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高校档案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07 20:35:30被阅览数:33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文/张晓静

  摘 要:为应对数智时代档案工作的颠覆性变革,推动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在梳理数智环境下档案工作发展新特点、新趋势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档案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并从培养目标、能力素质要求、优化路径等维度,系统构建高校档案人才培养战略转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路径体系。未来,高校要立足“数字中国”战略,以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目标,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条件等方面系统发力,加快构建与智慧社会相适应的档案人才培养新体系、新机制、新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人才。

  关键词:数智时代;高校;档案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指出 , 要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这为新时代档案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然而,档案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完全适应数智化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滞后、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等核心问题上,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推动数字技术深度嵌入档案工作流程[1]。高校作为档案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主动适应数智环境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在夯实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下档案学科的“守正”基础的同时 , 积极“创新”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为档案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只有通过系统梳理高校档案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才能够有力推动新时代档案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档案治理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支撑[2]。

  1  数智时代档案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数智技术驱动档案工作变革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为传统档案工作业务注入创新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诸多理论方法的适用性考察、重构或再建构,亟待进一步思考、验证、创新和发展。一方面,“数智”环境更新了档案的资源观。随着大数据、云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环境理念的渗透,产生出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极大拓展了档案收集原生数字化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导致档案领域的研究与管理对象呈现出数据化、碎片化、多元化等特征。另一方面,“数智”环境革新了档案业务的管理域。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新技术为档案资源的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业务流程的变革带来新的解决方案,为档案工作流程再造、效率提升提供有力支撑[3]。“数智”技术与档案业务的深度融合,驱动着档案工作从事后“被动型”向事中、事前“主动型”转变,对档案专业人才提出新的数据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亟须档案学专业教育加快适应“数智”环境,培育数字化档案治理的“引领者”。

  1.2 数字社会发展需要数智化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数字经济新业态高速发展、数字社会新意识形态加速演进的时代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档案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已成为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使命担当。数字政府、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对事前归档、全程管理提出新要求,催生出电子文件、数字档案等业务对象。数字公民、数字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档案管理服务供给提出新期待,倒逼形成线上线下一体、“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新模式。推进智慧化社会建设,档案治理范式从封闭、线性的传统模式向开放、融合的现代化模式转型,迫切呼吁培养既通晓档案业务,又掌握数字技术,还能驾驭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的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人才。

  1.3 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亟待突破

  面对数智变革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当前档案学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还不能完全适应需求侧的更新迭代。传统的档案学科由于其定向服务理念、技术方法的差异性嵌入等缺陷,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传授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使得当下毕业生就业、社会公共服务等存在局限性。在“数智”环境的冲击下,档案学科面临着颠覆性调整和改变。首先,对于数字技术应用、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相关新型课程的设定供给较为短缺[4]。其次,对接企业、馆藏机构的实习实训环节存在产教脱节、比重偏低等现象,受制于传统的高校教师用人机制,引进和培养既精通档案业务,又熟悉数字技术的跨领域教师难度较大,制约了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档案学专业教育亟须树立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等关键要素供给侧发力,多措并举破除传统路径的长期依赖,从而提升新时代档案人才培养的适配性。

  2  高校档案人才培养战略转型的目标定位

  2.1 培养人才目标

  人才培养是档案学科顺应时代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新时期学科建设的关键落脚点,其目标内容涉及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招生规模、就业指导等方面。数智时代下,高校档案人才培养应立足“通专融合、学用一体”理念,培养“懂档案、善创新、能落地”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在专业建设方面,要以夯实档案学理论基础为前提,掌握档案编码、档案著录、档案保管、档案鉴定等传统业务流程的核心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要强化数字化档案管理知识体系和技能集合,促使档案人员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驾驭多源异构的数据组织、分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此外,随着数字人文、数据科学等新兴交叉融合学科的引入,在培育目标上要充分拓展档案人员的数字人文素养,加强培育人工智能思维模式,从而深入发掘数字资源的深度价值、强化创新应用能力。只有制定“档案学 +N”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才有望突破传统档案学科的专业壁垒,实现档案、计算机、数字人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既精通档案业务、又具备数字化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5]。

  2.2 核心能力要求

  以现实能力为导向,新型档案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的是打造具有档案特色的数智能力集合,主要包括档案业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首先,档案业务能力是档案人才的能力基础,要求档案人员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能够开展档案管理、编研、开发利用等档案全生命周期业务工作。其次,信息技术能力是数智时代下的能力代表,要求档案人才熟悉并掌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从而具备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的实践技能。再次,数据分析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数据挖掘、知识组织、知识发现等核心数据知识融合驱动的方法,对海量异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和价值的提炼。最后,持续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体系,跟进前沿技术发展,勇于探索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推动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3  高校档案人才培养战略转型的优化路径

  3.1 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数智时代档案工作融合度不断提高,对档案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复合化要求。高校要顺应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在大信息资源管理观下的档案学二级学科与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字人文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系统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是更新档案学传统课程内容。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档案编研等专业基础课中融入数字化档案管理新业态、大数据环境下档案工作新内容,促进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二是增设数字技术应用课程。开设信息组织、数据库原理、Python程序编写与设计等课程,强化学生数字化档案管理技术。三是拓展数字人文素养课程。增设数字史学概论、人工智能思维等课程,提升学生历史文化大数据应用能力[6]。同时要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课程的比例。通过“平台 + 模块”的课程体系设计,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3.2 创新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

  为适应智慧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要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校企、校所、校馆合作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一方面,加强与档案主管部门、档案馆、数字档案企业的产教对接,探索订单式、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实践性课程;另一方面,依托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档案数字化、知识组织等科研项目,在科研实践中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高校可以围绕档案企业的具体业务需求开展项目合作,如聚焦某一档案领域的专利分析、流程优化,以及政策服务的搜集与分析等,引入案例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学习体验和学习场景。

  3.3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

  档案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鉴于档案工作实践性较强,培养“数智”环境下应用型、创新型档案人才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一核心环节。因此,高校必须在不同学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将实践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设功能完备的新型数字档案馆、档案大数据研究中心等,为学生提供档案管理实践的现实机会;其次,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各级档案馆、重点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实习实训大纲;最后,多鼓励支持档案领域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项目研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档案实践增添新活力。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建立合理的效果评价体系,将实践教学效果与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挂钩,引导并激励学生投身实践、勇于创新。

  3.4 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队伍是未来档案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如何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值得高校深思。一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和培养一批既具备扎实档案学理论功底,又熟悉数字技术应用,还具备较高的人工智能素养的“双师型”教师;二是完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访学与进修,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三是健全档案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育人绩效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激发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创新用人机制,积极引入企业导师、行业专家参与档案人才培养,形成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邢变变 , 刘阳 , 朱兰兰 . 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 兰台世界 ,2024(3):31-35.

  [2] 汪巧红 , 常大伟 . 科研驱动式学研群组在档案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 以郑州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 山西档案 ,2023(5):118-125.

  [3] 王芹 , 郭朗睿 , 景思敏 . 档案学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守正与创新 : 近 20 年苏州大学档案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考察与反思[J]. 档案学通讯 ,2023(4):103-111.

  [4] 郭苇琪 , 钱磊 , 隋鑫 .“世界记忆项目”视角下我国档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 山西档案 ,2023(3):137-146.

  [5] 胡广伟 , 李硕 , 吴建华 . 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 以南京大学档案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为例[J]. 档案学通讯 ,2023(2):91-99.

  [6] 吴丹 , 许浩 , 郭清玥 . 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3(1):75-82.

  【作者简介】张晓静(1986—),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专业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