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20:07:41被阅览数:256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 者:郑燕
摘 要:人工智能为传统高校图书档案业务的变革注入了新动力,为加快智慧型知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路径。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的内涵、意义和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人工智能在图书档案资源智能组织、语义关联、知识发现、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模式,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与智慧化服务创新中的应用路径,为建设高质量高校教育体系、加快推进高校档案事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关键词:人工智能;图书档案;数字化资源;融合服务;智慧化创新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引领档案管理现代化”。随着新一代数智技术的高速迭代,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深层次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也为图书档案资源整合应用带来新的可能性[1]。当前,发达国家已率先开展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多文化机构协同开发的实践项目,为我国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融合经验[2]。我国高校对图书档案跨部门资源整合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借助新技术推动融合服务的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中的应用,对于提升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破解目前高校图书档案数字化资源管理分散、共享不足等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协同服务;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与图书馆、档案馆业务的高效融合,将极大提升文化资源组织、知识发现、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3]。本文拟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路径与实践,力求为新时代高校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的智慧化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 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必要性分析
1.1 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内涵界定
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往往指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与档案馆所保存的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进行系列化的数字化采集、加工、组织与存储,形成共享利用的公共数字资源。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是在数字资源建设基础上,通过制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实现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的协同管理、资源深度整合以及服务一体化,最终达成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统筹协调的目标。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跨部门的协同管理。打破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的部门界限和管理壁垒,建立统筹协调、共同管理的新机制。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制度规范创新实现采编、存储、服务等业务的融合。
二是多源资源的深度整合。在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主题或需求,对分散在图书馆、档案馆等部门的数字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深加工与关联,形成新的知识单元和资源产品,实现优势互补和增值利用。
三是服务一体化。通过整合图书档案数字资源形成的特色智库,链接融合服务平台,提供统一检索、一站式获取、个性化推送等服务功能,让用户便捷地获取所需资源,提升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
1.2 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已取得长足进展,但资源与服务融合的程度还不够,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具体来讲,首先,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在业务开展、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缺乏统筹,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其次,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起步早、发展快,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数字资源,而档案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总体进展缓慢,资源规模与质量参差不齐,与图书馆资源配比存在差距。再次,当前高校图书馆、档案馆的数字资源大多仅用于本部门传统业务服务,缺乏面向融合服务的功能设计与流程优化,智能化、个性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数字人文、智慧校园、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新时代下的新需求不断涌现,高校探索图书档案资源协同服务、融合应用的实践明显滞后,在资源整合生产、学科知识服务等方面缺乏有力支撑。
1.3 开展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的意义
开展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是信息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高校信息资源保障能力、支撑学校高水平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根基。开展高校图书馆档案馆资源融合有利于破除部门藩篱,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从而促进文献信息资源从分散到集中、从封闭到开放的格局转变。此外,通过融合数字化加工、知识关联与知识组织、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等环节对图书档案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提炼知识要素,生成新的数据产品,为教学、科研提供更精准、更具价值的知识服务。这不仅能够为高校构建一站式学习与研究平台,创新移动服务、知识推送、智慧学习空间等提供助力,还可以聚合相关学科的图书档案文献,从而形成特色资源库与知识库,为高校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提供文献支撑,践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方法。因此,面对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必须主动融入学校发展战略,以服务融合为突破口,加快推进资源、技术、服务、空间等全方位融合,走内涵式、创新式发展道路,成为高校信息资源与智力服务的中枢。
2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中的应用
2.1 高校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分析
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资源描述标准不一致、异构数据整合困难、用户需求多样化、服务精准度不高等问题。传统馆藏机构的信息组织、资源整合与服务方法已难以适应海量、多源、异构的数据融合新要求,迫切需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源、服务、系统等层面赋能创新发展。首先,高校图书档案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不同来源、载体的资源在采集、著录、组织方面标准规范不一,深度资源融合存在较大障碍。目前亟须人工智能技术协助实现多源异构资源的自动语义标引、关联融合与知识化组织,突破融合应用的资源瓶颈。其次,伴随着数字资源的快速累积,用户获取信息的难度加大,对智慧化检索、个性化推荐、知识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在用户画像、行为分析、语义挖掘、情感计算等服务场景中提供智慧服务。因此,应顺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挖掘图书档案深度融合与智慧服务的需求,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图书档案业务的跨界融合,从而提升资源管理与知识服务效能[4]。
2.2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整合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档案资源整合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语义组织与关联、智能标引与主题识别等方面。首先,通过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本体构建等技术,为非结构化、多源异构资源赋予语义特征,实现资源的关联融合与知识化组织。例如,针对高校图书档案资源的特点,建立统一的语义框架体系,形成跨库、跨媒体的语义关联网络。其次,通过对大规模图书档案资源的文本语料进行训练,构建领域深度学习模型,实现自动提取文本特征,以及对资源的主题标引、内容摘要、关键词提取等,为构建大规模领域内知识图谱夯实基础。最后,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基于知识图谱的资源组织,提取图书档案资源的知识要素,构建多层级、多维度的智慧问答系统,方便师生访问与利用。可见,人工智能技术为图书档案知识服务变革提供了诸多新思路、新方法,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应主动应用人工智能赋能服务创新,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通发现、获取、利用各环节,最大化提升知识供给能力,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智慧化服务。
3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图书档案资源融合服务的实现路径
3.1 完善智慧档案馆建设,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支撑
近年来,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档案馆纷纷开启了智慧化建设的进程,探索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本机构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创新。从实践项目中不难发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进程远超智慧档案馆,其主要原因在于智慧档案馆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对新技术的嗅觉缓慢,在环境建设、平台搭建、应用实施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为释放人工智能赋能融合服务潜力,高校需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加快构建集环境、平台、数据与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档案馆,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提供良好支撑。具体操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智慧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及配套标准规范,科学编制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技术路线、实现步骤等;二是营造智能环境,合理布局智能硬件设施,突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壁垒,为数字资源聚合共享、智能化应用系统开发提供支撑;三是夯实数据基础,制定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加强资源数字化建设、数据治理与融合加工,提高机器可读、语义关联、深度利用水平;四是构建开放生态,建立多方参与的开放共享机制,促进图书档案部门业务融合、跨界协作,提供集中统一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平台。
3.2 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图书档案知识服务系统
高校图书档案工作的核心使命是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传统的粗放型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数字时代用户需求的新变化,亟须向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转型。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检索、个性化推荐、隐藏知识发现等方面的应用日臻成熟,为知识服务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高校应以智慧服务为导向,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图书档案知识服务系统,实现服务流程的优化重组、服务方式的智能转型。其核心流程如下:一是优化用户画像模型,综合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多维度采集师生群体的个人属性、行为数据、兴趣特征,构建生成动态更新的用户画像库,为千人千面的智能服务提供支撑;二是构建领域大规模知识库,聚焦高校各学科专业,整合图书档案多源数据,运用知识抽取、本体构建等人工智能技术,形成基于主题、课程、项目的校本特色知识库,夯实智能服务的知识基础;三是开发个性化推荐系统引擎,引入协同过滤、基于内容过滤等算法模型,综合用户画像、知识地图、行为分析,建立用户与资源的关联,实现精准知识推送和智能化导览;四是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传统检索系统中嵌入句法分析、语义理解、知识推理等功能,实现以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为核心的跨库智能检索和一站式知识问答。
3.3 加强档案从业人员人工智能素养培养
图书馆、档案馆工作者在资源融合与智慧服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时代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信息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目前,高校图书档案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专业化不足、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亟须加强人工智能素养的专项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智慧型队伍,为人工智能与图书档案深度融合提供人才支撑。具体步骤如下:一要更新教育培养理念,将人工智能相关基础知识、关键技术纳入专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体系,普及人工智能的概念、原理、方法等,提升从业人员感知应用前沿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图书情报、计算机、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复合专业,培养具备档案业务基础和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新型人才;三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智慧型人才的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制度,设立人工智能应用专项基金,搭建创新实践平台,调动广大从业人员投身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许剑颖,冯桂珍.ChatGPT赋能档案服务:技术特征、应用场景与实现路径[J].山西档案,2023(6):111-120.
[2]张卫东,赵红颖,李洋.欧美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实践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3(12):23-27,22.
[3]赵红颖. 图书档案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实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4]陈艳红,李健.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档案身份的认定风险及规制研究:基于对ChatGPT生成内容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23(5):4-12.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十四五’时期河南省普通本科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课题编号:SKL-2023-1727)。
【作者简介】郑燕(1987—),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河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方向:情报分析、信息服务创新及信息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