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媒体融合的档案资源建设新模式——以深圳大学档案馆为例

发布时间:2024-08-08 19:51:47被阅览数:5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文/马婷婷

  摘 要:“媒体融合”概念自2014年提出,发展至今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在资源建设中迫切需要与新技术融合。基于PEST模型进行宏观环境分析,以明确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内涵及价值,结合高校档案资源建设中的难点以探析媒体融合视角的突破路径,从而进行抽象归纳,构建出区别于高校传统档案资源建设模式的媒体融合的档案资源建设新模式。新模式实现了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具有 “全程管理”“全息开发”“全员参与”“全效传播”的特点,对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提出新要求。

  关键词:媒体融合;档案资源;档案资源建设

  2014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在政策中提出“媒体融合”的概念。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从“推动”“融合”到“加快推进”“深度融合”,预示着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档案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信息载体,也正逐步实现着深度融合,运用媒体融合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有助于在深度上丰富馆藏,在广度上传承文化,提升档案服务于民的水平。

  1  基于PEST模型的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为行业发展定下基本基调,是影响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外部因素;PEST 模型为宏观环境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通过基于PEST模型的宏观环境分析,即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内涵和价值可得到进一步深化。

  1.1 政治环境

  政策层面,媒体融合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9 年 1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鲜明指出了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1]。

  法律层面,档案法的修订对创新档案工作提出必然要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新增“档案信息化建设”专章,并明确提出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发利用馆藏档案。这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促进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由于档案具有法定性,档案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法律中有明确规定,因此在档案资源建设中,存在如何平衡档案的保密性与公开性之间的问题,必须遵循档案法规定,保证档案资源建设的合法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1.2 经济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迫切。在新时代,人们不仅关注物质需求,还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传承、社会认同感和情感共鸣。档案文化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载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认同和情感体验的需求[2-3]。因此,人们对档案文化利用的需求也迅速增长,这对档案文化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档案文化资源建设尤为重要。

  1.3 社会环境

  社会文化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档案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档案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对于塑造国家认同感、传递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团结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可为诸多文化作品的生产提供基础支持,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文化教育功能,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强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社会主体层面。媒体融合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都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主体范围,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一部手机就是一个生产和传播平台的“无人不用”新时期,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同理,在档案资源建设中,每一个主体均可成为档案资源的建设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是历史研究领域需要档案支持,而且教育、社会管理等领域都需要大量档案支持,档案资源建设也更加需要社会的参与。

  1.4 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档案资源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了基础的技术保障。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 2020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9.40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67.0%。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生态的巨变和媒体格局的重组,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媒体的迭代更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实现深度融合,信息获取触手可及。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深受影响:在档案行业中,档案载体通过数字化逐步实现从实体资源向电子资源的内容融合,电子文件归档平台、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完善,档案部门借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搭建档案文化传播平台,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4]。

  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加速深化档案资源建设迫在眉睫。2022 年 2 月 25 日,陆国强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报告中更是强调了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等快速发展,档案工作环境、对象、内容发生巨大变化,更是迫切要求我们创新档案工作理念、方法、模式”[5]。

  2  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探析

  高校档案保存着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教学、科研及行政等各方面的真实记录,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媒体融合在发挥其价值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内容发布、宣传模式、受众特征及反馈机制上,拓宽了档案资源建设的内容、提升了档案资源建设模式、实现了档案资源整合,从而突破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瓶颈。

  2.1 形式多样的内容发布助力档案收集

  部门立卷制度下的高校档案收集方式在推行过程中常见以下情形:兼职档案员手握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材料却茫然不知,人员变动或离职后材料无人知晓,其来源只得作废处理;在《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规定的 11大类档案中,利用率不高、归档内容划定不明晰的档案大类移交及时性、完整性有待提高;“不知道哪些要交”“迟交”“漏交”的现象频生。与高校第一线的教学、科研及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相比,档案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也决定了其“露脸”机会甚少,因此在推动部门进行档案移交时常倍感困难。总结来说,可归纳为“对档案的认识不够、意识不高”。

  通过媒体融合的信息发布高时效的优势,即时披露收集成果,让立卷部门对需移交的档案范围有更具体的认识、更深刻的意识,有助于优化部门立卷质量;通过媒体即时互动的优势,有助于即时指导部门立卷。深圳大学档案馆在 2020 年疫情档案的收集、征集过程中,在微信公众号即时发布收集成果,公开“战疫口述档案”专题采访的片段及采访中征集到的档案材料,这为后续部门及个人移交档案提供了参考,也激励了部门及个人主动移交档案。

  2.2 多平台多渠道宣传模式拓宽档案征集

  高校开展档案征集工作,除了与档案收集过程中遇到的同样的认知上的问题外,渠道单一、渠道低效导致的档案征集“范围有限、效率不高”是另一大难点。高校档案征集工作的提交主要渠道仍为“到馆现场提交”和“邮箱提交”,这为师生主动进行档案移交设下了较高的渠道门槛。同时,传统媒体发布征集内容,面向的受众十分有限,仅针对在校师生的征集方案远远不够[6]。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档案征集内容,有助于拓宽征集范围。媒体融合将受众由原来单一的个体变为以某一个体为中心的发散式传播链,由此使宣传受众既有学校师生,也有各行各业的人员,趋于社会化。借助媒体融合手段发布档案征集内容,使得档案征集从校内走向校外,无论是在校师生还是毕业多年的校友均可通过线上渠道随时随地实现档案移交。进行多渠道同步发布的同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互动功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师生或任何“关注我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加亲和力和趣味性,有助于高校实现档案的社会化征集。

  主动搭建媒体融合的宣传平台矩阵,有助于降低征集门槛,提高征集效率。媒体融合时代,借助媒体矩阵,档案馆部门也可作为“媒体人”,如开设档案馆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疫情期间,深圳大学学生在校内隔离期间拍摄了一组校内疫情防控的摄影作品,随后通过微信公众号主动向档案馆提交。

  2.3 趋于社会化的受众特征深化数字档案资源开发

  高校对馆藏进行数字化开发时,一般采用系统化按类目依次进行的方式,大批量将既有档案和新增档案进行数字化需要较长时间。利用率比较高的档案类型尚未数字化,大批量已数字化的电子档案却“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现象常有发生。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缺乏重点。

  系统化地按类目依次进行馆藏数字化固然可以有效使得馆藏数字化进程有序推进,但根据档案利用反馈,合理调整数字化内容也尤其重要。新媒体的双向沟通反馈机制,有助于畅通档案利用反馈渠道,更深度挖掘受众的利用需求,为馆藏数字化方向提供参考,调整档案资源建设方向,从而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2.4 双向高效的反馈机制丰富档案编研资源开发

  高校档案编研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校史内容编研,而关于校史的文字阐述传播较为有限。深圳大学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曾对校园建筑的历史进行了图文编研,内容排版推出后,又将其再编辑,印刷成册,此书成为师生展开校园建筑研究的公开档案编研材料之一。借助媒体融合丰富多样的创作内容和形式,对同一档案材料以不同形式呈现,深化档案资源开发,使得档案二次开发的资源更具趣味性、可读性,更容易吸引师生关注,进一步分享传播。

  3   构建媒体融合下的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新模式

  媒体融合下的高校档案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收集、征集、开发的单向建设模式,而是要结合内容融合、渠道融合、资源融合,形成以高校档案管理者为主导多向建设的档案资源建设新模型。

  3.1 传统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模式

  从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的困境可梳理出传统的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模式(见图 1)。模式根据高校档案“收集、征集、开发”的立卷类型,将档案主体分为高校档案管理者、立卷部门、师生校友。传统的档案资源建设模式呈现出以高校档案管理者为中心单向指导、单向开发,档案主体被动移交的档案资源建设模式。

1.jpg

图1 传统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模式

  3.2 媒体融合的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新模式

  结合内容融合、渠道融合、资源融合的档案资源建设。内容融合:收集利用成果内容、档案编研内容、馆藏数字化内容等的融合;渠道融合:校内网站、书籍、电台广播、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喜马拉雅有声书等渠道的融合;资源融合:互动反馈数据、征集资源等的融合。

  多渠道的档案资源建设。高校档案管理者通过媒体融合平台与部门及师生校友建立双向互动、动态管理的模式;立卷部门及师生校友通过媒体融合平台形成主动参与、协同开发的模式;高校档案管理者自上而下由内容发布到渠道推送再到数据集成的档案部门管理者进行档案资源开发的模式;部门管理者自下而上地进行数据管理、渠道管理、内容管理,形成的档案资源开发的动态调整模式。

  “全程管理”“全息开发”“全员参与”“全效传播”的档案资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上深化了“全媒体”的内涵,提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媒体融合要求[7]。在媒体融合为中心的档案资源建设新模式下(见图 2),档案资源建设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可将其归纳为“全程管理”“全息开发”“全员参与”“全效传播”。

2.jpg

图2 媒体融合的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新模式

  档案资源建设的全程管理,就是要“即时”发布、“全时”跟进档案资源建设情况。以高校档案部门的部门立卷收集为例,从收集通知的内容发布,到收集成果的披露,再到接收反馈、互动,媒体均即时、全程参与。

  档案资源建设的全息开发,就是要运用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如图文、Html5、漫画、音频、视频等,以多种媒介形态如报刊、广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微博等形式立体化地呈现档案编研内容。

  档案资源建设的全员参与,就是要激励“多元”参与——人人均可成为档案人、“多向”互动——人人均可成为档案资源开发者。以高校档案征集为例,通过多形式、多载体的优质校史编研内容发布,激发师生校友主动参与到档案征集中,在互动交流中主动分享、补充档案编研内容[8]。

  档案资源建设的全效传播,就是要提升资源收集、征集的广度,资源开发的深度。在高校档案资源建设中,针对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内容、个性化渠道的推送可提升信息传播广度,再根据受众反馈数据,调整内容发布,加深资源开发的深度,从而提高传播效果、提升传播效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1-25)[2024-01-02].https://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2] 金炯 . 面向数字学术的高校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研究[J]. 山西档案 ,2023(4):168-171.

  [3] 华林 , 谭雨琦 , 冯安仪 . 南洋华侨机工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开发研究[J]. 山西档案 ,2022(3):117-123.

  [4] 单思远 , 杨雪 . 高校档案资源平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 山西档案 ,2022(6):118-125.

  [5] 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报告[EB/OL].(2022-03-14)[2024-01-0].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203/5b5257a20b964995b22afc1d585382b1.shtml.

  [6] 左永艳 , 安建梅 . 融媒体视域下的档案管理模型建构[J]. 山西档案 ,2018(6):20-22.

  [7] 王绍忠 , 谢文博 .“四全”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EB/OL].(2019-04-01)[2024-01-0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401/c40531-31005870.html.

  [8] 马学强 . 新时期档案资源建设的思考[J]. 档案学研究 ,2004(5):32-36.

  【作者简介】马婷婷(1995—),女,汉族,广东深圳人,深圳大学档案馆综合办公室主任、助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档案资源开发、档案文化宣传及档案编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