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推进浙江档案数字资源建设道路上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4-07-17 20:17:14被阅览数:83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浙江省档案馆馆长 余杰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作为新型的生产要素,不仅引发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更推动着档案与数据深度关联融合,档案数据化、数据档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作为数字时代的“新蓝海”,已成为新时代支撑助力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机遇挑战共存,加快推动档案数字资源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档案数字资源建设是一项应时代浪潮而生的创新性工作,数字资源的产生正不断冲击着传统档案工作模式,给档案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国家数字战略的推动。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进程加快,衍生了海量的原生数据,也急速扩大了档案数据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对档案数字资源进行规范收集、科学管理,确保档案数字资源的完整安全与共建共享,是意义重大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社会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当前层级式、分散式、串联式的档案资源分布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档案数据日趋精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利用“增值需求”,亟需档案工作转变档案资源管理、服务的理念和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三是档案资源规范发展的要求。虽然很多档案馆已经建立了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但这些数据依然是分散、独立、标准不一的,无法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也无法最大限度对其进行挖掘利用,不利于档案数据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探索先试先行,不断积攒档案数字化改革的实践经验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浙江省档案局(馆)并提出档案工作“三个走向”重要论述。20多年来,浙江省档案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对档案工作提出的“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不断加快档案工作现代化步伐,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归档在全国先行先试,成为省级综合档案馆中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取得了较好成效。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市、县三级档案馆档案开放和民生档案资源归集共享工作,为档案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浙江路径和浙江经验。

  一是顶层设计引领。建立健全规范标准,从省级层面研究制定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标准和利用范围图解表,构建档案资源汇聚共享方式,逐渐形成一体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全方位梳理业务体系,全方面重塑业务流程,以数字化变革推动核心业务工作提质增效。构筑安全保密防线,研究制定数据归集共享安全保密工作解决方案,确保归集共享数据过程、结果的绝对安全,有效解决了档案数据安全保密和开放共享的现实矛盾。

  二是资源归集先行。在浙江省基层数字档案馆建设快速发展及各级档案馆数字化率均达到90%以上的基础上,依托省档案数据共享中心开展资源归集,实现档案馆与档案馆,档案馆与部门之间的数据联通。一方面,通过“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方式,加大对各级档案馆民生档案、可开放文书档案等馆藏档案目录和全文数据的归集和共享利用,目前已归集档案数据资源6000余万条(件)。另一方面,协调贯通人社、民政等12个部门共28个涉及民生档案的数据接口,有效解决医学出生证明、职称考试资格证书等未进馆民生档案群众利用难问题,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档案查询服务。

  三是打造应用场景。围绕人民群众对档案工作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创新打造“浙里档案”应用场景,实现人生档案的“全网汇、全网查、全网看”,有效破解海量档案分散管理、群众查档利用困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性差等难题。应用自2022年10月正式上架以来,现已注册用户42万,调用信息2000余万次,受到社会和群众的广泛好评,并获评浙江省改革突破奖。

  抓住核心关键,全面推进新时代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创新发展

  档案数字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以基层基础档案治理为切入点,对档案各项核心业务进行的全面梳理、流程再造,强化基层档案从业人员能力提升,叠加人才支撑、科技创新,才能使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实现预期成效,真正意义上推动新时代档案数字资源建设的创新发展。当前,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仍存在堵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如传统档案工作理念制约、开放审核等核心档案业务困境难以突破、全方位一体化的协同治理方式还未完全形成、数据安全防范措施还不够完善等。

  为此,浙江省档案馆抓住馆室一体化建设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切口”,以馆室数字资源标准化、规范化推动全省档案业务核心流程重塑、业务水平全面提升,自上而下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再自下而上实践突破、逐步推进,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逐步建立推动全省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大场景”。目前,已开展全省馆室一体化提升工程,制定下发馆室一体化提升工作实施方案,选取7家市、县级档案馆作为馆室一体化提升试点。

  一是核心业务流程的重塑提升。在资源建设上,瞄准增量电子化,依托试点单位电子文件无纸化办公、单套制归档工作,推动电子公文、电子证照、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在线生成、在线归集、在线共享,并尝试开展部分电子文书档案提前移交进馆工作。在数据联通上,按轻重、分主次、有先后、有步骤地推进馆室一体化建设,对试点单位优先开展非涉密文书档案、照片及音像档案等目录线上汇集,推动各级档案馆、室互联互通。在开放审核上,强化档案形成单位主体责任,将开放审核前置于档案形成之初,在文件形成时就根据档案内容、类型、机密程度对档案开放等级进行预审,并探索将不同密级档案在室藏阶段就按不同方式面向其他机关乃至群众用户进行共享利用,推动数据归集责任前倾、流程前置、共享前移。在技术创新上,加快探索AI在档案开放审核、档案编研中的高效便捷运用,让AI模型训练更契合档案工作实际。在安全保障上,探索运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档案数字资源在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释放价值。

  二是加快打造数字化综合集成平台。持续迭代深化省档案数据共享中心建设,以建设集资源共享、业务指导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平台,以打造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的档案工作智治体系为目标,全面推进档案业务管理、基层业务指导的数字化转型,通过资源合理利用、数据有效联通、业务多跨协同,带动各参与主体有序运转,形成“飞轮效应”。同时,通过编研、宣传等手段,加快档案数字资源利用,让不同来源的优质档案数据在新的业务需求和场景中汇聚融合,为档案工作开展更多创新业务提供平台和数据支撑。

  三是加快促进社会服务增值化供给。一方面,以群众需求为牵引,加快拓展“浙里档案”应用场景的模块和功能,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运营体系,建立健全档案数据供需对接机制,推动数据精准高效共享,在档案利用、档案查询等方面为群众提供更全面、更深度、更便捷的一键式服务。另一方面,以放大社会影响力为导向,创新开展资政编研和宣传工作,为群众更加直观、深入了解全省各级档案馆特色,更加方便利用档案资源提供多样化信息渠道。比如,继续深化与“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合作力度,加快打造档案宣传矩阵,目前已合作推出“解密档案”专栏文章39篇,平均阅读量在10万次以上;深入开展全省档案馆品牌建设,目前已评定第一批“浙档精品”15个,与“潮新闻”合作开设专栏进行系列报道,全网传播量突破180万次。

  四是加快新时代档案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聚焦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高素养档案干部队伍,组织开展全省档案馆“业务提升年”活动,架构“1+3+8”任务体系,出台《关于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基层档案馆馆长、档案骨干队伍、青年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专业人才体系优化工程、重大任务专项历练等8项举措。深化全省档案人才“雁阵培育”行动,积极培育全省档案专家、档案工匠型人才和青年档案业务骨干“三支人才队伍”。加大与高校、企业等科研平台协作力度,共同培养适应新形势的新时代档案人才,提高档案馆干部职工运用信息分析、数据处理等新技术、新手段处理档案业务能力,吸引、塑造跨界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构建一支讲政治、懂业务、精技术的复合型干部队伍,为档案数字资源建设持续赋能。

  新时代档案工作承载着历史,更肩负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给予了浙江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的新定位,并赋予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新期望。下一步,浙江省档案馆将不忘初心、感恩奋进,把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档案文化使命结合起来,以数字资源建设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努力在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中勇当先行者,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贡献档案力量。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