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与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4-08-01 20:02:03被阅览数:6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文/王运彬 孟一凡 李健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国家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为“以档案服务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构建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需要借助档案领域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和资源优势来支撑中华文明的叙事和话语,尤为关键的是借助档案诠释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连续性和普遍性。如何以档案为工具来归纳、演绎和发扬中华文明并构建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建议基于“两个覆盖”来夯实档案资源体系,基于“两个维度”来完善档案利用体系,基于“两个转化”来打造档案理论体系以及基于“两个路径”来建设档案外宣体系。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文明;话语体系;国家档案事业

  2022 年 10 月 16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1]。2023 年 10 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这次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提出的“七个着力”不仅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而且为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明确了总体方向和具体要求。其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以档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对“以档案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大局”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对“以档案服务大国外交以及国家话语体系建设”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档案服务于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的现状

  如何以档案服务于核心价值观、文化话语权、国际化交流以及如何建立起档案与“中华文明、文明国家、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等的内在联系? 2023 年 2 月 16 日,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陆国强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都与档案和档案工作密切相关,都需要通过档案去记录和留存,都需要运用档案去服务和保障”[2],明确启示着覆盖了全体人民的国家档案资源以及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中国档案事业,可以作为建设、讲述和传播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力量。《文明》杂志刊发的“文明国家话语体系”长篇研究报告以二十六年文明工程实践和十八年《文明》传播案例为基础,强调了在文明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文明起源、成型等”的正本清源之于解构西方话语范式、构建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关键性作用[3],而 15 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献遗产(截至 2024 年 1 月)正是“起源”的有力证据,以此来“正本清源”并构建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案。具体如何完善这一方案,既是新时代档案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构建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面临的重要命题。

  2022 年 4 月,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4]。档案既能承载文化,又能赓续文明,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组成,如何以档案服务构建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一直是档案界热议的话题之一。档案界尤其关注对外交流中的档案全球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研究,例如通过解读《“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利用档案来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5],又如研究档案资源如何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6],再如从资源内容、传播形式、影响范围等方面入手提出依托中国特色档案资源形成的中国故事来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可行性策略和未来趋势[7],以及探索新时期档案和档案学术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等方面赋能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理与路[8]。此外,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档案领域如何展开跨国合作以及通过档案业务来服务其他领域的国际合作,也是档案界研究的热点。例如,覃世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建馆 50 周年纪念大会上,分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与越南、老挝联合出版一系列档案编研成果的成功经验,提出未来国际合作编研的方向。[9]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在边疆省区与周边国家档案编研的国际化合作方面,探索了国际档案部门的联合编研对于未来档案编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这对于寻找开展国际合作编研的突破口和契合点具有借鉴意义[10]。以档案编研的国际合作服务国家战略有效提高了档案工作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既借助了“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影响,使“一带一路”合作架构成为档案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又夯实了“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基础,使档案成为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介质。

  与此同时,在中外档案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趋势下,档案宣传工作也成为世界各国了解我国优秀档案文化以及档案工作状况最重要的交流渠道之一。一方面,主要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展开档案海外宣传活动。例如,2019 年6 月 9 日,国际档案理事会推出的“点亮国际档案周互动地图”系列档案日主题活动,我国众多高校档案馆积极参与,并且在其官方网站“互动地图”栏目中发布了众多档案活动,向世界推广我国高校档案文化;2019 年 4 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国家档案局会场休息区举办了“锦瑟万里,虹贯东西——17世纪至20世纪初‘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向外宾展现了我国丰富多样的丝路档案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聚焦档案资源所承载的“中国故事”向海外传播。例如,“共同见证:1937 南京大屠杀”档案史料在法国展出,以影片展示、历史故事呈现等形式揭露了日军侵华历史真相,击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谎言[11];闽、粤两省档案馆将描述华人华侨在异乡打拼真实故事汇编的侨批档案进行网络直播、海外展览等,对外展现了海外侨胞的爱国情怀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12]。

  档案和档案工作之于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以及作用途径可能远不止于此。中国档案所蕴含的制度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不胜枚举,面向全球传播并构建档案文明的国家话语也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档案界关于中国特色档案在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构建方面的作用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基于中华文明的特色档案构建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的本土优势、逻辑思路和可行方案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  运用档案构建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的优势

  2.1制度优势

  第一,完整的全国档案馆网体系,可以保证全面记录全体人民以及民族复兴的方方面面,自然也涉及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自 1992 年国家档案局发布《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以来,我国在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重点发展原有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原则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国家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国有企事业单位档案馆等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档案馆所构成的全国档案馆网体系,在此基础上所建设的档案资源体系,不仅覆盖了全体人民——档案是人民群众生活的见证与记录,反映着人民的思想、感情与期待[13],而且覆盖了中华民族复兴,例如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十四五”期间全面记录新时代新成就的系列工程,这种全面覆盖,既面向过去,例如一史馆和二史馆,又记录现在,例如抗疫档案的应收尽收,还面向未来,例如智慧档案馆和档案数据化,从时间线上把中华文明完整串联了起来。

  第二,完善的档案精品遴选制度,可以保证各省各市以及各民族、各朝代的档案精品都被收集、整理、加工、挑选和推广出去。国家档案事业担负着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将具有世界的、国家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代表性档案文献、理论成果和文化精品挑选出来,凝聚为“国家档案精品”,是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有效策略[14]。“国家档案精品建设”可以涵盖制度、资源与学术三个方面,包括档案管理体制层面的制度精品,如体现中国特色的档案体制及依此衍生的工作机制;档案信息资源层面的资源精品,如体现民族特色的档案文献及依此开发的文创产品,如既扎根中国档案实际又对接世界记忆项目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档案学术研究层面的学术精品,如体现学科特色的专有理论及中西合璧的学术理论。

  第三,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档案制度。档案工作并不直接参与国家外交事务,档案体制机制也不会直接纳入国家外交体系之中,但是并不妨碍档案、档案工作、国家档案事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服务国家外交、国际交流。例如,被誉为“军档收集第一人”的刘义权,一生做了三件事,扩充和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资源体系,制定军队档案收集制度,为“中美军事交流作出积极贡献”[15]。他收集的档案成了特殊的外交礼物,他的事迹感动了美国人,他提供的档案讲述了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话语背后的中美军事交往故事。1980 年,中国国家档案局正式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翻开了我国档案外事史上新的一页——开始参与国际档案事务[16],上述英雄人物和国际会议,是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缩影,是看得见的显性成绩,看不见的还有支撑起英雄人物和重要事迹的中国档案工作者,以及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档案外事制度。

  2.2 理论优势

  第一,档案管理理论方面,这是档案得以全面记录、有效长存以及形成独特原生品格的理论优势。

  “中国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的同时,也是一种延绵数千年的古老文明,这包括它独特的制度、模式和理念。”[17]档案是记录与传承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发展脉络的文明印记。在中国古代,为确保文档的凭证性,古人以刑法为后盾建立了一整套旨在控制文档真实性的社会规则,例如为文档诈伪者设计风险,对文档工作者进行责任控制,以文书用印制、文卷交结制和档案副本制形成约束机制[18]。不止于文书档案,在诠释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方面,通过档案工作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同样功不可没,例如关于故宫古建筑修缮的一套完整档案,不仅记录了修缮进程,而且在配合维修工程进行勘察设计、资料收集、测绘建档、古建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记录了研究进程,以便于每一处工程竣工后编辑出版修缮工程报告[19]。在中国当代,1949 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国家重要事件的照片档案见证了政治、经济、外交等建设情况;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的手稿档案和音视频档案见证了国家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发展历程;“非典”防疫档案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有了档案管理理论的支撑,档案才能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到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为研究中国科技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等提供重要的原始依据。

  第二,档案文化理论方面,这是档案得以积淀文化、传承文明以及形成独特文化气质的理论优势。

  以档案积淀文化,即支撑作用。档案作为承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最具真实性的记录,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档案本身是文化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又反过来作用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20],这种文化传承有时借助于档案本身的流传,有时则以档案经常作为历史和其他学科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转载于其著述之中,因为档案是最真实、最可信的记录,是文化中没有“掺水”的史料。

  以档案传承文化,即桥梁作用。档案文化是以档案实体为原点延伸开来的文化探讨,既包括档案实体文化,又包括档案事业文化及档案学文化[21],档案事业文化、档案学文化以及档案蕴含的文化知识都是以档案实体为基础的。档案文化是更大范围内的文化的组成部分。2012 年 4 月 15 日,中国民协专门将《中国唐卡艺术集成》更名为《中国唐卡文化档案》[22],体现出相关部门对于档案文化之理论内涵的传承。广东省档案局深入挖掘广东省侨批档案所承载的诚信文化内涵,在档案宣传过程中选取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侨界代表作为诚信榜样[23],体现出档案部门对于诚信文化之理论内核的凝聚。相关部门和档案部门的探索实则为档案文化理论创新提供了一个思路,即认可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独一无二的桥梁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凝聚中国文化的理与路。

  以档案建设文化,即凝聚作用。文化资源除了以文物等实物形式存在外,更多以报刊、图书、档案等文献形式记载,尤其在古代,人类出版事业并不发达,文化主要以档案形式记录。近代以来,形成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的记录国家历史的档案资源,与文物、图书等共同记录中华文明,传承民族精神,构筑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24]。根据文化建设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需要,可以将档案组成不同主题的资源集合,更好地聚焦文化内涵,提炼精神内核。例如,辽宁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主战场和抗美援朝战争根据地,留下的珍贵原始档案经过汇聚整合与解构萃取形成了一系列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为辽宁地区“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创新了传播载体[25]。

  2.3资源优势

  第一,资源的原生优势。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水平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进而言之,要被认为是文明国家,必须有“文明的支撑”,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及其根据就是伴随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档案资源,通过明晰、固化国家过去和现在文化、记忆上的显著特征,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文明精神的原始记录。据统计,截至 2022 年底,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藏档案有 11.7 亿万卷(件)、纸质馆藏资料 4316.7 万册[26]。

  数量大是基础。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大量具有代表性和标识性的中华文明特色档案文献遗产。截至 2023 年 10 月,共有《秦封宗邑瓦书》《永州女书档案文献》《随州曾侯乙编钟》《鱼鳞图册》《清代四川巴县档案中的民俗档案文献》《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档案文献》等 198 件(组)档案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有 15 项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4 项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高质量是保障。文明程度的高低以及文化认同程度,不是不证自明、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臆想锻造、空口无凭,一件件原始的档案文献让中华文明的根基更加牢固,形象更加可观、可触、可感,从而“对内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划清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界限,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27]。

  第二,资源的整合优势。中华文明对外叙事需要用真正涵盖文明的智慧去讲述、传播和触动外界,为解决文明冲突贡献中国智慧。档案作为记载国家在社会、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是中华文明最深层、最持久的智慧表达,而围绕档案所进行的编纂等资源整合工作同样历史悠久且成果丰硕,历朝历代所整合的系列特色档案,也已形成高品质中华文明,在世界格局加速演进、文化冲突日益加重的当下,亟需以档案作为文明交流、促进文明共存的重要介质。例如,《大唐西域记》以及东千佛洞里的《玄奘取经图》等档案真实记载了玄奘西行的事迹;《明成祖实录》《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档案文献也真实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它们均是中华文明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真实写照[28]。为此,借鉴并传承档案中中国古老文明的智慧方案,譬如“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正在为解决各国之间的文明冲突贡献着中国方案。除此之外,我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和甲骨文等档案文献也成为诠释艺术、医药等中华文明的重要表征和介质载体。

  3  运用档案构建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的逻辑

  3.1 以档案诠释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独特性,可理解为内容的独特。例如,《清代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等,展现了中华文化多样、多源的构成特征和藏族、满族、畲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特质,阐述了中华文化迁移、传播与融合的建构性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开放的态度与形象;《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代样式雷图档》《本草纲目》等珍贵档案,展现了中华文明在音乐、建筑、中药等发展领域的独特性。中华文明在档案范畴内被积累,并与自然、生态、社会水乳交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记忆载体和传承纽带。

  独特性,亦指形式的独特。由江苏省档案馆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编纂、南京出版社出版的《红色珍档》,以江苏省内各级档案馆馆藏珍贵红色档案为切入点,以档案纪实类全媒体微纪录片《红色档案》为基础,着重梳理每件档案背后的故事,收录的大部分档案为首次公开,时间跨度自 1921 年至 2021 年,体现了档案记录形式上的独特性[29]。

  独特性,也意为地位的独特。档案一直以来被赋予独特的地位与使命。政府治理层面,档案成为支撑各项活动开展的基础保障性资源,是主体履职、问责、维权、存史的主要证据和工具。社会治理层面,档案与历史、记忆场域强烈关联,是国家认同的合法权威建构资源。

  基于内容、形式和地位上的独特,档案完整保存、全方位凸显中国发展的独立性与独特性,客观阐释、充分表达中国作为文明国家的自信定位,是诠释“独特性”最好的工具。

  3.2 以档案诠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国家观念上的连续。中国历史发展经历过很多动荡时期,但是即使在政治分裂时期,中华文明之根从未断绝,中华文明之脉从未断裂,中华文明之本从未断层,聚合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基因谱系而源远流长。不同于西方游牧民族,中华文明因定居文明衍化的国家意志,在面对政治分裂动荡时也有着坚定不移的国家主权意志。连续性,亦指时间跨度上的连续。在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定居文明的扎根没有造成时间的割裂,从而保证了时间的延续。

  一方面,国外学者基于领土征服、主导思想变迁等认为“中华文明不能被认为是统一、连续的”[30],但是单从档案的形成来看,便有力批驳了这一说法。从古至今,国家意志统一性始终创造、丰富和共享着民族档案资源,并且在建构中形成维系文明发展的密切联系。例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档案馆馆藏有一份珍贵档案——《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该档案共 1 份 6 页,记录和反映了“班洪事件”后,云南佤族地区 17 个部落为挫败英帝国主义企图在中英重新勘界中施展伎俩侵占我国领土所做的积极努力和庄严宣告,体现了当时、当地群众的国家意志,该档案于 2022 年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31]。

  另一方面,从“甲骨文档案”等古老智慧到“苏州丝绸样本档案”等近现代文化结晶,档案印证了中华文明在发展时间上的巨大跨度和延续性,全方位记录了中华发展实践,形成了一个“个人—群体—文明型国家”的完整解释系统,为国家文化发展凝魂聚气。汉字与其他文明创造的文字不同,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楷书,基本特征是连贯的,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文化的附加功能、高度组词功能、形音义一体功能等,是中华文明持久传承的坚固载体。

  3.3 以档案诠释中华文明的普遍性

  普遍性,可理解为价值观层面的历史观测意义。作为一个超越具体王朝且具有历史连贯性的政治共同体[32],中华民族是国家发展的推动者,支撑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33],这一过程由档案予以刻画、佐证与维系。中华民族档案拥有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比较的厚重文化底蕴与历史优势[34],通过充分挖掘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讲清楚中华文明国家崛起的道路,进而构建出中国之路、中国之智的文化话语体系。

  普遍性,又可理解为实践观层面的现实操作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在于实事求是的原则精神。档案是验证现代化重大成就的重要资政资源,详细记录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开拓历程和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自然成为映照中华现代文明最为客观、全面的凭证。借档案观照中国传统文明探索迈向现代文明的中国道路,固化呈现“中华民族大一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近代革命—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的再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塑造和宣传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及其实践模式,最具阐释力。

  4  运用档案构建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的方案

  4.1 基于“两个覆盖”,夯实档案资源体系

  不同于过去,“通过长达百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由上、中、下三层结构组成的强大的现代国家”[35],其全景可通过“两个覆盖”的档案资源体系予以描述阐释。

  从上层来看,跳出“民主还是专制”的“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从“良政还是劣政”的“文明国家”话语体系,在档案的建立、留存等方面,注重与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相关的档案,建立覆盖人民群众和民族复兴各个方面的档案资源体系[36],成为催化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成型最系统的叙事资源。

  从中层来看,以我国档案馆特别是综合性档案馆为桥梁——通过挖掘稀缺、高质量档案展示中国档案事业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文明、保存社会记忆的积极贡献,对内加深国内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归属与自信,对外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共情。以我国档案馆特别是专门档案馆为窗口——通过完善在人口、地理等领域的实际数据,推动档案数据的成果转化及实施,成为支持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建设最精准的叙事资源。

  从基层来看,谱牒档案等展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庭、家族、宗族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特征和“爱国爱家”蓝图等的珍贵档案,可通过家庭建档、合作开发等方式加以集聚盘活,展示基层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成为支撑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发展最生动的叙事资源。

  4.2 基于“两个维度”,完善档案利用体系

  认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普遍困境,让“和平”“消除贫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成为人类共识,在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服务方面,注重围绕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建立方便人民群众并能有效为民族复兴各个方面服务的档案利用体系[37],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出发,利用档案史料阐释好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一方面,档案宣传工作需要深入浩瀚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通过档案史料阐释好历史逻辑和历史规律。另一方面,要直观生动地诠释中华民族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必然,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行动趋向。

  具体而言,政治领域,发挥档案开放及政府信息公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民参政议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经济领域,发挥各领域专业档案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信用档案、房地产档案、婚姻档案、诉讼档案、司法档案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社会领域,发挥档案记忆理论在构建完整社会记忆、电子档案法规在保障社会规范运行及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档案治理体系在调节各群体社会关系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化领域,满足档案文化需求,把握档案文化交流主动权,发挥档案在留史、育人、对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生态领域,发挥档案在林草植被建设、地质水文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作用。最终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档案在凝聚共识、聚集国力、维护统一等方面的强大支撑作用。

  4.3 基于“两个转化”,打造档案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从天而降的话语体系,是基于历史、理论、实践经验发展起来的具有说服力、引领力的话语体系[38]。从实践转化到文本,从话语组合、话语集合转化到话语体系,档案在两个转化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档案真实、详尽地记录中华特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发展历程,以档案为基础汲取、凝练并建构发展包括学术话语、民间话语和国际话语在内的原创话语体系,较为适宜。

  一方面,在于拓展性挖掘。从中国档案实践提炼出来的普遍性理论成果提升话语的可参与性。另一方面,在于国际性转化。着眼中国国际话语权及国际战略规划布局,积极调整中国话语表达方式,建设具有国家特色、国际特征的档案叙事体系,服务中国经济建设及社会治理的实际需要。例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档案叙事,通过严谨的逻辑、精准的内容、适宜的宣传方式保证叙事的客观性,可以反击历史虚无主义,引领国内外舆论正能量。

  4.4 基于“两个路径”,建设档案外宣体系

  以“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和国际档案理事会相关活动”为重点的行业内在路径和以“积极融入我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的行业外部路径,可以作为档案外宣体系服务中华文明话语体系建设的两个重点。

  一方面,继续夯实行业内在交流渠道。以《“十四五”规划》中“中国文献遗产影响力提升工程”为政策依据,档案部门应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以中国 15 项“世界记忆”、14 项“亚太记忆”、198 件(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中国记忆”为重点资源,以各类型档案资源利用为阵地,通过历史文献的关联打通中外交流的共同记忆,通过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档案资源库等方式帮助沿线国家保存并构建社会记忆,留存与中国合作发展的记忆资源;以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为依托,对重大档案项目海外推广工程和具有示范性的档案资料对外交流活动进行财政与税收政策扶持。

  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借力“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法文化年”“世界记忆工程”等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与项目,加强城市优秀历史档案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推广,大力推动以档案为载体的中华文化走出去,发挥中国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与模式在国际档案事业中的示范性、引领性。此外,探索利用公众民间交流宣传渠道。引导和促进民间力量参与档案资源整合与国际化传播活动,摸索民间力量与政府行为结合的档案资源整合传播的长效机制。

  5  结语

  档案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信息资源,可以有效保障国家话语质量,推动国家话语传播;中国档案事业作为扎根中国发展、服务中国实践土壤的重要事业,可以客观见证中国发展历史、科学总结中国发展规律、生动讲好中国发展故事。坚持不懈地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档案服务中华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的实践中去,不仅能够彰显档案和档案事业在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价值和基础作用,还符合新时代国家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遵循。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2] 陆国强 .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书写档案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报告[J]. 中国档案 ,2023(2):14-20.

  [3] 杨瑞明 , 张丹 . 看文明 知中国 走世界 :《文明》探索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N]. 光明日报 ,2020-3-12(16).

  [4] 习近平 .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4-26(1).

  [5] 王玉珏 , 吴一诺 , 许佳欣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解读 : 档案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J].山西档案 ,2021(4):78-87.

  [6] 明平英 . 彰显文化软实力 讲好中国故事[J]. 中国档案 ,2020(3):60-61.

  [7]黄霄羽,靳文君.从助力到赋能:档案故事传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及趋向[J].档案学研究 ,2022(1):103-109.

  [8] 唐启 . 中国立场 , 国际表达 : 中国档案学术话语体系自主构建的理与路[J]. 档案学研究 ,2021(1):12-17.

  [9] 覃世进 .《南宁“六七”学校资料选编》在老挝举行首发式[J]. 兰台世界 ,2012(4):7.

  [10] 农建萍 , 陈鹏 . 谈边疆省区与周边国家档案编研的国际化合作 :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为例[C]// 国家档案局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 ;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2014:89-92.

  [11] 江苏省委外宣办 . 让南京大屠杀史实真正成为世界记忆 :《共同见证 :1937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法国的思考和启示[J]. 对外传播 ,2016(12):59-61.

  [12] 王小云 , 谢咏含 , 陈闽芳 , 等 . 文化自信背景下国家档案精品走出去研究[J]. 档案学通讯 ,2019(3):36-42.

  [13] 王协舟 , 殷韵洁 . 中国式现代化助力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 根本遵循、创新内涵、现实路径[J].档案学刊 ,2023(2):1-11,48.

  [14] 汤玲玲 , 曹志强 , 王小云 . 面向国际社会的档案宣传工作转型路径研究[J]. 档案与建设 ,2020(9):32-35,43.

  [15] 黎云 . 新华社北京 3 月 21 日电题 : 刘义权 : 军档收集第一人[EB/OL].(2020-03-21)[2023-11-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741348617662529&wfr=spider&for=pc.

  [16] 刘国能 . 中国当代档案事业史[M]. 北京 :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7(6):158-159.

  [17] 张维为 . 文明型国家[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5-15.

  [18] 覃兆刿 . 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 : 兼论过渡时期的档案思想[M]. 北京 :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3:55-63.

  [19] 晋宏逵 . 故宫维修工程的几点启示[A]. 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 ( 第五辑 ), 北京 : 紫禁城出版社,2007:19.

  [20] 徐拥军 , 郭若涵 , 卢思佳 . 档案现象的文化本质 : 内在根源、逻辑表征与意义传达[J]. 档案学研究 ,2023(4):4-8.

  [21] 王英玮 . 档案文化论[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15.

  [22] 冯莉 . 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与理论探索 : 以《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3):109-119.

  [23] 李海涛 , 王丹霞 , 林可楠 , 等 . 广东省侨批档案的诚信文化传承研究[J]. 山西档案 ,2023(3):45-54.

  [24] 蔡盈芳 . 发挥档案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EB/OL].(2023-07-12)[2023-11-19]. http://www.zgdazxw.com.cn/news/2023-07/12/content_341437.htm.

  [25] 赵彦昌 . 聚焦档案文化内涵 承担全新文化使命[J]. 中国档案 ,2023(10):8-9.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2022 年度全国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 ( 二 )[EB/OL].(2023-08-29)[2023-11-19]. https://www.saac.gov.cn/daj/zhdt/202308/0396ea569aa648f1befd5c49bac87e6f.shtml.

  [27] 颜涵 , 于英香 . 国家认同建构视域下档案的多元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 山西档案 ,2023(3):63-71.

  [28] 张健 , 齐付清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意义和要求[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9):21-28,181-182.

  [29] 周云峰 . 让红色血脉永远赓续 : 江苏省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践与创新[EB/OL].(2023-05-09)[2023-09-27].http://www.zgdazxw.com.cn/culture/2023-05/09/content_340517.htm.

  [30] 观察者网 . 七国学者热议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话语崛起[EB/OL].(2022-12-08)[2023-10-08].https://www.guancha.cn/GuanChaZheWang/2022_12_08_670268.shtml.

  [31] 吴惠玲 . 阿佤人民爱国情怀的历史见证 :《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档案背后的故事[J]. 云南档案 ,2023(3):31-32.

  [32] 杨毅 . 中华民族档案的历史形成轨迹探析[J]. 档案学通讯 ,2020(4):4-10.

  [33] 费孝通 .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1):1-6.

  [34] 张斌 , 杨文 .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的构建[J]. 档案学通讯 ,2019(5):4-12.

  [35] 张维为 .“文明型国家”的概念[J]. 全国新书目 ,2017(9):20-21.

  [36] 杨冬权 . 始终牢记初心 , 以档案力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J]. 档案学研究 ,2023(1):4-11.

  [37] 蔡盈芳 .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J]. 档案学研究 ,2023(3):4-8.

  [38]艾四林,陈钿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2):1-10.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档案部门的协同合作与服务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BTQ097)。

  【作者简介】王运彬(1982—),男,汉族,湖北宜昌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孟一凡(1996—),女,汉族,安徽蚌埠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高校档案管理;李健(1993—),男,汉族,甘肃定西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档案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