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十星”创建档案开发利用为例

发布时间:2024-07-18 19:54:44被阅览数:112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徐旭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是全国十星级文明创建发祥地,“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被中宣部誉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30多年来,竹山县坚持志不改、道不移,持续擦亮“十星”品牌,探索形成了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竹山模式”。为扩大“十星”创建影响,竹山县全面收集、整理、挖掘“十星”创建资料,建设“十星”创建特色档案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标准化呈现“十星”创建诞生和发展历程,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重要意义

  1.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见证者”

  1989年7月,《人民日报》刊发《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披露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物质富裕、精神颓废的现象,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此后,经过调研和试点,竹山县于1993年开始在罗家坡村探索创建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驱动引领“十星级文明农户”,并迅速拓展范围、延伸领域,形成了“十星”系列创建全域展开、全面覆盖的局面。如今,曾经的“精神乞丐村”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竹山县成功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十星”创建档案作为最权威、最直接的原始记录,真实见证了竹山县“十星”创建演进历程,建好“十星”档案库,有利于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让“十星”创建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

  2.“十星”文化的“传播者”

  30多年来,竹山县不断总结、完善,提升“十星”创建,先后17次调整评星标准,并由最初的农户创建延伸到全域创建,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并推广到全省及至全国,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持续的创建在竹山大地上厚植了“十善十美,十星光荣”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认同,形成了“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常创常新”的“十星”创建精神。“十星”创建档案作为再现“十星”文化、弘扬“十星”精神的重要载体,既承载历史、承接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指导现实。建好“十星”档案库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十星”文化,让“十星”成为巩固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成为凝聚、动员和激发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筑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

  3.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者”

  竹山县“十星”创建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典型,先后得到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10余次在全国性会议交流经验,入选“辉煌荆楚60名片”。“十星”创建档案在展示“十星”创建成果、弘扬“十星”创建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真正的密钥,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宝贵资源。建好用好“十星”创建档案库,有利于将丰富的档案资源转化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知识库、思想库。

  开发利用现状

  1.建设有基础但不够系统

  为推进“十星”创建档案库建设,竹山县建立了县委领导分管、档案局牵头抓总、档案馆业务指导、乡镇综合管理、村级具体落实的工作体系,逐级压实责任、明确任务、强化保障。通过开展培训会、现场会、观摩学习等形式,组织乡镇和村档案工作人员集中学习档案业务知识,为“十星”档案收集整理奠定扎实基础。截至目前,共收集整理1994一2022年“十星”创建文书档案387卷、件,分别存放在竹山县档案馆、麻家渡镇档案室和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档案室。总的来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保存分散、主体多元、内容单一等问题,目前,规范整理的“十星”创建档案以文书档案为主,还有些未规范整理的实物、照片等散存在部分农户家中。同时,各保管主体保存的“十星”创建档案缺少关联性和整体性,内容不完整,无法全面系统地展现“十星”创建的全过程,难以进行系统编研。

  2.开发有研究但不够全面

  竹山县档案馆先后投入234万元完成硬件配备、数据梳理、专线迁移等工作,创成湖北省示范数字档案馆,为“十星”创建档案开发提供了便利。同时,积极承(举)办湖北省“十星”创建工作现场会、全国“十星”文化与“中国梦”理论研讨会、全国“十星级”文明创建赋能乡村振兴研讨交流会等活动,出版《十星高照》《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一“十星”创建30年》等图书,邀请专家学者将“十星”文明创建同社会热点相结合,与地方特色相契合,推动“十星”文明持续迸发“星”生机。竹山“十星”创建经验被中央文明委、省文明委连续推介。但与此同时,“十星”创建档案开发的叙事主体过于关注某一档案实体,而忽视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总体性把握和阐释,使受众无法完整准确领会“十星”创建的核心要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助力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

  3.利用有成效但不够灵活

  目前,竹山县已建成秦巴文化艺术中心、麻家渡镇罗家坡村“十星”文明创建展览馆,专题固定展陈“十星”文化,年接待群众8000余人次。建成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44个实践站、250个文化广场、300个文化大院,培育乡村文艺社团20个,组建文艺队伍480支,常态化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1000余场次,培育了“十星歌广场舞大赛”“秦巴民歌赛”“乡村文化大集”等文化品牌。大力开展创“星”活动,涌现出了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焕云和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王义富等身边典型2000多人,实现了“十星”创建档案活化利用,“十星”品牌持续擦亮。但档案利用方式以线下图片、文字展览和文化展演为主,趣味性较弱,对公众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建设特色档案库的建议

  根据国家档案局“建设一批‘特色记忆库’”工作要求,基于“十星”创建档案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现状,现对建设地方特色档案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精准发力,织密特色档案收集网

  一要摸清底数,建好“一本账”。充分调动档案资料、党史史料、方志丛书等丰富资源,对全县档案、史志、年鉴等多种资料进行全面查阅,形成可供参考的基础台账。紧密联系职能部门,获取全县重要会议、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活动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全县统一的特色资源“底图”。二要深挖细掘,激活“一池水”。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背后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档案,通过丰富的实体档案展示竹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积极挖掘历史文化文献资料、实物,让档案“活”起来,发挥其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三要拓宽渠道,下好“一盘棋”。主动谋求外部合作,采取动员捐赠、征购寄存、走访收集等方式,广泛开展口述历史档案采集和馆际档案资源交换共享工作,面向社会征集记录竹山县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的档案资料和实物,以及反映竹山县重大事件、历史变迁、机构沿革、城乡变化等的档案资料,发动民间力量丰富充实竹山特色档案库,确保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的完整性。

  2.靠前服务,夯实特色档案微单元

  一要压实责任“不悬空”。坚持“资源为王”理念,把特色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全县档案工作“一号工程”,县委分管领导亲自挂帅,各级党委党组一把手亲自主抓,层层压实责任,目标量化到位。同时,加大县内特色资源的有效整合力度,实现对特色档案资源的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推广宣传。二要业务指导“不打折”。以档案局、档案馆为主体,通过“以会代训”方式,解决部分档案工作人员“不会做”“做不好”的问题,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档案分区分片指导机制,主动参与重要会议,提前介入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活动,积极跟进重大突发事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答疑解惑,提升档案规范化水平。三要督办考核“不走样”。深入实地调研特色档案库建设基础和进展,按照“一库一策”原则,落实落细建设要求,完善建设方案,严格审核把关,确保特色档案收集好、整理好、保管好、利用好,进一步提高特色档案资源质量和整理归档标准。加大工作检查力度,对工作不到位、进度滞后的,视情况由党委办公室采取通报、约谈、“回头看”等方式,扎实推动相关工作落实落地。

  3.守正创新,延长特色档案传播链

  一要以保护为前提补链。敬畏历史、尊重历史,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态度,把特色档案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统一起来,一般性保护和重点保护统一起来,分门别类进行保护。加强活化利用,赋予特色档案资源新活力、新生命,讲好中国故事、焕发当代价值。二要以研究为支撑强链。整合部门力量、借助专家学者能量,加强历史研究的系统性,对特色档案资源价值和历史地位进行准确把握和精准表述,形成特色档案资源科学精准、主题突出、协调一致的话语体系,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特色档案的价值,激发文化认同。三要以展示为重点固链。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优势,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主阵地,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以“小切口、大视角”的选题方式举办各类主题鲜明的专题展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增强档案展览对社会公众的影响。要用好线上平台,借助微信小程序、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引进AI、AR、VR等新兴科技,打造集学习培训、宣传展示、红色教育于一体的智慧档案矩阵式体验展厅,进一步延伸档案展览视角,扩大受众面,真正让档案“活”起来、“火”起来,持续提升档案工作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档案馆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