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企业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转型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14 11:58:13被阅览数:34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田煜  冯凯

  在中国联通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河南联通以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为抓手,正式启动了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项目,项目于近日顺利通过验收。在近3年的时间里,通过存量档案数字化和增量档案电子化,完成从被动服务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主动赋能的转变,实现了从实体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跨越。

  主要做法

  1.深入调研,做好前端控制

  在项目启动前,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河南联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一是通信行业内调研,对已完成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山东联通、河北联通进行调研,汲取先行先试单位的经验教训。二是档案行业内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设定招标条件,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方案论证。三是摸清自身家底,掌握档案的数量、保管状况、载体类型与规格、形成年代、管理水平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是系统学习档案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有理有据地提出项目需求,科学编制项目技术规范书。

  2.统筹资源,科学设定目标

  在数字化转型目标的设定上,一要做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协调统一,相互促进;二要由企业数字化部把舵定向,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同频共振;三要兼顾社会和企业技术环境、资金投入、基础管理水平、档案资源状况等,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缺乏挑战性。在目标的实现上,避免资金投入与建设目标误差过大;及时纠正项目进度与合同进度偏差;动态调整实际工作量与预估工作量的差距,为实现预期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3.履职尽责,强化过程监管

  为有效规避档案服务外包中“大撒把”式监管可能出现的档案丢失损毁、失密泄密等现象,给今后的档案工作留下隐患,河南联通采取“两管一规范”的措施强化过程监管:首先,用制度管住人。通过层层签署保密协议,将保密工作落实到每个参与者身上。其次,用技术管住数据。通过在每个项目终端安装文件防泄密软件,禁用USB存储设备,禁用CD/DVD光驱,禁用刻录设备,采取网络行为、智能设备、操作系统和端口控制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最后,用合同条款规范工作流程。在合同中列出工作流程、负面清单以及违约条款,严格执行合同付款法律、财务、档案三方审核制度,掌握监管的话语权。

  4.注重效益,力推成果转化

  要强化档案数字化转型成果显性化,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在项目建议书中明确预期成果,凸显社会效益,量化经济效益;二是以线下展厅、线上抖音以及“互联网+直播”等形式对档案数字化转型成果进行多元化宣传;三是举办观摩交流活动,通过档案库房实景展示、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和破损档案修复过程观摩、全文检索和远程借阅的体验等,提升直观感受;四是通过对电子化档案数据的深层次加工,推出服务市场和客户的档案编研成果。

  5.科研带动,推动管理创新

  河南联通加大对档案科研工作的投入,结合四级战略人才项目激励方案,鼓励档案工作者参加任务导向型与自由探索型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实现档案科研工作与档案业务工作双向提升。为此,河南联通提出了“河南联通电子档案单轨制管理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通信企业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后的管理策略研究”两项课题,分别获得国家档案局、河南省档案局立项,为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确保了档案数字化转型的效率和正确方向。另外,加大档案技术创新力度,提升成果转化能力。河南联通对各类电子档案数据进行挖掘、整合,利用数字档案馆开设了网上阅览室,并采用AR、VR、3D、全息技术等进行成果展示,以生动、新颖的方式充分展现了档案工作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

  主要成果

  1.实现基础数据台账精细化

  河南联通库藏档案最早形成于1907年,且数量庞大、种类众多,再加上企业历经多次拆分、重组、改制,信息采集存在将错就错的现象,使得档案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经过此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建立了准确的档案数据台账,并以档案统计年报数据为基础,优化了统计指标。真正摸清了档案数量,纠正了数据偏差,做到了账实相符,实现了基础数据台账的精细化管理。

  2.推动实体档案管理标准化

  实体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化、知识化管理的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叠加,公司实体档案管理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个别年代以箱、包、捆等形式无序堆放在档案库房的柜架及角落的档案资料未经整理;二是部分档案存在没有编制档号或档号编制不完整、重复、错误的现象;三是实体档案存放混乱,存在不同全宗、不同档案类型、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混合存放的现象。经过系统整理,取得如下成果:根据《全宗指南编制规范》(DA/T14—2012)将库藏档案划分为31个全宗(其中包括2个联合全宗),统一赋予规范档号,并分类排列,分区管理;将新整理档案进行插卷或单独存放,并体现档案形成时的整理特点和时代特色;编写档案馆简介、馆藏介绍、全宗介绍、专题简介、存放示意图、柜架标签等,编制实体档案全引目录1042册。

  3.引领档案数据管理可视化

  河南联通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1005.2万页、照片档案数字化1.5万张、实物档案数字化1626件、《河南通信报》创刊以来合订本的数字化2043期,录音带、录像带数字化228盘。建立了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其中完成案卷级目录著录13.2万条,文件级目录著录170.8万条。以数字档案馆为平台,通过OCR识别,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全文检索。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数字档案馆功能,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研、利用等工作环节的可视化;同时,对所属分公司归档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等进行线上巡检,实现档案数据管理可视化。

  4.助力企业文化建设上台阶

  在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成果转化方面,以库藏档案数字资源为基础,在传承红色基因、展示企业文化等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制作企业档案工作宣传片

  以时代变迁为主线,突出不同时代河南联通档案工作的亮点和特色,制作了档案工作宣传片《河南联通的光辉岁月》,受到广泛好评。

  (2)举办百年国企珍贵档案展

  深入挖掘蕴藏在档案中的红色资源,以“档案见证联通百年芳华”为主题成功举办了珍贵档案展,并开展了多元化宣传报道,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3)形成高质量的档案编研成果

  《档案里的河南联通》于2022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图书以通信业发展为主线,以河南联通历史溯源为主体,以新时代网络强国为目标,立体化展现了河南通信建设概貌和精神内核,让读者深入了解河南联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铭记前辈的革命精神和情怀,增强企业文化的厚重感和员工凝聚力。

  (4)积极筹建河南邮电博物馆

  为展示河南通信企业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充分展现河南联通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现代通信技术与未来发展前景,积极开展河南邮电博物馆筹建工作。博物馆建设以老档案、老照片、老设备等为基础,以人工智能、5G、全息、AR、VR等现代技术为依托,让档案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为河南联通守“根”铸“魂”。

  (5)探索增量电子档案单轨制运行

  完成存量档案数字化后,在数据安全、数据共享、异地异质备份等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提高了档案利用的效率。这一现象推动了增量档案电子化进程,同时将档案工作重心转变为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电子档案单轨制管理模式,完成由“双套制”向“单套制”的转变,推进无纸化办公。

  启示

  1.主动服务,融入发展大局

  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果局限于被动的“收、存、管、用”,实施数字化转型将成为空谈,且档案工作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难以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档案工作高效运转,主动融入企业发展大局,为企业新战略落地生根、市场份额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和形象宣传等贡献档案力量,是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

  2.创新驱动,强化技术引领

  创新意识不强,氛围不足,激励不够,成果落地困难,好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不足,严重制约了档案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在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转型工作中鼓励创新、引导创新、激励创新,通过课题研究、建立专家工作室、成立跨部门跨专业虚拟团队等方式,发挥行业优势,强化技术引领,是解决档案数字化转型中难点问题的必由之路。

  3.典型引路,突出行业特色

  典型案例的形成和宣传既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又有利于经验的推广和复制。突出行业特色既有利于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又有利于开拓创新,形成亮点。在近3年的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转型中,省、市分公司上下联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先进性、特色化的做法和经验,推出了一批在工作中体现工匠精神、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和主要抓手。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河南联通电子档案单轨制管理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X-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联通河南省分公司

  责任编辑: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