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29 20:16:14被阅览数:171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肖霖岳
摘 要:采用网络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等对国内4所数字人文机构的基本信息、人员构成、新闻动态、学术研究进行多维度调查,探索国内数字人文机构的运营现状,旨在促进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数字人文机构;高校;运营现状
作为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跨学科领域,数字人文是探索众多领域聚合的实践[1]。数字人文的发展不仅为人文学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研究范式,同时还扩展了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数字人文机构为数字人文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源、专业知识和互动平台,是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与支持者。目前,数字人文机构已在国外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体系,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专门的数字人文机构[2],这些机构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加速了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和成果的转化。国际数字人文中心联盟网站(CenterNet)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球范围内共有203个数字人文中心在网站上注册登记。
近年来,我国数字人文研究势头迅猛,但对数字人文机构的研究仍有待拓展与完善。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数字人文机构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国外数字人文机构的建设情况,并试图探索其建设经验和发展机制,为我国数字人文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例如,杨友清等[3]对加拿大10所高校共15个数字人文中心现状进行调研,对其机构设置、团队组成、服务支持、跨界合作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孟令国等[4]以CenterNet登记在册的5个法国数字人文中心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调查法,从隶属关系、人员构成、项目形式等方面调查归纳法国数字人文中心建设的特点。随着国内数字人文的不断发展,我国数字人文机构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果,却鲜有研究涉及这些机构的具体运营和建设情况。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了国内4所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人文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这些机构的运行现状进行归纳和分析,促进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网络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中国数字人文门户网站”是由清华大学数字人文项目团队创办,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支持,中华书局、中国知网、国学网、中文在线等参与建设,旨在为方兴未艾的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开放获取、跨界交互、共建共享”的平台。截止2023年12月,在该网站的“栏目—机构社区—机构”中,共记录了5所国内的数字人文机构,由于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网站无法访问,故本研究最终选择了4所数字人文机构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多次访问并仔细浏览这些机构的网站后,在4所数字人文机构的网站中搜集了机构基本信息、人员构成、新闻动态和学术研究等信息,形成调查研究报告,总结国内数字人文机构的运营现状,探索数字人文的发展态势。
2 国内数字人文机构运营现状调查结果
2.1 基本信息
4所数字人文机构的名称、成立时间、隶属机构如表1所示。在机构名称方面,大多数国内数字人文机构的名称均包含“数字人文”,清华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则使用“人文计算”,这可能是因为该机构成立时间较早且未更名。而在机构形式的命名上,所有数字人文机构都明确表示了其研究属性,如实验室、研究中心、创研中心、研究院。在成立时间方面,除清华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成立时间较早之外,其他数字人文机构的成立时间都较晚,自2018年开始才相继成立。在隶属机构方面,国内数字人文机构主要归属于各大学校院系。在所属学校院系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分别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属于信息技术类院系;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则分别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属于人文社科类院系。
表1 国内4所数字人文机构的基本信息
2.2 人员构成
2.2.1 人员构成描述
4所数字人文机构对于研究团队的组成描述各具特色。清华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对其研究团队的划分最为详细,将团队成员细分为教师、客座研究员、博士后、科研助理与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此外,该机构还记录了曾在此机构学习、工作及访问的学生、博士后和教师,其人员数也是4所机构中最多的,达到61人。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的人员构成相对简单,只涉及机构中的教师,分别为13人和8人。北京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则将其人员以委员会的形式进行分类,包括学术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共计38人,涵盖教授、讲师和研究员在内。
4所数字人文机构对于人员构成的描述显示出国内数字人文机构在人员构成和组织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各机构的研究重点和管理风格各有特点。
2.2.2 人员学科背景
清华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的人员学科背景主要为计算机科学,该机构强调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其人员主要从事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研究工作,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和社会人文计算领域,这反映出该机构侧重于“数字”研究。南京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的人员学科背景多元化,包括艺术、历史、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传播学等。中国人民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的人员学科背景包含信息资源管理、文学、历史学、新闻学等,该机构的人员学科背景显示了其在人文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北京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的人员学科背景极为广泛,涵盖历史学、计算机科学、文学、哲学、考古学、信息资源管理等,这有助于其从多个学科视角探讨和研究数字人文问题。
综合分析各数字人文机构的人员学科背景,可以发现,从技术密集型到更为广泛的学科整合,各机构依据其研究目标和学术资源正在有选择地聚焦或扩展研究人员,显示出明显的学科多样性和跨学科合作的趋势。
2.3 数字人文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直接展示了数字人文机构的最新进展,同时也间接体现了这些机构在运营中的持续性和创新性。本研究总结了国内数字人文机构新闻动态的时间跨度、内容类型和数量,具体如表2所示。在时间跨度和内容类型方面,清华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的新闻动态时间跨度在4所机构中最长,同时新闻动态数量也最多,这显示出其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持续活跃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的新闻动态时间跨度虽然较短,但是最新的新闻动态均在近期发布,显示出这两个数字人文机构活跃的运营态势。南京大学的数字人文机构的新闻动态时间跨度较长,但是新闻动态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最新的新闻动态停留在2021年,这反映出该机构的运营状态较为平静。在新闻动态的内容类型方面,4所机构在新闻动态主题选择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要关注机构内部的最新动态、学术活动以及各类通知信息,这表明了国内数字人文机构活动类型的多元化,也体现了这些机构更加侧重于学术研究。
表2 国内4所数字人文机构的新闻动态(截止日期:2023 年 12 月 31 日)
2.4 数字人文研究
2.4.1 研究领域分析
数字人文研究主要通过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的方式开展。本研究通过对国内4所数字人文机构开展的40余个科研项目(开源项目、科研课题、研究项目)和400余篇学术成果(学术论文、著作)进行梳理后,发现国内数字人文机构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在学科领域上涵盖了人文社科的大部分学科,涉及历史学、语言和文化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信息资源管理、哲学等。另外,这些机构的数字人文研究具有鲜明的工具方法属性,研究使用了多种数字工具作为技术手段来实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再利用。
2.4.2 研究内容分析
为了进一步解释数字人文研究的内容特征,本研究进一步对4所数字人文机构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的题目和内容进行了梳理,从而归纳出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领域,具体如下:
第一,典籍与历史文献的数字化与分析领域。国内数字人文机构在典籍与历史文献的数字化与分析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专业性和深度。通过创建高清晰度的数据库,例如“《永乐大典》的高清影像数据库”,以及开发古籍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使得大量珍贵文献在数字形式中得以保存和广泛传播。此外,历史数据库如“历代典籍目录的集成与分析系统”的构建也为文献和历史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支持。
第二,知识图谱与语义分析领域。在知识图谱与语义分析领域,国内的数字人文机构着重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和推进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例如,“中国儒家学术史知识图谱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学术信息的系统整理,同时还促进了相关学科的跨界研究。此外,从事机器翻译和语义理解的项目如“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辅助写作”展现了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文本数据的优势。
第三,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文学科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文学科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为传统研究方法带来了创新。AI的应用覆盖了从文本生成到机器翻译等多个方面,推动了研究方法的现代化。例如,“AI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命名实体识别和语义分析”项目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还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第四,社会文化研究与分析领域。国内数字人文机构关注社会文化与分析领域的研究,特别是文化传播和视觉文化的研究。例如,“基于社交媒体的模因传播机理研究”以及“京剧脸谱的语义表达方法研究”,不仅为理解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和变革提供了新视角,而且有利于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知水平。
3 国内数字人文机构的运营现状分析总结
国内的数字人文机构大多隶属于高等教育机构,由此可见,在目前的数字人文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机构在推动人文学科与数字技术融合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基本情况来看,国内的数字人文机构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人文学科的研究上各有优势。在人员构成上,根据其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不同机构人员展现出多样化的专业背景。这种多元化团队的构成有助于推动复杂研究课题的深入探索。在运营活跃度方面,通过新闻动态的发布频率和内容类型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活跃度和持续推进力度最为显著,而其他学校虽然更新频率不及清华大学,但是总体上保持了稳定的研究和发展态势。在科研活动方面,数字人文研究主要通过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的方式开展,涵盖了从典籍与历史文献的数字化分析,到知识图谱与语义分析,再到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文学科中的应用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不仅展现了专业性,还显示了国内数字人文机构的广泛研究兴趣和技术应用能力。
4 结语
通过对国内4所数字人文机构的基本信息、人员构成、新闻动态、学术研究进行多维度详细调查与分析,本研究梳理了国内数字人文机构的运营现状。通过调查与分析,期望能为推动国内数字人文机构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从而进一步促进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M]//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07-221.
[2] 赵公庆. 中外档案数字人文实践项目的内容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24.
[3] 杨友清,王利君,王东亮.加拿大高校数字学术中心调查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20(9):52-59.
[4] 孟令国,李芙蓉.法国数字人文中心建设特点及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10):39-46,76.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规划课题国际化专项课题“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浸润式多路径’认同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3ZJY2070)。
【作者简介】肖霖岳(1989—),男,汉族,湖南祁东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网络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及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