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4 20:01:03被阅览数:13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 者:张衍 马欣邑 黎南希
摘 要: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主持修订的《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致力于提升档案高等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通过综合分析《指南》的修订历程,并进行版本比较分析,总结出《指南》“坚守强化”维度和“创新发展”维度的特点。“坚守强化”维度的特点:致力培养“一专多能”档案人才、始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动态调整保证《指南》的时代性与权威性。“创新发展”维度的特点: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责任意识的阐释、动态调整使其符合当下社会环境、规范档案专业人才的多维联动。提出借鉴《指南》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指南》(以下简称“中国《指南》”),从坚守一专多能、职业导向与动态调整,创新责任意识、体系调整与多维联动等角度编订中国《指南》,探索档案学科新时代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档案学教育;研究生教育;教育指南
随着学科办学层次的进一步提升,档案学高等教育正在从“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渐向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发展”[1]。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源泉,中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以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设硕士点为起始,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档案人才为导向,走过了40余年“由无到有,由小变大,逐步蓬勃发展”[2]的发展历程,但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态方面仍存在局限性”[3]。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SAA)自193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培养未来档案工作者的实践路径。SAA下属的教育与职业发展委员会(Committee on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EPD)制定了《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指南》(Guidelines for a Graduate Program in Archival Studies)。该《指南》不仅列出教学计划中应涵盖的知识领域,而且在教学任务、课程、师资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各教学机构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在《指南》的引领下,美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逐步明确适应档案职业需求的培养目标,巩固档案专业核心知识在学科课程中的显著地位,确定档案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特点。本文通过总结《指南》的特点,积极探寻该《指南》带给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启示,进而推动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持续优化与升级,为我国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1 美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指南》的特点
本文以SAA最新发布的2023年版《指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辅以2002年、2011年、2016年的版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通过考察历次版本中文本内容的“变”与“不变”,从“坚守强化”维度和“创新发展”维度总结SAA《指南》的特点。
1.1 坚守强化:核心、结构与机制
1.1.1 培养核心:致力培养“一专多能”档案人才
各版本《指南》均认为,档案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适应档案实践部门的工作任务与需求。《指南》通过将档案学课程重心聚焦于专业“核心知识”,打造现实导向的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体现档案学学科专业性并打造跨学科联系的基础。一方面,档案学“核心知识”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使学生透彻了解档案学的原则和方法,在档案工作实践时具备独立履职能力。另一方面,“辅修课程”立足社会需求,从人才培养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涉及多种知识类型、培养多方面能力的辅助课程。“核心知识”与“辅修课程”双管齐下,体现了《指南》“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亦使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成为“一专多能”的档案人才。“美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定位为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而且招收的学生多具备职业实践经历,因而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都具有浓厚的应用色彩,培养的人才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4]。SAA希望通过制定指南性文件,鼓励社会各界深入思考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发展路径,以此提高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明确美国档案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丰富档案专业的发展层次,最终培养出活跃于美国档案职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1.1.2 课程结构:始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美国研究生教育立足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推动国家生产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作用显著。“通过浏览SAA官网上的招聘信息,可以充分证明档案从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处理技能”[5],以此适应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指南》始终要求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有序结合,最终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咨询和有力就业支持。SAA借助具有纲领性、规范性作用的《指南》不断完善美国档案高等教育的知识框架,对未来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进行规范教育,将学术圈与职业圈紧密相连,将档案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档案实际工作的各种场景。
美国对档案学研究生专业素质的要求体现在档案学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对课程结构的研究需要考察具体的学科门类课程安排、各模块课程比例、课程学时等。《指南》在课程安排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专业实践三重维度的教学,“课程设置中还包含实际工作与实践环节,如教学实践或实习,学生通过实习真正掌握档案工作的实质”[6],从而使学生具备职业责任感,并在未来的专业领域中表现出色。课程模块分为档案学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或交叉学科课程),其中核心课程的教学比重约为三分之二,包含了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三方面。由于档案职业发展所涉及的知识已跨越国家与文化的边界,因此档案教育课程应包含国际化、跨文化的知识观点。在课程学时上,所有档案学研究生必须修满不少于18学时的档案学“核心知识”课程,剩余学时可根据学校要求或个人兴趣选择“辅助知识”。“核心知识”课程为档案工作者传授所必备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辅助课程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加深学生对档案本质与实践的理解,“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以及背景知识的渗透”[7],以此深化档案学研究生对于档案工作的认同。
1.1.3 修订机制:以动态调整保证《指南》的时代性与权威性
“毫无疑问,在20世纪后半叶和本世纪,档案领域学术热点的增多与专业的发展以及对新知识的要求同步增长”[8],因此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SAA出台政策规定每5年对《指南》开展一次编订工作。虽然未能严格遵守5年的期限,但是CEPD仍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开展教学质量的审查和评估工作,先后在2005年、2011年、2015年、2016年和2023年对《指南》进行修订,保证其指导作用的权威性,能够为档案学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正如特里·库克所说的,“档案学教育应该聚焦于培养档案思维和正确的档案价值观,而非钻研大量变化更新的档案知识本身”[9],档案学教育应超越让学生实现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专业认同与批判性思考能力。学生通过有关档案属性、职业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学习,认识到对档案的研究是一项值得终生追求的事业。档案工作者应对世人公认的观念和方法提出质疑,修正既有知识,不断优化现存的专业标准。尤其是数字时代从纸质档案到电子文件,从档案智能编排到智慧管理的演变,凸显了动态调整《指南》的修订机制、培养档案工作者终身学习观念的重要性,促使档案工作者始终保持知识敏感度和技术警觉性,并随着档案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维持并增强自身竞争力。《指南》的不断修订与完善,不仅及时反映了档案教育、实践及研究领域的新进展,还深刻体现了档案界内部对档案价值的广泛共识及对未来档案专业发展的坚定信念。
1.2 创新发展:目标、体系与模式
1.2.1 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责任意识的阐释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指南》也在不断更新档案人才培养目标,力求培养出符合当下时代所需的档案工作者。各版本《指南》在引言中均直接阐明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的重要性,从认为“档案是必不可少的”[10]到“档案中的记录是至关重要的”[11],再到提出“档案和档案工作者都至关重要”[12]。当前,“档案工作者在促进民主社会中的问责制(Accountability)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13]。《指南》描述的档案工作者职责愈发宏观,间接反映出档案工作者的地位逐渐提升,承担的社会责任愈发重大。社会对档案工作者的职责要求从一般意义上的完成档案管理与档案馆运营,进化到数字时代背景下保护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促进科学研究、参与社会宣传教育等,当下则凸显档案工作者在记录与传承社会记忆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2023版《指南》着重强调档案规范权力责任、传递社会记忆的作用:“为了捕获人类活动的证据,保存和传递这些证据及其记忆至未来,从而支持对个人和集体权利的主张(Assertion)和捍卫(Defense),使政府、组织和个人对各自行使的权力负责,并确保社会记忆和文化传递到未来。”
1.2.2 课程体系:动态调整使其符合当下社会环境
《指南》依据社会环境变迁动态调整其课程体系,目前已形成“理论实践双向并重”的课程结构体系。在全球信息化与数字化浪潮背景下,档案学在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展现出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使2023版《指南》课程体系呈现出下述三个特征。
第一,信息化与数字化成为默认知识背景。2023版《指南》删去“文件与信息管理”“数字载体与管理”两门课程。对于新一轮研究生教育的目标“Z世代”来说,信息化与数字化不再是需要特意学习的课程,而是一切社会活动的默认知识背景。档案是“待挖掘的数据”,档案工作者需要“掌握用来读取数字记录的工具和技术”[14]已成为共识。档案教育不仅是对档案材料的选择、收集、整理和编排,而且上升为培养对数字存储、电子文件的智慧管理、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传承、隐私和材料的安全性、知识产权保护负责的职业责任感。
第二,学科交叉范围进一步扩大。2023版《指南》中,所有辅助知识的具体课程均被删去,这说明档案学知识范围不再囿于历史学、图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领域,而是在向所有相关学科延伸。档案工作者需要了解所有可能涉及领域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面对未知的工作环境与挑战。但是多学科交叉不应当是盲目的,《指南》也强调“档案管理不是任何相关专业的分支”,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应当避免无目的交叉,保护档案学的独立性,确保学科的核心价值不受侵扰。
第三,档案在社会记忆领域发挥作用。2023版《指南》反复强调档案对于社群与社会记忆的核心作用。档案工作者不是单纯的被动保管者,而是社会记忆的主动塑造者。档案的作用并非全然正面,有时也会产生不利后果。因此,在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中,“学生将了解文件和档案存在的政治、社会学和历史背景......意识到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有时如何冲击、破坏、取代源自当代档案实践不共享的传统的其他记忆传统。”《指南》强调,档案工作者在收集多民族历史的同时,应鼓励不同社群参与档案建构,要求档案工作者积极与社群展开合作,共同探索维护社群档案与社会记忆的有效途径。同时,《指南》也指出应关注那些在档案中不可见的社群,特别是边缘社群的历史和记忆,凸显档案工作者在维护社会正义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最新版《指南》首次提出“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实践的非中立性质”,强调档案工作者在解决潜在冲突中的服务角色。这意味着档案工作者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循档案道德义务(Obligation),才能确保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1.2.3 培养模式:规范档案专业人才的多维联动
《指南》还关注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问题,持续规范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在教师聘用方面,《指南》提出教师队伍成员应当对档案工作有深刻的理解,与学术界和职业界都有紧密的联系,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档案领域有研究或出版作品。《指南》一方面要保持“教师队伍多样化”,认为“教师、学生、专业人员、专业观点和经验的多样性对于保持档案的相关性越来越重要”[15];另一方面强调不可依赖非全日制或兼职教师:“仅依赖非全职或兼职教师会阻碍教育的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限制学生直接与教师合作的机会。”[16]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包括日常教学、专业实习和学术调研三个环节。旧档案学的课程教学聚焦教师本身,注重“灌输式”教育。2023版《指南》提出新的“吸收式”教学模式,提出应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实地参观或其他外联项目等活动形式,为学生营造开放、包容和协作的学习环境,共同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在实践中理解档案理论。
2 美国《指南》带给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2.1 建设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指南
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公开出版《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系列指南[17],意在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指导我国研究生教育迈向更高、更好的发展道路。《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五)(试行)》中“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核心课程指南”从宏观层面把研究方法与创新思维、学术前沿、学科经典文献研读、研究方法、信息资源与数据管理、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分析、研究前沿等八门课程列为涵盖档案学在内的一级学科课程内容,提出了课程目标与考核要求,为一级学科教育提供基本路径。2022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更名意味着学科内涵也发生相应改变,因此上述指南中相应课程也需要作出修改。
此外,针对一级学科框架下二级学科的课程建设,也需要具体的指导意见指引学科建设。目前,档案学领域仍然缺少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研究生课程指南,这说明我国档案教育标准化建设及特色化话语体系仍留有空白。为完善我国档案教育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编订一份由符合学科发展定位的中国《指南》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应当根据课程环境变迁定期修订。这不仅是对档案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进一步确认与巩固,而且是档案学教育深度研究与创新发展的有力推手。中国《指南》应当紧密贴合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培养出既能深刻理解档案学理论精髓,又能有效应对中国档案工作现实挑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负责机构层面,中国《指南》的制定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以及中国档案学会牵头,联合高校与档案实践部门共同完成。在内容编订层面,在借鉴美国《指南》建设中国《指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档案教育的现实需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18],立足本土社会实际与现实工作需要,挖掘西方档案学教育可供参考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将“舶来品”进行“本土化”,从“坚守强化”与“创新发展”两个维度建设中国《指南》。
2.2 坚守:“一专多能”、职业导向与动态调整
在档案学建设发展过程中,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坚守并不断发展档案学科的根本是确保档案学能够持续为社会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的关键所在。借鉴美国《指南》可得出档案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结构导向、动态调整三方面的建设建议。
第一,致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档案人才。“一专”指聚焦档案学核心课程培养,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多能”指培养多学科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等综合技能以适应实践需求。面对一级学科更名导致档案学专业内逐渐消隐的现象,档案学教育更要正本清源,坚持档案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借鉴美国《指南》课程设置,各版本均以“档案核心知识”为最主要内容,核心知识课程占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内容覆盖档案理论研讨与实践技能培养,坚持向下扎根理论、向外培养技能。档案学专业要培育核心特色,就要扎根中国特色档案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档案高质量人才培养全路径的内在逻辑与协调机制,确保档案学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持续发展。通过培养“一专多能”的档案人才,档案学教育能在坚守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创新,为社会输送既具专业深度又具广阔视野的档案专业人才。
第二,课程结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即确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确保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与行业实践紧密相连,从而高效培育高质量专业人才。在培养目标上,课程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型人才培育,注重对学生跨学科思维与能力的锻炼,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与责任意识;在课程结构上,丰富实践课程内容,根据社会需求增加相关学科以及研究方法的课程;在培养模式上,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思维定式,探索更加灵活、针对性更强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多样化、交互式的教学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职业需求为核心构建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不仅能确保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而且为学生搭建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职业发展快车道。
第三,课程环境的不断变化推动课程改革。我国必须尽快制定《中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指南》,并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以确保其始终保持时代性与权威性。“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的更名,成为“档案学”等二级学科优化其学科内涵的机遇,但也面临学科地位边缘化、独立性被削弱、课程消隐泛化、生源危机加重等新挑战[19]。如何在更名浪潮下坚持档案学学科特色、增强档案学科独立性、宣扬档案学科自信,成为学界热议的议题。美国《指南》从颁布之初即引领美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陪伴美国档案学从历史学(HIS)和图书馆学情报学(LIS)中抽离并成为独立学科,巩固档案学学科独立性,划定基础知识的范围、层次和内容。这一经历对我国档案学教育如何应对一级学科更名带来的环境变化具有较强借鉴意义。我国可以建立类似于美国的动态调整机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和教育者对中国《指南》进行评估,确保课程体系能够及时反映行业新趋势、技术新进展和社会新需求,同时收集师生反馈,确保其实用性和前沿性。
2.3 创新:责任意识、体系调整与多维联动
为了适应当下社会环境与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指南》建设可以围绕以下三条建议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第一,持续更新中国《指南》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责任意识的阐释,描绘新时代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他们既是传统的档案保管者与利用者,又是数字化工作的承担者,更是社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社会记忆的传递者。新时代新机遇对档案工作者责任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以“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根本宗旨,结合社会环境不断探索档案工作者的新目标,培养新时代档案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这体现在对档案保管与利用这一传统使命的坚守与创新上,同时要积极探索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路径与高效开发利用方式。其次,新时代档案工作者被赋予社会文化遗产传承者的新角色,通过档案的整理、研究与展示,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工作。综上,新时代档案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应是对传统使命的继承与超越,是技术革新与文化担当的有机结合,是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守护人类记忆。这要求档案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需求,以培育出既能驾驭数字技术,又深谙档案文化价值,且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高质量档案人才。
第二,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使其符合当下社会环境。结合高校教学与工作实践需求,动态设定中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指南课程内容,从不同视角向学生全面展示档案及档案工作如何深刻影响社会与社会记忆;推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使档案教育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服务实践。结合美国《指南》的动态调整策略与课程体系特点,中国在构建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指南的课程体系时,可沿袭并深化以下路径:首先,将信息化与数字化融入课程核心:鉴于信息化与数字化已成为档案管理的默认时代背景,中国《指南》建设过程中应当着重融入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大数据分析技术等,还要以数字思维贯穿所有课程,确保学生能适应数字社会背景下的档案实践。其次,强化跨学科融合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也带来了知识的快速传播与交融。鉴于档案学与历史学、信息科学、法律、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加深,中国《指南》的课程体系应强化科学课课程设置,以“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为标杆,鼓励学生学习各类二级学科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最后,突出档案在社会记忆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在课程体系中强化档案作为社会记忆载体的重要性,围绕档案构建国家记忆、促进文化多样性、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设计课程内容,使学生对档案价值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规范档案专业人才的多维联动培养模式。美国《指南》提出,教师应深入理解档案职业的核心价值,不仅要与学术界和职业界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还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应强调教育与实践基地的紧密结合。借鉴美国《指南》的实践经验,中国《指南》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实习实训、案例教学、项目导向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实际档案项目,从而提升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此外,构建与政府、企业及社区等的合作伙伴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建设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全面赋能学生的职业发展。档案学可以借一级学科更名带来的新机遇打通多维联动人才培养通道,以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作为核心枢纽,促进二级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开辟一条贯穿多领域协同培养的新路径,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创新意识活跃的新时代档案人才,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结语
档案教育兴则国家档案事业兴,档案教育强则国家档案事业强。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迭代更新迫切需要更多高质量档案人才。一份经过精心设计的《中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指南》无疑能够加速高质量档案人才培养,鼓励研究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记忆的构建与维护,通过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的双重路径促进档案学的繁荣发展,为社会进步贡献档案力量。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崛起,档案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门类中的一个细分领域,需要我国的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完善档案学学科体系作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凸显学科的特性与独立性,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快变革的脚步,促进档案教育与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使档案学知识真正转化成档案事业发展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徐拥军,熊文景.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兼论繁荣发展档案学[J].中国档案研究, 2018(1):3-11.
[2]辛全民,张锡田.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档案学通讯,2007(3):59-62.
[3]冯惠玲,连志英,曲春梅,等.回顾与前瞻:“十三五”档案学科发展调查和“十四五”档案学重点研究领域展望[J].档案学通讯,2021(1):4-15.
[4]王新才,谭必勇.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中国档案教育的发展前途[J].图书情报知识,2005(6):18-22.
[5]TIBBO H R. So Much to Learn, So Little Time to Learn It: North American Archiv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Role for Certificate Programs[J].Archival Science,2006(6):231-245.
[6]程熙.中外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7]陈琼.美国档案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档案与建设, 2003(9): 35-38.
[8]EASTWOOD T. A Personal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Education[J].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2017(2):75-88.
[9]COOK T. The Imperative of Challenging Absolutes in Graduate Archival Education Programs: Issues for Educators and the Profession[J].The American Archivist,2000(2):380-391.
[10]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Guidelines for a Graduate Program in Archival Studies[EB/OL].[2023-10-11].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406075051/https://www.archivists.org/prof-education/ed_guidelines.asp.
[11][14]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Guidelines for a Graduate Program in Archival Studies (2011)[EB/OL].[2023-10-10].https://www2.archivists.org/prof-education/graduate/gpas-book.
[12]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Archival Education: Mission and Goals[EB/OL].[2023-10-10].https://www2.archivists.org/prof-education/graduate/gpas/mission.
[13][15]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Guidelines for a Graduate Program in Archival Studies[EB/OL].[2023-10-10]. https://www2.archivists.org/groups/education-committee/guidelines-for-a-graduate-program-in-archival-studies.
[16]MOSS M, THOMAS D, GOLLINS T.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Archive as Data to Be Mined[J]. Archivaria,2018(86):118-151.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出版发行(2020-09-22)[2024-04-1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9/t20200922_489842.html.
[18]新华网.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7)[2023-10-2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 htm?0a2&ivk_sa=1024320u.
[19]卢思佳,陈晓婷.守正与创新:一级学科更名背景下档案学科发展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4(1):4-11.
【作者简介】张衍(1988—),男,汉族,江苏淮安人,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服务;马欣邑(2001—),女,汉族,江西九江人,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档案学;黎南希(1998—),女,汉族,江苏徐州人,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档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