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修复工作的几点实践及思考

发布时间:2024-01-14 14:43:21被阅览数:243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刘伟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档案中蕴含着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与精神血脉,是激励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最生动教材。有这样一类红色档案,它在战争年代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用最通俗的文字和图画向群众尤其是当时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传达着我们党最朴素的革命理念与政策导向,它就是宣传布告。毛主席曾说:“共产党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这里的“传单”指的就是宣传舆论,它的“阵地”之一就是一张张小小的宣传布告。因此,宣传布告类档案对于研究党的历史、赓续党的血脉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需要认真加以保护。

  中央档案馆作为保存红色资源最全面、最丰富的机构,存有相当数量的宣传布告类档案。它们通常张贴于室外墙壁上,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吹雨淋日晒,同时为了粘贴牢固会涂刷大量胶水或浆糊。笔者在工作中就遇到过此类档案,并且经手修复的档案在后期还进行过人为处置(非修复),致使该档案保存状况较为严峻。

  修复前档案状况

  整件档案由一张马粪纸托底,粘贴有4张草纸材质宣传布告。布告尺寸相仿,均为150mm×200mm左右,整体pH值为6±0.3。各布告在中心位置附近涂有“X”或“米”字状粘合剂,相应临边也使用粘合剂互相粘贴将其连为一体。布告内容大都由墨汁及蓝黑色墨水书写,也存在几处红色颜料书写的字迹。

  档案整体有轻微变色,氧化斑较为明显,同时存在大量断裂与折痕。中间有些许残缺造成缺字,四周虽缺损较多但未影响到档案信息的获取。积尘较多,存在大量污渍及霉斑,部分区域纸张纤维开始断裂,机械强度大幅度降低,出现轻微糟朽症状,如图所示。

1.jpg

注:图中布告临边粘贴处为分开标注(实为粘贴在一起),变色、氧化斑、积尘、污渍、霉菌等为此档案整体性病害,故未标识

  修复关键点

  由于档案载体状况复杂、档案字迹类型庞杂以及历史保存状况等原因,对档案尤其是我党早期档案的修复基本都是一页一况,必须根据每一页档案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针对这件档案的破损情况,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并咨询档案修复领域的权威专家刘小敏老师后,结合工作实际以及大量的可行性试验结果,对传统的一些做法进行了继承整理与加工发扬,总结出修复好这件档案的3个关键点。

  1.字迹固色

  修复工作离不开水,因此档案字迹溶解性试验就是修复工作开始之前的必要步骤。

  经试验发现,档案字迹中的墨汁与蓝黑色墨水遇水不会洇色,但红色颜料处却有轻微掉色现象。因此,笔者在进行浸闷溶解时,采用了在红色颜料处垫放宣纸的方法。这样即使出现轻微跑色现象,也只会印染到垫放的宣纸上,不会导致字迹扩散。字画装裱时遇到此类情况可采用蒸化固色的方式。做法是将档案叠好,在红色颜料处垫宣纸隔色,包裹在塑料布中蒸制半小时至1小时,利用高温汽蒸,促使颜料溶解、渗透到纸张纤维内部并牢固结合不再脱落。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央档案具有特殊性,一般不选择此类方案,避免高温高湿环境下对档案纸张造成损伤。由此原因排除的固色方案还包括在书画修复中常用的涂刷胶矾水、字画固色剂等。

  2.除霉去污

  由于这份档案酸化程度低,因此纸张纤维整体强度较好,没有出现大量的碎渣状破损。笔者根据这一情况选择适宜的除霉去污方案。

  首先是酒精棉球除霉。若生霉处有字迹,一定要先做实验,确保字迹不溶于酒精后再擦拭。擦拭时动作要轻,防止因用力过大而造成纸张损坏。酒精棉球同一部位每次只能擦一下,避免霉菌被人为带到其他地方造成霉菌污染。

  其次是面团除尘。先用刷子轻轻将表面浮尘尽量扫除,然后利用面团进行深度除尘。面团软硬度要适中,面水比例约为2:1。面团和好后放置一段时间,待面团表面均匀光滑时,取一小块在档案上滚动,使尘土粘于面团上,面团变灰后换新面团。滚动时注意断裂破损和絮化的部位不能滚动。正面干净后翻面操作,直至彻底干净为止。

  最后是流水漂洗去污。将档案放在托盘内展平,档案下垫绢,红色颜料处垫宣纸,然后斜立起托盘,由上至下浇洗热水,直至洗过的水不再浑浊为止。垫绢的目的是防止档案贴合在托盘上难以取下,垫纸的目的依旧是防止跑色。

  3.不同粘合剂的去除

  这份档案施胶处共有3处,粘合剂均不相同。一是布告贴在马粪纸上的粘贴处,每一张布告后都有单独的施胶处,粘合剂为浆糊;二是布告与布告之间的粘贴处,但所搭边上下粘合情况并不规律,粘合剂为化学胶水;三是布告背面已经干结的粘合物,经研究发现是泥土与鸡鸭等禽类粪便的结合物。

  结合布告内容的相关性,基本可以判定该件档案是将4份相关联的用禽粪贴在土墙上的布告揭下后,紧挨着贴在一张马粪纸上,并将四边重叠处粘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经过之前的浸闷,浆糊与泥粪混合物基本已经软化,布告整体可以相对轻松地从马粪纸上取下。将浆糊与泥粪结合物刮除后,要再次进行流水漂洗,确保档案清洁。

  由于布告之间的粘合使用的是化学胶水,之前采用的方式不能将其清除。但由于当时施胶的随意性较大,四边并没有完全贴死,有的地方没有刷到胶产生了空鼓。因此可以利用弯头镊子与调粉刀从空鼓处一点点慢慢挑开。选用弯头镊子可以从所有细小的空鼓处进行尝试,最大可能地找到薄弱处,打开突破口。揭开后化学胶水也必须刮除干净,不能有所残留。

  对修复原则的思考

  “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中不难看出,做好档案工作最基础的在于“存史”。档案修复是“存史”的必要环节和重要保障,档案修复工作者必须要时刻紧绷“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之弦,牢记“国之大者”的使命情怀。然而在与各地档案馆档案修复人员交流以及外出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全国档案部门在档案修复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忽略最基础的档案修复原则的情况。刻意追求档案修得漂亮的有之,为了图省事以托代补的有之,对新材料新技术一概拒绝的有之,等等。这反映在修复原则上就是没有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以及可逆性三大原则。

  一是修旧如旧原则。修旧如旧就是要保持档案的原貌,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处理,让人们难以在外观上察觉修复痕迹。

  按照一般情况来说,这份档案中的马粪纸属于布告的托纸,上面没有字迹等信息,完全是可以遗弃的。但是这份档案是由前人整理形成的,所以就要留存前人整理的痕迹,马粪纸应一并留存并修复,尽最大可能地保留档案中的历史信息。当然,也不能死板地按照前人的方法将揭开的档案又重新粘合在一起,这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若档案上的污渍是由于保管不善造成的,比如霉菌、水渍等,则可以清除;若是火烧痕或血渍等可以反映历史痕迹、历史信息的“污渍”,则决不可为了美观干净而清理掉。同时,因档案破损造成的缺字、画面缺损,在修复时严禁添笔补全,防止在研究利用时造成误解。

  二是最小干预原则。所谓“最小干预”,是指无论抢救性修复、保护性修复还是预防性修复都应根据实际需要,把修裱的面积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添加的修裱材料要尽可能少,既不能不做干预,又不能过度干预,要找到最大程度保存档案历史原貌的平衡点。

  就这件档案来说,它的酸化程度较低、纸张整体强度较高,虽然破损较多、情况复杂,但依旧要选择补而不是托。

  三是可逆性原则。一般讲的可逆性包括技术可逆、材料可逆和慎用新材料新技术三方面。

  从这件档案的修复过程来看,一没有选用固色剂将红色颜料进行固色,而是选择了加垫衬纸加以解决。二没有选择香蕉水、丙酮等化学试剂来去除胶水,而是采用物理方法进行揭粘。另外,慎用新材料新技术也不是说要视其为洪水猛兽,听到“化学试剂”就拒绝,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与应用。首先,使用前必须要严格进行大量的可行性试验,确保在可承受范围内方可使用;其次,对非濒危档案要尽可能使用成熟稳妥的可逆性技术,尤其是修复中央档案这类珍贵档案时更应该遵循;最后,对濒危档案要以抢救为主,既不能以“不可逆”为由坐视珍贵档案灭失,又不可以“抢救”为名进行肆无忌惮的处理,为以后埋下更大的隐患。

  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档案修复技术也获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作为档案保护工作的新一代传承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好”“两个服务”的指示要求,在传承好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学习新技术,在新时代不断扩展新视域,不断推动档案保护事业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中央档案馆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