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资源体系构建与应用策略

发布时间:2024-09-04 20:30:10被阅览数:101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   者:赵琼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体系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系统总结档案资源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与要素组成,进而提出资源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包括搭建多元主体协同的资源整合平台、建立分级动态更新机制、引入智慧化管理模式等,以期全面夯实档案资源管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探讨心理健康档案的应用策略,涵盖个性化教育、群体状况分析、危机干预、精细化管理等,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资源效用,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变革提供全新视角,有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体系;应用策略

  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万物互联、人机协同为特征的数智时代正在加速解构传统的教育生态和教育模式,创新性地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近年来,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政策层出不穷。《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强调要关注全民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并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新形势下亟须进行转型升级,推动其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因此,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变革之路,对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海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为全面把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规范化水平,而智能算法的引入则为深度挖掘档案数据、洞察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开辟了新的路径。审视已有的心理档案管理实践不难发现,传统模式下的档案资源通常局限于单一的心理测评数据,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背后是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的缺失[1]。新时期亟须从战略的高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的内容构成、管理标准、平台搭建等进行通盘考虑,建立一个涵盖资源收集、加工、整合、应用等各环节的完整体系,以此夯实档案事业转型发展的根基。同时,应立足新构建的资源体系,积极探索档案资源的创新应用路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赋能,以切实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本研究围绕“资源体系构建”与“应用策略创新”两大主题,提出包括搭建多元主体协同的资源整合平台、建立分级动态更新机制、引入智慧化管理模式等资源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探讨心理健康档案的应用策略,涵盖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群体心理状况分析、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精细化管理等,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资源效能,期望能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要素组成

  1.1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首先,客观性原则是档案资源体系构建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心理健康档案必须如实记录学生的心理状况,真实反映其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杜绝主观上的臆断和偏颇。其次,系统性原则要求从整体视角设计档案资源的框架结构,统筹兼顾资源的收集、整合、管理、利用等整个生命周期,避免碎片化和割裂化倾向。再次,动态性原则强调持续跟踪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定期更新和充实档案内容,使之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而非单一的静态记录。最后,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是档案资源体系运作的底线要求。学生的隐私安全必须得到切实保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违规披露档案信息,确保学生的个人尊严不受侵犯[2]。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体系的组成要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体系是一个多层级、多主体参与的有机整体。展开来讲,在主体维度层面,其核心组成要素包括档案的收集主体、管理主体和服务对象。档案收集主体涉及院校心理健康部门、院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直接接触学生的人员,能够全方位掌握学生的一手心理健康信息。管理主体是档案的归口部门,主要承担档案的分类、入库、更新、统计等任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通常会担此重任。服务对象即档案资源的使用者,既包括校内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又涉及师生个体。在内容维度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测评资料、心理咨询记录、心理健康监测资料、成长记录资料。不同类型资料按照一定框架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立体化的心理档案资源。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深刻影响着资源体系的构建进程。专业性是心理健康档案资源的根本属性,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无不渗透在档案框架的设计、内容的提炼等方方面面,这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往往涉及学生的隐私,甚至包含敏感信息,因此必须在严格遵守保密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资源体系,建立严密的安全防护机制。需要注意的是,档案资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与学生心理发展同步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对资源内容适时更新是准确反映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档案资源的专业性、隐私性、发展性等固有特点最终都要在实际应用中得以体现。作为服务学生成长的“活档”,心理健康档案必须紧密对接高校教育教学和咨询辅导的现实需求,方能为其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在应用实践中充分彰显档案的独特价值。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资源体系构建

  2.1 搭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心理健康档案资源整合平台

  心理健康档案资源的高度分散是制约资源体系构建的关键瓶颈。当前,各类高校相关主体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不同部门和个人保存着不同学生的心理信息,但彼此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导致资源割裂、整合困难。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搭建一个多元主体协同的资源整合平台[3]。一方面,平台要明确各类主体在资源提交、审核、使用等环节的职责边界,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良性局面。另一方面,平台要为各主体提供便捷顺畅的信息通道,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例如构建内部网络客户端,实时更新学生心理状态。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统筹协调,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牵头,加强宏观指导和过程监管,及时化解分歧矛盾,共同推动平台高效运转。

  2.2 建立基于分级管理的心理健康档案动态更新机制

  心理健康档案的动态更新是保障资源体系时效性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资源更新往往缺乏统筹规划,要么更新不及时,要么频率过于密集,造成档案内容与学生实际心理状态不匹配的问题。为扭转这一局面,加强学生动态心理健康监测,可引入分级管理理念,根据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等级划分为低、中、高三级,并采取差异化的档案更新策略。对于低风险学生,每学期进行1~2次的常规心理测评,更新基础档案信息即可。对于中等风险学生,除常规测评外,还要结合日常观察,每月更新档案,重点关注其心理问题动向。而对于高风险学生,则要开展密集评估和干预,提高更新频次,每周更新档案,详细记录其心理状态变化和干预措施。通过构建“定期更新+分级管理”的动态机制,既可避免档案内容过于静态僵化,又能遵循重点关注、突出重点的原则,做到更新频率与风险程度相匹配、资源投入与问题严重度相适应,从而切实提高资源质量,增强资源时效性。

  2.3 构建“智慧 + 心理档案”的创新管理模式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也必须顺应智能化、精准化的发展大势,构建智慧化管理模式。传统的档案管理过于依赖人力,存在效率不高、质量难控等问题,而通过人工智能相关信息技术赋能,能够从根本上破解档案管理困境。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的学生心理测评、行为观察等数据进行自动分析,能够快速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苗头,为及时干预提供辅助决策。与此同时,构建智能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利用可视化技术实时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波动,即可自动预警,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充足时间。此外,聊天机器人、智能问答等系统的嵌入,也可为学生提供全天候、低成本的心理咨询服务,进一步扩大档案资源的应用广度和深度。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应用策略

  3.1 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蕴含着丰富的个体化心理特征信息,是实施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往往采取普适性辅导方法,忽视了新时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相反,利用心理档案大数据的相关技术手段,能够精准刻画每一位学生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形成独特的学生画像,并给予精准化心理扶持。例如,通过智能化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和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特征、需求、学习风格,针对性地推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议和服务,提供个性化的评估与干预措施。又如,分析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有助于发现其异常情绪和极端倾向,及时开展危机干预、消除隐患。

  3.2 洞悉群体心理动态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能够揭示个体的心理特点,而且能反映群体的整体心理状况。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数据的支撑,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档案资源体系的建立为扭转这一局面提供了契机。通过系统整合多年积累的海量心理测评、咨询、观察等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从宏观角度精准刻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图景。例如,对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的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群体在心理适应、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共性特点;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揭示学生心理状况的阶段性变化规律;开展相关性分析,探寻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与心理问题的内在联系。通过描述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变化情况,能够绘制出各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地图,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3.3 创新心理档案驱动的精细化管理

  当前,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持续深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于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关键期。确立档案资源辅助学校管理的理念为推进这一转变提供了思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蕴含的海量信息是评估教育工作成效、优化管理流程的主要依靠。首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档案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可准确评估心理健康课程、咨询辅导等的实际成效,找出薄弱环节,为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供可靠依据。其次,横向比较不同院系、年级的档案数据,有助于发现教育管理中的短板,引导有关部门有的放矢,进一步弥补。最后,档案大数据还可用于绩效考核,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纳入考核指标,激励教师提升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孙俐丽,吴建华.关于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机制顶层设计的初步思考[J].档案学究,2016(1):57-61.

  [2]侯思伟,张斌,冯茜,等.健康中国背景下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现状与模式优化[J].档案管理,2023(6):115-117.

  [3]张金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山西档案,2019(3):119-1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师生心理资本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20702860220432)。

  【作者简介】赵琼(198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