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29 19:16:05被阅览数:273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徐拥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指出要“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充分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价值旨归。档案公共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时代新征程上,档案部门应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档案开放共享、便捷利用,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与水平,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国一直大力推进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健全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20976.6万卷、件;2022年度,各级综合档案馆接待利用者645.9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2283.0万卷、件次。2020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颁布后,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持续加大开放力度,部分档案馆基本完成形成满25年馆藏档案的开放审核,档案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然而,我国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尚存可拓展空间,尤其是“最后一公里”仍面临较多挑战。如何实现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可及、惠及全民,成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推进新时代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缺不缺”“够不够”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继而是追求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的实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聚焦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提出“推动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延伸到村、社区基层一线,促进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今年1月29日,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王绍忠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明确指出“坚持开放共享便捷利用,着力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以此为指引,档案部门应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创新活力,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第一,聚焦供需适配,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决定》明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档案部门应聚焦服务资源配置的均等化,重点加强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政策扶持,引导其发挥区域档案资源优势,利用少数民族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等珍贵档案资源开展精准服务。应面向残障人士、老年人、青少年、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推出主题丰富、内容多元、便捷易用的档案公共服务,充分保障全体公民平等享用档案公共服务的基本权利。着眼于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决定》强调“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为此,档案部门应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全国联通和档案转递线上申请、异地通办,更好地服务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
第二,加强多元共治,实现公共服务协同化。现代国家治理要求打破公共服务传统的政府垄断格局,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决定》提出“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一定程度上与倡导档案公共服务走向多元协同意涵相通。档案部门应积极加强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的高效协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建设,助推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可及。近年来,一些档案馆主动融合公共文化机构的功能优势,创新搭建“三公里文化服务圈”、打造“档案文化社区体验馆”等,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下沉”“直达基层”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加快数智赋能,实现公共服务创新化。《决定》强调“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为数智赋能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指明了要求。2024年,《实施条例》出台,明确规定“创新档案利用服务形式,推进档案查询利用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档案部门应加快数智赋能,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全息呈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中的适用场景,促使公共服务由“实体场所”走向“虚拟空间”,进而纾解当前公共服务的时空可及性难题。此外,还应对标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主动加强与数字文化企业的协同合作,实现“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等新型文化服务形式在档案领域的推广运用,让优质档案公共服务与民众“直接见面”。
题定纲成,乘势而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档案部门应坚决贯彻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高质量、高品位的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更好地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档案力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8月29日 总第4181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