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20:12:14被阅览数:132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 者:梁爽
摘 要: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以档案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型档案文化产品的智能化制作方兴未艾,同时文学创作也在经历从个人智力到人机协同的范式革新。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厘清档案短视频智能制作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档案智能短视频的价值意蕴、人工智能赋能文学创作的作用机理,进而建构二者互促共进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其路径与机制。拓展了档案学与文学研究的理论疆域,为推动档案事业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崭新视角,彰显了档案工作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时代担当。
关键词:档案短视频;文学创作;人工智能;智能制作
近年来,以“Sora”为主的多模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视频生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疆域。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厚重的档案文化资源相结合,通过智能算法对档案进行深度挖掘,能够生成更加生动形象、贴近大众的档案短视频作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社会共识注入新活力。与此同时,档案智能短视频制作过程中所积累的海量数据和凝练出的历史文化元素也能转化为文学创作的高质量素材库,从而激发该领域人才的创作灵感,催生出更新颖、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档案短视频智能制作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现有研究对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人工智能赋能文学创作等议题已有涉猎,但往往都是从各自学科视角切入,理论联系不够紧密,跨学科融合不够深入。鲜有学者将档案短视频智能制作与文学创作置于统一框架下进行系统研究,进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二者的互促与创新机制[1]。因此,本研究尝试在前期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档案短视频制作与文学创作的交叉融合这一前沿命题,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深化应用实践,力求开拓档案学与文学研究的新境界。
1 档案短视频智能制作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蕴
1.1 人工智能视域下档案短视频的概念界定与价值阐释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短视频又叫短片、小视频,是指长度最短15秒、最长3分钟左右的视频,主要是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进行拍摄、美化编辑或加入特效,并可以在社交平台进行实时分享的一种视频。融合短视频的定义,档案短视频作为融档案文化资源、短视频表现形态与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档案文化产品,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科技性。在人工智能时代语境下厘清档案短视频的内涵外延,对于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从概念内涵来看,档案短视频既传承了档案的真实性、权威性、原始性等基本属性,又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短视频,呈现出通俗易懂、创意丰富的表现形式,使之成为集档案性、文创性、智能化于一体的全新文化业态。从发展外延来看,档案短视频作为新时代档案服务创新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效率,使历史记忆、文化底蕴、红色基因、核心价值观通过沉浸式、互动化的视听呈现方式传播到大众的视野中[2]。
1.2 人工智能赋能档案短视频智能制作的理念探析
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档案短视频制作,能够从选题策划、脚本创作、影音剪辑到传播推送等各环节赋能档案文化产品。从选题立意的角度来构建档案短视频,应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海量档案资源的深度关联,通过对档案进行多维度、跨领域的语义链接与知识挖掘,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实体的交叉融合中捕捉故事线索,激发更宏大、更富洞察力的选题构思。从叙事生成情况来看,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从概念网络中萃取精华,围绕主题框架智能编写脚本片段、对白台词等,并根据短视频的本质特点自动调整生成文本的情感风格,有效提升创作效率。在视频合成方面,人工智能不仅可实现对褪色、已损坏的档案影像的智能修复,提升视觉品质,还能运用风格迁移、三维重建等技术使历史场景与人物形象逼真再现。与此同时,结合智能语音合成技术,人工智能也使得机器配音更加灵动传神,为提升档案短视频感染力提供有力支撑。
1.3 档案短视频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及文化产业价值
在人工智能与档案事业加速融合的语境下,档案短视频作为新型文化业态正呈现出从专业档案部门的单打独斗向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开放融合的趋势发展。一方面,档案部门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档案进行自动化的分类标引、摘要提取、关联发现,极大降低了档案资源开发的人力、物力成本。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辅助创意生成、自动化视频剪辑等方面的突破也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参与档案素材的再创造、再利用提供了便利。此外,算法推荐、智能分类等技术的渗透,使得海量档案短视频内容可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行为习惯等进行精准投放,促进从“千人一面”向“千人千面”的新格局转变,重塑其传播渠道与消费场景。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档案短视频智能制作可以从海量档案数据中萃取知识要素,用沉浸式、互动化的视听语言讲好档案故事,以情感体验唤起价值认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创新路径[3]。
2 人工智能驱动下文学创作的新范式与新路径
2.1 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文学创作理念变革
传统文学创作强调作家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艺术表现,认为好的文学作品源自作家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在数据挖掘、知识推理、自然语言生成等方面展现出的超人类能力,单纯强调作家个体意识的浪漫主义文学观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对海量文本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自动发现隐藏在文学作品中的写作套路、情节模式、人物原型、修辞风格等,形成跨体裁、跨风格的文学知识图谱。因此,文学创作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人机关系、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主动拥抱并驾驭这一新兴生产力,方能开创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文学新局面。
2.2 人工智能重构文学内容、形式与传播
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深化正在重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诸多环节。首先,在内容生成方面,自然语言生成技术使得计算机已初步具备根据关键词、故事梗概等信息进行自动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文学内容从个体化向整体化、从碎片化向全景化转变。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算法模型能洞察社会动态,把握人性洞见,引领文学书写从个体化体验走向宏大叙事,实现对人类普遍境遇的思考。同时,智能算法的风格迁移功能使个性化、本土化的文学创作也越发多元。其次,在创作形式方面,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结合将催生沉浸式、交互式的崭新文学样态。智能算法驱动的模块化创作、标准化生产或将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路径,个人创作、共同创作、智能创作或将交织并行,以满足大众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在传播互动方面,人工智能正推动文学走向精准化、个性化的智能分发时代。大数据用户画像作为智能算法的核心基础,能够捕捉用户的兴趣特点、情绪状态等,随时随地推送最契合的文学作品,成就沉浸式阅读新体验,并在社交网络平台的加持下进一步激活用户的能动性。
3 档案短视频智能制作与文学创作互促共进的路径与机制
3.1 档案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内涵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内在关联
档案文献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情感记忆、价值理念,为文学创作提供灵感源泉。档案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档案为文学提供素材,而文学则赋予档案灵魂,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形成强有力的纽带关系[4]。然而,档案记载的历史往往是一个个孤立的片段,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前因后果、人物命运需要系统梳理和创造性阐释方能得以昭示。而文学创作恰恰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能读懂历史的弦外之音,为枯燥的档案文献注入“血肉”,让历史重现生机。同时,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随着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知识图谱、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日渐成熟,档案资源的文学价值开发已进入智能化阶段。通过智能算法挖掘海量档案的价值,系统呈现出其中的文学元素,再现档案所蕴含的历史场景、情感体验,为文学创作提供新的选题、视角、素材,开拓想象力疆域。而文学家以人文情怀驾驭科技,又能突破技术局限,为档案故事赋予感性认知和价值解读。
3.2 档案短视频智能化制作为文学创作开拓新空间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与档案事业的深度融合,档案短视频的智能化制作方兴未艾,正在成为盘活档案资源、彰显档案价值的新路径。一方面,档案短视频经由智能算法加工,将文字、图片、音频等异构数据整合于同一叙事框架,多维度、全方位再现特定历史情境,为文学创作提供沉浸式素材体验,拓展其表现力维度。同时,档案短视频的智能化制作突破时空局限,让不同时期、地域、载体的档案实现互联,以更宏阔的视野揭示历史的复杂面貌,既有助于发现文学叙事的新线索,又能激发出新的写作灵感。另一方面,基于海量短视频数据训练的人工智能算法,能自动提取视频内容要素、分析情感基调,揭示不同题材、类型档案视频的内在规律,形成档案影像叙事的知识智库。这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素材框架,还有助于把握不同文学体裁的表现特点,提炼可资借鉴的叙事经验。
3.3 人工智能视域下文学创作赋能档案短视频制作
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创作方式正经历革命性变革。海量文本数据的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生成技术的进步使得人工智能在构思、写作、传播等环节展现出强大潜力,为档案短视频的智能化制作提供了诸多启示。首先,人工智能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度挖掘,自动提炼其中的叙事元素、话语风格,形成可资录用的影视剧本知识库,为档案影像的艺术化呈现提供参考范式。例如,针对特定历史人物的档案,人工智能可检索、比对与之相关的文学形象塑造手法,迁移、融合其细节描摹、心理刻画的经验,助力影像叙事更具张力。其次,人工智能驱动的文学内容生成也为档案短视频制作拓展了表现空间。例如,智能算法可以根据档案提供的人物、情节线索自动生成富有文学性的旁白解说词,使档案影像更具感染力;机器学习模型还可以对海量文学作品进行风格迁移、本土化改编,助力档案短视频的多样化、差异化呈现。此外,人工智能重塑文学传播的新趋势,也为档案短视频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例如,算法推荐可实现档案短视频的精准分发,基于用户画像和行为分析,将最契合其兴趣特点、最能引发情感共鸣的视频精准推送,以点对点传播突破地域时空限制。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创作所展现的海量数据整合、知识要素提炼、内容智能生成、精准分发传播等特点,与档案短视频制作在素材挖掘、艺术表现、受众分析、精准推送等方面的发展诉求高度契合。
参考文献
[1]高大伟,严睿倩,周志尊.档案数字文创供给研究:转向、机制与策略[J].山西档案,2023(4):53-61.
[2]张意轩,朱利.人民日报新媒体:在短视频赛道上壮大主流价值[J].传媒,2024(8):16-18.
[3]李欢,施瑞婷,张洁.人工智能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档案,2021(2):71-78.
[4]李章程.略论档案与文学[J].山西档案,2007(5):40-41.
【作者简介】梁爽(1988—),女,汉族,河南许昌人,郑州理工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