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路径——以淮安市5所高校为例

发布时间:2024-07-18 20:08:08被阅览数:246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季瑶

  江苏省淮安市是革命老区,曾是苏皖边区政府、新四军军部的驻地,自建党初期就有丰富的革命活动,市内红色文化遗存众多。淮安市各级档案部门除保存有大量的红色档案原件外,还拥有《革命征程——中国共产党在淮安》《日出长淮一档案见证淮安解放》等红色档案编研成果。这些红色档案资源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为提高思政育人教学效果,淮安市各高校积极利用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政育人教学和实践活动。笔者通过调研淮阴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淮阴师院”)、淮阴工学院(以下简称“淮工”)、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苏电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财院”)、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苏护院”)5所淮安高校,发现各高校十分重视红色档案资源与思政育人的融合开发,走出了一条“建立融合育人保障,改善教学方式,拓宽实践渠道”的育人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融合育人保障

  红色档案经过百年的传播传承,蕴含着独特的红色基因、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淮安高校将红色档案资源利用纳入学校思政育人整体规划,为红色档案融合育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此外,对政策制定实施、打造载体平台等具体细节进行全面谋划,为红色档案资源赋能思政教育提供助力。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合作交流机制

  为弘扬周恩来楷模风范,引领学生塑形铸魂,淮阴师院先后建立周恩来研究会、周恩来楷模风范工作部等工作机构,将“周恩来文物档案资料征集、宣传展示平台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列入发展规划和党委工作要点;构建“课程、研究、实践、环境、制度”融合保障机制,将弘扬周恩来楷模风范融人学校思政育人全过程。

  为充分发挥红色档案资源在思政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苏护院由校领导牵头,与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11家单位共建红色文化教育联合体,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提供制度、经费、教学和研究团队保障,11家单位提供红色档案资源利用服务,联合开展思政项目研究。

  2.开发红色档案资源,打造融合育人平台

  (1)创建思政育人新载体“周恩来班”

  为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周恩来总理崇高品质,带动学校班风学风全面提升,淮阴师院于2011年创建“周恩来班”,其成功经验在江苏推广并逐步走向全国。近年来,已有超2000个班级、10余万学生前往周恩来纪念馆、故居、童年读书处参加“学周知周行周”活动。学校通过收集周恩来家世、年谱等研究成果以及3万多件手稿等红色档案资源,编著《周恩来生平与思想概论》等30余种思政育人教材,同时,开设周恩来楷模风范教育课作为特色思政课程。2018年,该校申报的“以周恩来精神育人模式体系的建构”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建设服务思政数据库

  淮阴师院从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淮安市档案馆及一批研究周恩来的专家学者处获取周恩来相关红色档案资源,建设“周恩来研究专题数据库”,收录数据达11万余条,师生可通过校内网随时查阅。苏电院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海棠书院,与淮安市档案馆、新安旅行团革命历史陈列馆等12家单位合作,将228种红色档案书籍、纪录片等收入书院资料室和“淮安红色文化特色数据库”,拓展思政学习渠道。

  (3)打造思政主题教育基地

  苏财院查阅淮安市档案馆1024卷革命历史档案,打造周恩来文化馆、翔宇书斋等10多个蕴含课程思政内容的文化场馆。苏护院转化学校红色档案资源,建成校史馆,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取得的成就和涌现的先进典型事迹,为思政育人提供新的平台。

  融入思政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为满足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淮安高校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程、党课团课、日常班会等,促进红色档案资源应用及创造性转化,丰富思政教学形式和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其对政治理论的理解。

  1.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增进理解与领悟

  在思政教学中,学生会遇到政治理论概念多、内涵精深而不易理解的问题。为加深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苏电院在党课团课中利用红色档案资源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六个必须坚持”。从周恩来纪念馆数据库记录的“九月来信”中提炼出“人民立场”和“群众观”教学资料;从红色档案编研书籍《崛起之路一一中国共产党在淮安》中提炼出“历史观”教学资料;从《清江市首台拖拉机诞生记》档案资料中提炼出“实践观”教学资料,并相继开发出水利、廉政等10余个专题教学资料,不断拓展利用红色档案资源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课程,使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有史可依。

  2.挖掘红色档案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红色档案资源中蕴含着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将其引入课堂教学能够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苏财院利用从市档案馆查阅的红色档案资料,充实校内淮商文化馆,展示苏皖边区政府为经济、教育事业发展付出的不懈努力,具体体现在为国为民的拼搏奉献精神、克勤克俭的艰苦创业精神、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生动诠释思政教学需要培养的价值理念。师生将文化馆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思政文化教学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除建成淮商文化馆外,该校还建立了货币、会计、物流、汽车等10余个文化场馆,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创新应用场景,改善思政教学方式

  淮安高校有效转化红色档案资源,应用于思政课堂及日常思政教育活动,使思政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苏护院通过收集淮安红色场馆档案资源,定制VR、AR技术产品,将思政课堂设在红色教育线上数字展厅、思政仿真馆等地方,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感受历史革命氛围,培养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深厚情感。

  拓宽思政实践渠道,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场馆、在档案馆从事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艰苦卓绝、敢于创新的红色历史,增强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一体化。

  1.将红色档案资源整理编辑为实践教材

  苏护院利用红色场馆资料编辑出版《追寻足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手册》。该书有以下特点:一是选择实践地点的适宜性,就近就便:二是具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书中提取实践基地核心思想理念,与思政课程价值导向相一致;三是理论实践具有统一性,围绕实践地点所涉学习内容,确定实践事项。如参观新安旅行团革命历史陈列馆后,制作缅怀“新旅”的有声明信片,以线上微信推文和线下活动赠送的方式分享给师生;录制宣讲“新旅”红色故事视频,并上传“学习通”平台。正是有这些红色档案资源做支撑,思政实践项目扩展到数十种,增强了实践吸引力,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实效性。

  2.让红色档案资源融入宣传教育实践项目

  苏电院师生通过到档案馆查阅红色档案、走访革命前辈,将红色档案编研成果转化为“淮安红色教育图谱”微信小程序,在小程序中针对不同用户,创设不同宣传教育内容与形式。对小学生,以红色说书、红色快板、红色漫画等形式,启蒙道德情感;对中学生,采用VR沉浸式体验红色实景课堂,提升政治素养;对于大学生,师生自发摄制22条红色微宣讲视频,增强使命担当。苏财院学生参与市档案部门、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建党百年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项目志愿讲解工作,总计服务群众达10万余人,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又培养了服务群众的品德和能力。

  3.让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支教项目

  淮安高校积极组建实践项目团队,将淮安红色档案资源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红色文化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淮工从2014年开始组织大学生支教团,暑假期间赴云南鹤庆县有关小学支教,已连续开展10季。在新登小学,第8季的支教队员通过手机云端视频连线的方式,让白族娃娃们线上参观周恩来故居、纪念馆、童年读书处,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段段深情的讲述,使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该项目入选国家大思政课优质资源。

  淮安红色档案资源融人高校思政育人活动,大有可为、大有潜力,未来要积极促进红色档案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