效果的评估周期、程序和方式,构建日常评估和专项评估机制。日常评估需要贯穿新媒体运行全过程,及时发现平台动态及突发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专项评估针对重点工作、重大活动开展,重点评判阶段性成效等效果评估,形成报告,明确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要建立评估问责机制,将评估结果作为工作考核、奖惩依据,调动档案部门运用新媒体平台的积极性。

  四是鼓励多元评估,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首先,新媒体时代,档案部门应提高工作透明度,除内部评估外,档案部门要注重引入外部评估,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以第三方视角审视工作,接受社会群体的广泛监督。例如,设立满意度调查、听证会等,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其次,评估结果公布之后,要虚心接受舆论监督,妥善应对负面评价,加强与媒体沟通,正面引导舆论。只有建立畅通的社会监督渠道,接受善意批评,才能有助于档案新媒体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SERPE R T, STRYKER S. The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and identity theory[M]. New York:Handbook of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 2011: 225-248.

  [2]苏佳佳,叶浩生.“生成认知”、“互动理论”与“预测加工模型”:“他心问题”的新思考[J].心理科学,2021,44(6):1519-1526.

  [3]陈祖国.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课堂直观教学创新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5):60-64.

  [4]郑慧,虞香群.基于内容分析的美国国家档案馆社交媒体应用及其启示[J].山西档案,2020(4):123-131.

  [5]叶青,戴旸.社交媒体在非遗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应用调查:以省级档案馆为例[J].山西档案,2022(2):171-180.

  【作者简介】王锋(1981—),男,汉族,湖北宜昌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