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08 20:11:14被阅览数:11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文/常海燕
摘 要: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具有显著知识属性的文化记忆载体,深度参与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资源库。在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多源异构的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新时代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遗产价值、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战略的现实途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多维度价值,并立足新时代视角,从多维度探讨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开发策略,旨在为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档案资源;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数智化融入新的生活常态,文化数字化战略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化领域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亟须从简单数字化走向更高层次的数据化、知识化与可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指世代相传且被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场所或实物。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在世界遗产保护中兴起的一个新概念,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或带状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具有重大的人文意蕴与历史文化价值。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过程是将多源异构的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经过收集、整理、数字化处理后形成数字档案资源,在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转化为统一的知识模式。探索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是新时代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遗产价值、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战略的现实途径。
1 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现状
随着档案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 非遗档案数字化构建与开发利用逐渐成为档案学领域关注的重点。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内容丰富,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蕴,亟须立足于文化数字化战略,从多视角探讨其开发利用策略,为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1.1 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线性文化遗产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分布特点。在研究内容方面,学者关注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活化利用、保护模式等。俞孔坚等[1]构建了“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提出 19 个代表性线性文化遗产类型。在资源组织方面,徐芳等[2]以大运河、潇贺古道为例,在元数据描述和关联数据模型构建方面取得成果,但尚未对资源内容进行深层解构。近年来,我国诸多重要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备受重视。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成立专门研究保护机构。学者围绕线性文化遗产展开诸多研究,如“三位一体”保护模式、活态传承方法等[3]。图情领域学者也关注以大运河为代表范例的数字化保护,但在深层关系揭示、语义描述等方面尚需进一步进行系统性研究。
1.2 线性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相关研究
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涉及丰富的信息资源,适合构建信息组织模型,但需要跨学科协作[4]。现有研究集中在元数据集设计、知识组织模型构建两方面。元数据研究基于通用标准如都柏林核心等,结合线性文化遗产特点进行改进设计。知识组织模型构建侧重挖掘内容关联,构建本体、关联数据模型并验证其可用性。
知识表示研究集中在理论探索和模型构建两方面。理论探索侧重探讨知识组织、构建领域知识纲要等。模型构建主要采用本体和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文化遗产知识表示模型。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基于角色的叙事型文化遗产知识表示方法。
2 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价值
2.1 内容导向的文化价值
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具有显著知识属性的文化记忆载体,深度参与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资源库,是传承历史文明、促进文化繁荣、提高民族认同、提供知识服务、传承历史文明的新时代工具。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作为原始、真实的内容记录,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充分识别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各方面价值是实现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多元、覆盖范围广、保存周期长、融合交流多、表现形式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内容具有多元交融、脉络分明的特征。首先,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承担着对历史文化进行真实记录的历史使命,是具有深厚价值的史料原始凭证;是后人深入历史文化场景,领悟时代精神与信仰,了解过往故事与时代变迁的真实参考文献。其次,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作为知识丰富的时代教科书,蕴含着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知识,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培养文化传承者的绝佳素材来源,也是宣传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内容与传播相关档案历史文化知识的窗口。最后,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是开展民俗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串联沿线的历史文化记录,深层次复合和涵盖了多元文化与社会场景,在沿线的文化交融与历史考证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连接沿线不同民风民俗的桥梁。
2.2 用户导向的知识价值
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断提高对公众知识水平的要求。知识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与新时代生产要素,深度参与、影响公众的认知结构、生活方式、兴趣偏好。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作为贯穿古今的知识文化宝库,是公众了解知识文化丰富认知体系的教材。新时代下,公众接触到的事物更多更杂,所需要作出的决策更多更难,因此需要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来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接触的知识类型需要由简单概括型深入多元融合型。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扩展规范化的细粒度知识,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搭建知识元、知识链、知识域、知识网构成的复合层次知识体系。首先,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详细记载和描述着历史故事、事件、进程,以及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宗教文化,是反映历史和文化发展演变的档案资源载体。其次,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汇集着经典科学知识与劳动智慧,是传统文明的时代延续,讲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多样交互。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经历了时间与实践的双重检验后被记录于档案中并长期保存下来,可应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学属性与实用价值。
3 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现代化、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演进,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国内对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对缺乏,多是从顶层设计与政策制定角度讨论宏观层面的文化大数据研究;并且领域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围绕概念层面的本土化借鉴与概念创新,细粒度不足。例如,关于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知识组织与关联和内容深度挖掘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比较缺乏,加强相关领域探索有助于完善档案领域研究体系。此外,档案数字化进程仍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速实现数字赋能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实践。
4 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开发策略
4.1 强化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
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知识融合是做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对文化遗产知识服务的需要。多源异构的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实现高效的整合与建立全面的共享需要构建统一的资源目录与元数据标准。
首先,需要在兼顾科学性与适用性的基础上,针对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制定严谨、规范且科学的分类标准与体系,实现全面标准化管理,规范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组织流程与管理效率。其次,统一元数据格式、规范描述规则。将多源异构的数据以统一标准进行整合与加工,搭建统一的数字资源库,实现互联互通。实行分布式采集与去中心化管理,实现跨越时空距离的高效共享共建。鼓励社会公众自主参与档案资源建设过程,推动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
4.2 深化档案资源数字化进程
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是积极响应新时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大举措。全面数字化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档案资源管理积极践行国家文化大数据建设的时代路径。在制定规范、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前提下,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是实现数字化开发与利用、开展数字档案展览、实现数字档案共享共建的现实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工具与方法的应用场景不断深化,数字档案展览成为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数字展示与体验项目不仅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与社会影响力,还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3D扫描与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对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进行高精度的无损数字化重建和三维展示,将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生动形象、交互性强的特征呈现给用户,让内容策划与数字技术深入融合。基于此,深度开发互动式数字展览和虚拟博物馆,搭建一个素材丰富、内容翔实的大型数字资料库与档案知识库,辅以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打造线性元宇宙场景,沉浸式体验世界各地的历史故事与风土人情,让档案文化知识可视化、具象化。元宇宙场域内,预训练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基于用户提问进行自然语言深度分析并生成相应内容,通过人机对话交互即可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此外,基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可以对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生成、存储与访问等全流程进行记录,进一步确保档案资源的安全性与可追溯性。新媒体的发展,让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在数字技术的持续赋能下充分展现多元价值,由“活起来”转向“火起来”。
4.3 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明了文旅融合场域下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现实路径与方针。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说:“要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联结、共创美好生活。” 文化元素的融入、文化主题的打造、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为展现地域特征、提升旅游体验、完善旅游服务的重要路径。旅游是文化的优质载体,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是对文化的抢救、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也是推动地方多元化经济建设的过程。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贯穿沿线文脉,深度诠释生态文明,将传统工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等颇具地域风格与民族特色的文化场景呈现给游客。例如,以当地特色设计、色彩、图式、纹样等为灵感来源,以传说故事与历史人物为核心素材,以传统技艺为技术开发原型,开发具有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的文创产品。在保持文化核心的前提下,展示文化内涵与创新元素设计,实现档案资源创新表达,提升文化传播力。
总之,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知识价值,在新时代彰显出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未来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协同创新,深化资源特征认识,完善知识表示模型与理论方法体系,创新开发利用路径,充分彰显时代价值,更好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 奚雪松 , 李迪华 , 等 . 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 人文地理 ,2009,24(3):11-16,116.
[2] 徐芳 , 李亚宁 . 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元数据集设计与实现[J]. 图书馆学研究 ,2021(14):45-51.
[3] 丁家友 , 廖丽萍 , 倪乐贤 . 数字人文视域下书条石档案开发利用研究[J]. 山西档案 ,2023(6):25-33.
[4] 白洁 , 马嘉悦 . 档案记忆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J]. 山西档案 ,2022(6):74-80.
【作者简介】常海燕(1972—),女,汉族,河南汝州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民间艺术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