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数字保存意识与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07 20:29:10被阅览数:13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文/鲁晶晶

  摘 要:数智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被广泛应用,个人数字记录作为宝贵的信息资源,承担着构建个体数字记忆的责任。高校大学生作为活跃的年轻群体,是数字技术与数字产品的实践者,数字保存对于大学生群体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独特的意义。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深入分析大学生群体的数字保存意识与行为,讨论大学生群体数字保存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数字记录;数字保存;用户数字资源;数字保存行为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数字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更新迭代,记录型信息资源载体的主要形式由实物型过渡到网络型。传统的纸张、磁盘、光盘、胶卷等存储介质逐渐被在线文档、云存储、移动硬盘、NAS家庭存储替代,参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信息资源逐渐以数字形式为主导。网络型信息资源具有传输速度快、便捷程度高、存储成本低等特征,显著降低了数字时代的信息记录成本,提高了信息用户交互效率。个人数字资源是归属于自己的数字财富,对个人的长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数字技术迭代加快,数字平台推陈出新,用户数字资源出现过载与冗余的现象,这正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行为,个人数字资源在收集、整理、保存、开发、利用、共享等环节面临挑战,个人数字保存成为数智时代下每个大学生都要重视的话题。高校大学生作为活跃的年轻群体,既是新时代青年群体中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中坚力量,也是新数字技术与新数字产品的见证者与实践者。大学生群体的数字保存意识与行为研究有助于发现当前数字保存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挑战,进而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在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数字意识的前提下,优化其数字保存行为与实施路径。

  1  高校大学生数字保存相关理论及研究

  1.1 数字保存相关研究

  数字化时代,个人数字遗产的保存、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以及数字资源的有效管理、利用等问题备受关注。崔旭等[1]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指出个人数字遗产的研究正逐渐成熟,呈现出多学科参与和核心作者凸显的特点,研究主题集中在概念价值、策略建议、隐私关切和技术系统等方面。未来相关研究需要更加关注用户需求、跨学科合作以及信息弱势群体。谢永宪等[2]系统回顾了国内关于数字档案信息长期保存的文献,指出研究现状涉及目的、相关主体、技术、标准、法律、经济和国家策略等多个方面。国内研究过于侧重理论,缺乏实践探索和跨学科视角,未来研究应结合理论与实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档案信息长期保存理论体系。臧国全等[3]专注于数字保存中的持续完整性风险检测,在设计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分析该方法的局限性和使用事项。基于风险型元数据提出风险检测点和检测项目,为制定降低风险的措施提供参考。徐速等[4]聚焦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igital Resource Acquisition Alliance of Chinese Academic Libraries,DRAA)引进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永久使用权利,深入梳理 DRAA 引进数字资源的现状,识别出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提高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能力的策略和建议。刘越男等[5]对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档案长期保存中的应用潜力和挑战进行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档案长期保存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强调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技术标准化和生态系统的完善。薛四新等[6]讨论了新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的新特征和档案从业人员角色的变化。从多维度探讨现代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分析在新技术环境下档案从业人员应具备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智能设备的操控等高级能力。综上所述,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全方位、高价值的指导。

  1.2 高校大学生数字保存的必要性与价值体现

  1.2.1 参与个人数字记忆

  在全面推进国家数字化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全民记录成为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数字记录是无比珍贵的财富,是人生经历的痕迹。大学生群体以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终端为技术工具,以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作为信息资源载体,以自我意识为驱动向导,实现无障碍记录和个性化记录。以社交媒体为例,大学生群体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生活日常,记录情绪感受,参与互动分享。这些信息记录会长期由服务商存储,可以随时查看并自主设置权限,种种与个人相关的数字记录经过数字保存最终形成个人数字记忆。大学生群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与价值评估,通过多种方式对个人信息资源实现精细分类与长期保存,搭建属于自己的数字记忆库,长期保存个人数字记忆。

  1.2.2 进行数据管理与知识发现

  数字平台在大学生群体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数字设备和网络平台上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数据与信息。尤其是电子文档、实验报告、电子书籍、在线课程、学习笔记、设计稿等学习类数字记录对大学生有多方面价值。该类数字资源因具备知识属性,可利用周期较长,内容有深度学习的价值,有持续挖掘知识单元的必要,并且可能与学业生涯产生关联,一旦丢失或破坏,直接影响到学习及科研的进度与完成度,在没有合理备份保存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失,即使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也难以恢复其原有价值。因此,要在建立合理数字分类的前提下,避免出现数字资源混乱或杂糅,并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对数据进行长期合理化保存。

  2  影响高校大学生数字保存意识和行为的因素分析

  2.1 主体层面因素

  大学生作为数字资源管理的主体,其行为受到自身意识的驱动。以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感知—情感—行为意愿”范式为指导,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数字保存意识和行为问题进行主体层面因素分析。

  2.1.1 个体感知层面

  大学生群体因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会高频率、高强度地产生与利用数字资源,从而深度参与数字资源的产生、分类、保存、传播、利用等多个环节。在与互联网和数字平台长期接触与经验总结中会无形地强化个人数字意识,根据数字资源对个人的重要程度与综合价值,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保存记录。但目前主流的数字保存方式较多,使用方式差异较大,使用和维护的成本各不相同,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需要采取不同的数字保存方式,并且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在个体感知上,缺少相关知识和应用技能,以及过于多样的数字保存形式与繁琐的数字保存流程会让大学生群体产生认知负荷,数字保存认知上的障碍最终会驱动回避行为的产生。

  2.1.2 情感体验层面

  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云存储服务以及移动终端提供的云服务大多需要充值会员或者购买云存储空间,才能享受企业或者服务商提供的软件服务。部分云服务需要以月或者年为周期支付使用费用,家用NAS对于大学生群体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大学生的生活负担。大学生群体普遍收入少,价格因素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情感体验。此外,部分云服务的交互设计与交互逻辑情感化设计不足,存在布局不合理、软件适配度低、导航不清晰、交互逻辑繁琐、同步效果差等问题,大学生群体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障碍,会直接影响其使用情绪感受,进而产生回避、倦怠等消极使用意愿。

  2.1.3 行为意愿层面

  如果用户使用的工具实现不了用户意图、未满足用户需求或者未考虑到用户兴趣,就会产生行为落差感,最终导致用户使用意愿降低。以具体应用场景为例,如果在物理存储过程中出现设备物理损坏、设备被植入病毒、失误操作难复原、遗失难寻回、缺少加密保护等情况,在云存储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数据失真、数据错乱等问题,用户在数字保存效果达不到预期后会降低使用该方式的意愿。

  大学生大多具有隐私保护意识,但对隐私保护落实持有顾虑。如果个人隐私面临风险或者主观意识上存有顾虑,会驱动用户在行为上主动避开该风险选项。以大数据时代下迅速发展壮大的云存储和云服务为例,其作为目前主流的长期数字保存方式,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以隐私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为主要原因拒绝使用。

  2.2 社会层面因素

  大学生群体社交活动广泛,活跃于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他们在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交互活动时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信息流。现代社交媒体软件提供了免费且自由的原创信息发布渠道,大学生群体可以在微信平台分享朋友圈、在抖音平台发布短视频、在微博平台记录生活感受,这些社交平台不但为发布者提供了社交共享功能,而且承担着用户个人信息资源存储的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也在保存着属于自己的数字记忆。但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存在所存储的图像、视频画质被压缩,批量操作困难,网络资源被非法爬取和盗用等问题,如用户在社交媒体分享的个人照片被其他人盗用,个人知识分享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被搬运到其他平台,以及个人信息被爬取用于网络诈骗活动等。

  3  高校大学生数字保存意识提升与行动驱动策略

  3.1 树立数字保存概念,构建多元主体协同

  对于个人记录型信息资源,清楚准确地评估其多方面价值是数字保存的前提。一方面,大学生群体要树立和强化数字保存概念,学习数字保存知识,了解数字保存手段,明确数字保存对个人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掌握着需要掌握数字保存方法,养成数字保存习惯,对于不同公开程度的个人数字资源,要在充分考量与合理斟酌的前提下,选取优质的、可信度高的存储方式,将数字保存行为融入日常生活。

  学校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可以考虑将数字保存纳入课外兴趣教学活动;可通过邀请图书馆、档案馆以及计算机专业相关教师开展讲座培训、线上慕课、校园活动等方式实现数字保存意识与数字技能培养教育。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实践与操作,让大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字保存知识与应用方法,引导大学生完成从数字记录主体到数字保存主体的身份转换和意识转变。

  3.2 培养隐私保护意识,强化隐私保护担当

  网络平台隐私安全与保护是数字时代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全民记录的智能互联网时代,所有时代记录者们都要重视个人隐私问题,强化隐私保护手段。作为数字资源的保存主体,要明确数字资源的独特价值,强化隐私保护意识。对于云存储类服务来说,优先选择隐私保护透明程度高的服务商。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用户的信任关系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公共认可度,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状况与发展前景。取得用户信任的前提之一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确保产品安全可靠、可信、可用。杜绝出现数据丢失、数据损坏、数据混乱等技术问题,并且最大限度地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展示存储逻辑,以真挚诚恳的态度接受社会监督。

  3.3 优化交互设计逻辑,降低用户倦怠情绪

  无论是传统存储介质,还是新型存储介质,本质上都是为用户数据存储服务。用户信息的记录和保存行为是连接存储介质与用户主体的桥梁。基于“感知—情感—行为意愿”范式,存储介质与用户之间的交互逻辑直接关联到用户感知,用户对交互逻辑的感知程度进一步作用于其情绪感受,在情绪驱动和引导下,最终影响和决定其行为意愿。好的交互设计需要让用户从感知有用、感知可用到感知易用、感知乐用。因此,在交互逻辑上,需要通过提高功能可见性、增加可视化呈现等方式降低认知负荷,通过增加情感化设计消除用户倦怠情绪,降低操作负载以提高用户的最终行为意愿。

  3.4 建立长期整体规划,分门别类进行保存

  数字资源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可以实现低成本、零损耗的长期保存。实现长期保存,一方面需要实现数字资源的长期存储,另一方面则是实现数字资源的长期可获取与可利用。长期整体规划不但便于数字资源的存储,利于后续的更新与维护,而且是实现长期利用的基础。

  部分大学生群体存在保存意识却无法转化成保存行为,存在保存行为却缺乏长期整体规划,导致个人信息资源丢失、遗漏、失效、遗忘等,这对于个人来说是数字记忆的遗失,也是个人数字财富的损失。要长期规划个人数字资源,首先需要合理、有效的分类,如以信息公开程度视角划分为完全公开型、限制公开型、个人私藏型[7],以信息资源模态视角划分为图像类、视频类、文本数据类等,针对不同类型数字记忆选择不同的保存方式。

  参考文献

  [1] 崔旭 , 张若为 , 康璨琛 . 国内外个人数字遗产保存研究综述[J]. 档案学研究 ,2022(6):55-62.

  [2] 谢永宪 , 王巧玲 , 房小可 , 等 . 数字档案信息长期保存国内文献综述[J]. 档案学研究 ,2019(2):116-121.

  [3] 臧国全 , 朱晓庆 , 李哲 , 等 . 数字保存的持续完整性风险检测[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8(2):71-82,111.

  [4] 徐速 , 王金玲 , 王静芬 .DRAA引进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利用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9(6):70-77.

  [5] 刘越男 , 吴云鹏 .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档案长期保存 : 既有探索及未来发展[J]. 档案学通讯 ,2018(6):44-53.

  [6] 薛四新 , 袁继军 , 杨艳 . 新技术环境下档案从业人员技能探析[J]. 档案学通讯 ,2018(6):53-56.

  [7] 柴欢 . 大学生个人原生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 重庆 : 西南大学 ,2020.

  【作者简介】鲁晶晶(1987—),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