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档案编研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4-08-26 19:58:24被阅览数:46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唐志攀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在浙江省湖州市档案馆征集编研岗位上工作了7年。一路走来,有困惑,有思考,有收获。其中,有几件事印象尤为深刻。

  档案展览初试牛刀

  2017年,由于岗位调整,我被安排到新成立的征集编研处。起初,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直到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布展才初窥门径。当时,虽然请外面专家协助编撰展览脚本,但其中的重点部分——“生态厅”脚本由处室独立完成。由于对湖州的人文历史、发展现状等情况不是很熟悉,撰写工作并不顺利。但是,任务既然交代下来了,就必须想方设法啃下这块“硬骨头”。

  通过查阅湖州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搜索权威媒体刊登的相关报道,我对湖州生态文明发展历程有了初步了解。又和同事一起主动对接市委宣传部、市生态文明办、市环保局等10余家单位,上门请教,对湖州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深入理解。因为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撰写脚本颇为顺利。经过修改完善,按要求如期完成。

  撰写完成后,还需要根据文字内容增加配图。但是,馆藏难以满足展览需求,需要向有关单位征集。那段时间,大家忧心忡忡。领导鼓励大家,只要“主动一点”“找对人、说对话”,就一定能完成征集任务。我们“主动出击”,与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金融办等38家相关单位逐个联系对接,征集生态农业、绿色智造、绿色金融等方面照片3500余张,不仅满足了布展需求,还为此后建设生态文明专题档案数据库打下良好基础。

  档案编研探奥求索

  布展完成后,工作重心转向档案编研。对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我一时没有头绪。后来,同事建议请教文史专家。

  我们按照文史专家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几位,并逐一登门求教。虽然专家意见不一,但都提到“一定要立足档案、突出特色”。这些宝贵的意见让人茅塞顿开。

  一次,看到《湖州日报》上一篇关于“湖州老字号”评选工作的报道,马上想到可以利用档案编辑出版《湖州老字号》,展示档案中的“老字号”风采。在征得领导同意后,马上启动这项工作。首先对馆藏“老字号”档案进行了摸底,掌握基本情况。馆藏档案能够支撑“老字号”历史概况部分,但发展情况还略显不足。于是,又逐一与“老字号”企业对接,并将所需资料告知企业。在许多单位和企业的支持下,该书顺利出版。

  2022年,机缘巧合下,编研模式又开辟了一条“新航道”。当时,我们收到一件政协提案,需要与提案人对接办理工作。在交谈中,得知提案人的爱人潘先生是一位收藏家,便顺势开展征集宣传。一周后,潘先生带着地契、房契、税契等许多藏品到档案馆。由此,萌生了一个想法:把这些契约结集出版。经过深入交流,双方一拍即合。考虑到契约种类的全面性,潘先生说服几位朋友,将各自收藏的契约一并提供给我们使用,还帮助找了几位文史专家对契约进行解读。经过一年努力,《湖州契约档案文献图鉴》正式出版发行,受到社会好评。

  口述档案采集破冰

  在做好日常编研工作的同时,处室还承担了口述档案采集任务。这是一项新挑战。经过培训,在基本掌握摄像机、收音设备、灯光设备等的使用方法后,便尝试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项目”档案采集。

  还记得,第一位采集对象是制作羽毛扇的老先生。我们提前罗列了几个问题,打算现场提问。但由于前期没有沟通好,老先生误以为需要拍摄羽毛扇制作流程,就花费了几个小时,现场制作了一把羽毛扇,导致口述部分采集极不充分。回到单位后,大家对整个拍摄过程进行了详细复盘,仔细分析原因,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有了经验,后来和其他单位共同实施“乡村路上的共富故事”口述项目时,就从容了许多。

  其间,有一位村支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开拍前,他侃侃而谈。可正式开拍后,面对镜头,他却十分紧张,讲得磕磕绊绊。虽然反复拍了多次,但依然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时,我灵机一动,假装将摄像机关闭,和他闲聊。他见状,整个人立即放松下来,详细讲述起村里的特色工作。讲完后,我把自己的“小伎俩”告诉他,引得哄堂大笑。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成为大家难忘的工作记忆。

  兰台筑梦数十载,故纸堆里写芳华。虽然许多人认为档案编研工作十分枯燥,但我乐在其中,愿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成就“文章不写一句空”的追求。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8月26日 总第4180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