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9 19:16:57被阅览数:230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环
近年来,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档案合作分委会工作框架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档案馆立足自身优势,紧抓向北开放新机遇,以俄侨档案为媒,延续“共和国长子”的初心和使命,为这座享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城市再添“国际范儿”,推动哈尔滨不断走向广阔的世界舞台。
聆听俄侨历史的回响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山水相连。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大批俄国人和其他国家人员涌入哈尔滨。从1917年开始,俄国相继爆发了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因独特的边境优势,一批批不同身份的俄国侨民纷纷来到哈尔滨。他们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丰富而独特的俄罗斯“文化元素”,这些浓郁的“文化元素”便蕴藏在丰厚的档案之中。它们不仅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外国侨民的智慧结晶和情感寄托,更是人们了解哈尔滨民风习俗、生活变迁,乃至国际局势的重要窗口,为中俄友好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市档案馆馆长温巧云介绍:“馆藏俄侨档案最早形成于1875年,距今已近150年。”俄侨档案的形成时间久远,其载体的唯一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内容中蕴含的丰富历史,使之成为稀缺的馆藏珍品。俄侨档案以俄文为主,部分为中俄文对照,主要内容是哈尔滨解放前日伪占领和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有关外侨居留证签发、外侨人事档案管理等卷宗。
翻开俄侨档案,昏黄纸页间那些独特的姓名偶尔闪现一两回,是具体的“无名”,也是“无名”的具体,正如俄罗斯姓氏学家M·B·郭尔巴涅夫斯基所言,每一个姓氏都是一条历史文献,甚至可以说是一座历史丰碑。它们仍残留着历史的余温,折射出一个民族在民俗、信仰和语言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在俄侨档案翻译整理项目工作现场,工作人员凝神屏气,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沙沙的纸卷翻页声在耳边此起彼伏,这是一项既要“只争朝夕”又要“精雕细琢”的任务。在这些专注而忙碌的身影中,一张“俄式面孔”尤为醒目。温巧云告诉记者:“由于俄侨档案中存在大量手写、老式花写的俄文词语,字迹潦草难于辨识,给翻译整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为了消除和减少中俄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读,我们责成翻译整理公司聘请了一名俄罗斯籍词语辨识人员,专门对字体潦草、不易校对的俄文进行识别,并输入电脑形成标准的俄文字体。”
将俄侨档案“解码”成汉语文本,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直接转换,还需要将语言、内容、文化和思维等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文本阅读的功能。温巧云说:“在形成标准俄文字体后,翻译人员便着手进行汉语翻译。当前,馆藏俄侨档案全部采取人工翻译形式,不允许使用机器翻译。”同时,市档案馆还建立了俄侨档案专业词语库和表格库,既确保档案中人名写法、职业及地址等的统一,又解决了涉及表格种类繁多且90%的表格十分相似、难以辨别等问题。此外,通过计算机系统自检与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同步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各环节成果进行检验。经历重复交叉质检后,那些蕴藏在档案中的琐碎记忆也逐渐实现了跨文化的“穿越”。
目前,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市档案馆以“一丝不苟”的细致缜密、“零差错”的高标准严要求,推动馆藏俄侨档案翻译整理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
不断加深的跨文化交流
在翻译整理鉴定过程中,这批俄侨档案同步发挥着其利用价值。“我们精准掌握鉴定开放尺度,不断提高档案利用率,通过‘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俄侨档案影响力,为促进中俄人文交流振兴注入更多档案动能。”温巧云说。
19世纪初,在伴随中东铁路建设涌入哈尔滨的侨民中,还有部分格鲁吉亚人。“这些侨民的后代在格鲁吉亚建立了‘我爱哈尔滨’协会,与哈尔滨结下了跨越百年的情谊,而哈尔滨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与格鲁吉亚有历史渊源的城市。”来自格鲁吉亚的国际友人动情地表示,“格鲁吉亚位于连接中国西部与欧洲之间的最短路线上,是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一环,格鲁吉亚国家文献研究所有许多关于中国的文献史料,这是双方人民深厚友谊的有力见证。”
今年6月,格鲁吉亚主流媒体电视公司POSTV记者到哈尔滨市档案馆专题采访俄侨档案工作。 由 杨 摄
2023年7月5日,在黑龙江省外事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格鲁吉亚议会侨民事务委员会主席贝卡·奥迪沙利亚、驻华大使阿尔赤·卡岚第亚、著名导演戈加·海德拉瓦等到市档案馆参观访问,表达了友好合作的愿望:“今年,格鲁吉亚政府计划在阿纳克里亚建设境内最大港口,这对于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发挥重要作用。希望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努力促进双方在档案历史文化方面的交流。”
在查阅格鲁吉亚侨民档案时,一张故友的照片映入戈加·海德拉瓦的眼帘,他激动地说:“我父亲出生在哈尔滨,祖父是当时的侨民协会主席,我姑姑出版的诗集中也有许多关于哈尔滨的老照片。特别感谢市档案馆翻译整理这些档案,我将积极联络‘我爱哈尔滨’协会世界各地的成员捐赠老照片和历史文献。”当故友的记忆因一张照片被唤起,这份温情在跨越百年后依旧动人,而外交友谊的火花便在这样的温馨互动中不断迸发。
“100年前,许多俄侨(雅库特族)生活在哈尔滨,却没有相关档案记载。这些年来,我们十分重视挖掘研究侨民档案,希望利用此次机会查找20世纪20至30年代俄侨出版物和相关档案,打通与黑龙江档案领域的交流渠道。”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总统助理尼根诺夫表示。
2023年8月11日,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代表团及市外事办工作人员来到市档案馆。根据代表团提供的名单,市档案馆在雅库特族侨民档案中查到了当年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者之一,收到了对方的真挚感谢:“我们将积极促成萨哈(雅库特)共和国档案馆、雅库茨克市城市档案馆和哈尔滨市档案馆之间的交流合作。”这番由衷的谢意也获得了市档案馆的热烈回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双方同意加强媒体、智库、出版、社科、档案、文艺等领域交流合作。我们期盼加强馆际间交流合作,更好地挖掘档案资源,通过合办展览、拍摄纪录片、建立档案互换机制等方式,开启档案文化领域的深度合作。”
更多友谊的乐章在不断奏响。2023年10月,哈尔滨市档案馆与雅库茨克市档案馆签署《档案领域合作协议》。今年5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发表之后,雅库茨克市政府代表团专程到哈尔滨市档案馆访问,该市城市档案馆馆长菲利波娃·斯·阿将馆藏的20世纪60年代的《人民日报》复印件赠送给哈尔滨市档案馆,上面记载了中国记者采访雅库茨克市的见闻。她表示:“雅库茨克市城市档案馆保管着在该市生活和工作的华人档案,希望未来双方可以挖掘这部分资源,持续加深两地人民的友谊。”雅库茨克市杜马主席谢苗诺夫·阿·尼将由当地特产钻石碎屑制作的工艺品赠送给市档案馆,祝愿两市人民友谊如钻石般坚固恒久。
一次次握手、一场场会面、一番番交流,俄侨档案的利用不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通过外办致函等途径为俄侨亲属提供利用服务;接待波兰使馆副领事思孟先生,帮助查阅波兰籍侨民档案确定波兰公民的身份以修缮波兰公墓;为澳大利亚玛拉教授编著的《哈尔滨档案》提供基础素材;为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科研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沙罗诺娃女士编写《俄罗斯人在哈尔滨》提供有关档案史料;围绕探寻和记录20世纪初格鲁吉亚侨民在哈尔滨工作生活的历史记忆,接受格鲁吉亚主流媒体电视公司POSTV记者专题采访……这些有声有色的交流合作,也是黑龙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重要指示的生动呈现,其背后不仅是档案工作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力支撑,更是全市档案工作者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
档案利用服务永无止境。“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也是中俄文化年。我们将积极参与中俄合作交流项目相关工作,开辟与俄罗斯地方档案部门馆际合作新渠道,探索建立双方视频会议交流、档案互换机制,促进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区域战略合作增添动力,让激荡友谊的火花持续闪耀。”温巧云说。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9月9日 总第4186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