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挑战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4-08-06 19:37:49被阅览数:6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文/任德昕 孟超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工作借助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优势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档案文化传播亦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机遇与挑战。聚焦于社交媒体环境带给档案文化传播的影响,基于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的现状,探索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的路径,以促进档案资源的广泛利用和文化价值的传播。

  关键词:社交媒体;档案文化;传播路径

  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对信息的获取、分享和传播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抖音、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应运而生,社交媒体凭借着拥有海量信息以及具备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使用工具[1]。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档案文化,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引领档案文化传播趋势,也是对传统档案文化传播方式的有力补充[2]。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档案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档案知识,传播档案文化,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3]。通过立法的形式强调采用多种立体的媒介形式来传播档案文化,促进档案文化更多地为文化事业发展做出贡献[4]。借助现有社交媒体环境扩大档案文化的传播范围,使社会公众通过社交媒体接触到档案工作,进一步了解档案相关知识,促进档案的利用与传承。

  1  社交媒体给档案文化传播带来的新挑战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区和网络平台[5]。社交媒体的发展加速推进了互联网的进步,成功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多重局限。首先,社交媒体具有互动性,用户不只是观众,还能成为创造者,通过分享和创造内容,加深彼此间的沟通与信息交流。其次,社交媒体具有即时性,让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用户可以实时获取和发布信息。再次,社交媒体具有广泛性,打破了地理界限,让全球用户都可以轻松加入世界范围内的讨论和信息共享中,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最后,社交媒体具有个性化特性,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搜索和互动数据,运用算法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内容推荐。这种基于个人行为和偏好的个性化服务,不仅增强了用户体验,还提升了平台本身的吸引力[6]。

  “档案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形态,是一个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精神成果与精神活动的反馈。”[7]当下流行的社交媒体不仅推动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化,还促进了档案文化的快速传播,对社会公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档案文化传播水平也借此机会有了更大的提升。档案文化应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解读。狭义的档案文化是指档案实体文化,包括真实记录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如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广义的档案文化除了包括上述实体文化以外还涵盖了人们为有效管理和运用实体文化成果而开展的各类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档案事业文化[8]。

  档案文化是对档案信息的承载和表达,是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档案实体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文化特征。档案文化传播实质上是对档案信息的共享与散布,涉及档案的整理、开发、编研。档案文化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不仅推动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化,还促进了档案文化快速传播,从而进一步实现我国优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9]。然而,社交媒体的出现也给档案文化传播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社交媒体的碎片化特点使得人们很难长时间关注某一主题的信息,这可能会导致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影响。其次,社交媒体的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存在一定问题,这可能会给档案文化传播带来一些误导。最后,可能存在档案管理人员对社交媒体的理解和运用不足、缺乏创新意识以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因此,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其优势,同时也需要关注并解决这些挑战,以促进档案文化的有效传播。

  2  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现状

  2.1 档案文化传播主要依赖传统媒体渠道

  尽管社交媒体蓬勃发展,但是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介依然在档案文化传播领域占据核心地位。档案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档案刊物的出版、档案资料的编纂研究、展览和讲座等方式,这些方式固然有效,但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同时面临传播速度缓慢、范围受限和内容更新不足等问题。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导致年轻群体对这种传统的方式存在审美疲劳。尽管目前有一些社交媒体来推广档案文化,但是这些努力尚未使档案文化传播成为主流,这就需要对档案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相应调整。

  2.2 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档案文化传播的能力参差不齐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建立档案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及短视频账号等,可以实现档案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据档案微平台研究、发布的“2023 年度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排行榜”,“兰台之家”荣登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排行榜首,月均值有 696.01,与位列榜末尾的“辽宁档案”的月均值相差 480.46 之多。有的省份甚至还没有建立相关档案公众号以及其他社交媒体账号。从目前情况来看,各省及各部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档案文化传播的能力还有一定差距,社交媒体在档案文化传播领域依旧任重而道远。

  2.3 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档案文化传播效果不佳

  社交媒体作为当今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无疑为档案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社交媒体注重的是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用户往往更倾向于浏览简短、有趣的内容。而档案文化往往涉及历史、文化等领域,内容相对复杂,需要用户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这种内容上的不匹配使得档案文化在社交媒体上难以引起用户的共鸣和兴趣。在社交媒体上,信息的传播往往呈现出碎片化、表面化的特点,用户很难从中获取到全面、深入的信息。而档案文化的内容往往具有深度和广度,需要用户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理解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这种传播方式上的局限性使得档案文化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4 满足受众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较少

  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需要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并进行专业的整理和研究。然而,当前市面上的一些档案文化产品往往缺乏对档案资源的深入了解和充分利用,导致产品内容单薄,缺乏吸引力。此外,一些档案文化产品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忽视了受众的真实需求,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档案文化产品的受众较为特殊,需要具备一定档案知识和文化素养。当前,有些档案文化产品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实际情况,导致产品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较差。这不仅影响了受众的接受程度,还限制了档案文化产品的传播和发展。

  3  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的实现路径

  3.1 合理应用社交媒体平台的特性进行档案文化传播

  《档案法》强调要利用信息媒体构建出符合当代特征的档案文化,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及时性、用户量大的优势,实现媒介内容、渠道和功能的有效融合,提高档案文化传播的覆盖度[3]。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市场上的定位有所不同,具有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传播特点,档案工作者要依据档案文化产品的特性进行选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主要是以娱乐为主,受众以年轻人居多,适合创作一些容易有记忆点的档案文化产品进行传播,减少大篇幅内容,比如,参观档案展览的图文、视频会是一个很好的内容。而相对专业、谨慎的内容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等平台进行传播,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档案文化传播活动。目前,许多地方档案馆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关注并获取相关档案信息,还可以进行转发、评论、分享等互动,从而有效传播档案文化,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力。

  3.2 创新丰富、多元的档案文化传播内容

  随着大众媒介生存环境的改变,传播内容逐渐偏向浅度、碎片化。档案文化的传播内容应该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展示档案的历史图片和文物、开展档案文化互动活动等方式,让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档案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选取公众感兴趣的题材并挖掘具有独特价值的档案资源,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将珍贵的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示和传播,为档案文化的展示和解读提供更为直观、生动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档案文化;通过加强档案文化内容的创新和优化,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3.3 加强社交媒体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在档案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在社交平台上,许多档案馆尚未实现与用户积极且持续的互动。各个档案馆的社交媒体账号应该合理使用评论区和私信区,及时关注和回复用户的留言,通过回复速度和回复质量可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评论体验,从而建立良好的情感互动。通过及时回复用户的评论和提问,参与用户的讨论和交流,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受众的需要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此外,建立相关的讨论社群,进行信息的即时分享,或者开展网上投票和讨论等活动,这些都是增强与用户互动的有效途径。最后,利用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进行展览或相关档案活动的直播,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用户与档案馆的线上互动,这不仅增加了用户的参与度,而且丰富了他们的互动体验。

  3.4 提升档案文化传播人员利用社交媒体的能力

  在当前盛行的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工作人员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社交媒体的知识与技术。目前,工作人员对社交媒体的掌握仅限于基本应用阶段,对社交媒体的新技术、传播特征、目标受众、操作方式以及应用场景缺乏理解。这种较为保守的工作态度,阻碍了档案文化传播的优化发展,难以有效满足目标群体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晓 . 基于社交媒体应用的档案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 哈尔滨 : 黑龙江大学 ,2016.

  [2] 裴佳勇 . 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模式分析与构建[J]. 北京档案 ,2017(7):27-29.

  [3] 国家档案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EB/OL].(2020-06-02)[2020-08-03].https://www.saac.gov.cn/daj/falv/202006/79ca4f151fde470c996bec0d50601505.shtml.

  [4] 丛楠 . 全媒体矩阵构建下档案文化传播力提升 : 价值、机理及实现路径[J]. 档案天地 ,2023(3):18-24.

  [5] 曹博林 . 社交媒体 : 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 : 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3):65-69.

  [6] 张小兰 . 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策略及途径探析[J]. 山东档案 ,2015(1):19-21,38.

  [7] 熊文景 , 徐拥军 . 论档案文化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 [J]. 北京档案 ,2018(12):10-15.

  [8] 王英玮 . 档案文化论[J]. 档案学通讯 ,2003(2):48-52.

  [9] 郑慧 . 档案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J]. 北京档案 ,2017(9):12-15.

  【基金项目】2021 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提升‘高铁乘务人员’职教水平,助推河南高铁人文形象发展研究”(课题编号:SKL-2021-1522)。

  【作者简介】任德昕(1979—),女,汉族,江西南昌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艺术教育学;孟超(1979—),男,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助教,学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