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村级档案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进路

发布时间:2024-07-15 19:19:26被阅览数:113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加小双 王春蕾

  编者按

  “韧性”通常是指系统在经历冲击或扰动后恢复、回弹的能力,这一理念为不同领域的风险管理和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将之与档案结合,能够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本期“理论探究”的两篇文章分别从村级档案治理、韧性城市建设角度切入,给出回应。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档案治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尤其是村级档案治理,不仅是村级档案事业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档案治理机制创新和模式优化的实践场域。在此过程中,稳定、多元、共治、善治的档案治理理念在村级档案管理具体实践中展现出重要价值。

  同时,村级档案治理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众多挑战:环境日益复杂、要求不断更新、治理问题频发、风险逐步增加。这些挑战让实现持续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村级档案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并亟须新的理论支撑。鉴于此,本文采用“韧性”视角深入探讨村级档案治理的现代化逻辑路径,探索如何通过增强韧性应对治理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而推动村级档案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一、以韧性之理,明村级档案治理特征

  “韧性”一词,源于拉丁语中的“resillo”,与脆弱性一词相对,本意为事物在遭遇外界冲击和压力后能够迅速恢复原始状态。随着其在城市规划与灾害风险管理领域实践的深入应用,这一理念逐渐扩展到工程学、管理学、城市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适应性循环、约束规范、演进韧性等多种学术解释。总体上,其强调面对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事件时,社会系统应具备发展性、适应性、整体性、规范性和平衡性,以有效保持系统结构与体系的稳定性。将韧性治理引入村级档案治理领域,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村级档案治理的各个方面。

  一是治理目标的动态性与发展性。在韧性视角下,治理主体应具备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及转型等复合性能力。尤其在非常态治理环境下,要能够应对安全、伦理、信任等导致治理生态失衡的风险。因此,要求治理目标具备更强的动态性和持续性。对村级档案治理而言,其目标可结合村级档案管理实际,分为短期和长期两大类。前者强调动态创新性,后者着重持续发展力,两者均应围绕3个方向设定。首先,固有适应性,能在日常变化中维持基本功能和服务。其次,动态适应性,对新挑战的快速响应能力,在面对复杂和不断变化的问题时,能迅速调整和优化治理策略。最后,创新适应性,不仅能应对当前挑战,也为未来可能的变化做好准备。

  二是治理结构的协同性与整合性。在韧性视角下,治理结构的协同性与整合性成为提高村级档案治理效率和适应性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治理模式的快速变革,治理结构面临由突发事件带来的关联性、耦合性和叠加性等的挑战。这些挑战使传统的静态化、简单化治理结构受到冲击。因此,需突破传统的村庄内部一元化和封闭式治理模式,向开放、多元和动态互动的治理结构转变。具体来说,应在乡村自组织、乡镇基层政权与上级政府间多维互动的基础上,明晰多元主体职能配置与角色定位,形成具备协同性的承载规则和资源的组织结构、蕴含整合性的撬动规则和资源流动的运作方式、体现流动性的多元治理主体间关系形态。

  三是治理过程的衔接性与贯通性。在韧性视角下,组织尤其需要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组织运作中,保持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这种适应性不仅涉及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还包括行为模式的长期交互和新旧治理理念的灵活融合。这意味着村级档案治理应保持治理过程的“无缝隙”,即在村级档案治理和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治理主体与客体形成“结构—功能网络”,通过结构性互联实现功能互构。同时,应保证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协作与共治,在处理复杂的治理问题时,注重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整体性的治理合力,共同实现韧性与善治的目标。

  四是治理原则的规范性与约束性。在韧性视角下,组织内部应该建立具有约束力、规范性、程序化、标准化的组织机制和规范机制,以此形成较为稳定的正式规则。这些规则的根本立足点在于规范性,依托于严密且科学的制度化运行体系及行动者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的约束性框架,旨在降低治理过程中集体非理性行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具有韧性的村级档案治理通过瞄准发展中的关键痛点,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形成一套保障村级档案治理有效运转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确保所有活动都在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同时,应依托法律权威,调整和明确多元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和利益边界,使其能够在有序、公正和透明的法治环境中有效地实施,从而增强整个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五是治理资源的平衡性与稳定性。在韧性视角下,治理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应达到近乎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系统在不改变基本状态的前提下,能够适应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实现“全局平衡性”与“多重稳定性”。对于村级档案治理来说,资源的平衡性与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治理场域内资源流动的最优化,即尽量减少资源流入与流出之间的差距。具体来说,就资源流入而言,村级档案治理需要主动链接并吸收外部资源。这包括利用国家资源下沉的机遇,形成稳定的资源嵌入接口。因此,应与上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其他潜在资源提供者建立合作关系,确保持续获得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就资源内生而言,需要积极采取激励性措施,通过有效整合和连接内部治理资源,促进资源的再生和增值。如,通过培训提升村级档案工作者能力、优化档案管理流程或采用新技术提高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效率等。

  二、以韧性之思,辨村级档案治理问题

  一是目标韧性层面,短期目标下学习型思维匮乏和目标管理意识不强,长期目标下治理模式创新不足和治理行动持续性差。就短期目标而言,学习型思维匮乏表现在村级档案治理主体对档案从传统模拟态向数字态和数据态的转变不够重视。在现状偏好的驱使下,他们更愿意墨守成规,将档案“放到柜子里”,而非用到实践中。目标管理意识不强体现为村级组织往往以完成任务为导向,倾向于仅仅通过报表和数据展现工作成果,并未制定具体的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就长期目标来说,治理模式创新不足体现为县、乡、村三级管理模式和“一套办法、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无法下沉落实到所有行政村档案治理实践中,亟须因地制宜,以长效思维创新村级档案治理模式。治理行动持续性差体现为村级档案治理的持续性受到财政资金支持、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上级部门支持等因素的限制。当前局面下,村级档案治理难以形成持久有效的治理行动,阻碍了治理效果的持续提升。

  二是结构韧性层面,治理主体职能发挥不到位,主体间关系联通受阻。在横向结构上,多元主体如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等,未能形成连贯的村级档案治理链条。乡镇党委作为治理的领导方,在顶层设计中未能将村级档案治理列为重点工作,对其关注不足,影响了整体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执行层面存在断裂,即村级档案治理执行缺位,责任和资源未能有效下达至实际执行层。在纵向结构上,国家权力的下沉未能有效触及基层,村级档案治理主体关系处于“悬浮化”和“梗阻化”状态。在此状态下,权力的释放和收缩不均衡,使得村级档案治理难以有效实施,影响了治理质量和档案的实用价值。

  三是过程韧性层面,村级档案治理和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体系未能形成全流程治理链条。村级档案治理主要回答“谁治理、治理什么、治理朝着什么方向”等问题。村级档案治理和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体系之间应是彼此关联、有序贯通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由此方能实现治理过程中各要素主体联动作业,释放整体效能。但在村级档案工作实践中,以事务为中心、以部门为主体、以单一职能活动为主线的发展模式导致各体系建设分散化、部门化、碎片化等,未能建立起立体的、网状的、多样化的整体治理格局,不利于档案资源整合集成、利用渠道多元和安全共管共治。

  四是制度韧性层面,村级档案治理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尚未形成平衡关系。首先,制度内容不完整。现有的部分制度在内容上不够完整全面,对村级档案治理的操作性规定较为模糊,直接影响到村级档案的功能定位与运行模式。其次,制度类型缺乏多样性。目前,相关制度主要分为规章条例和工作指南两种类型,未能覆盖更广泛的管理需要。最后,制度变迁步伐缓慢。作为村级档案工作的产物,村级档案治理制度应随社会实践和工作环境的变化而适时更新,但目前变化速度较慢,缺乏进行有效且及时的“阶梯式”渐进制度变迁的动力。

  五是资源韧性层面,村级档案治理面临外部资源吸收能力不足和内部资源自生能力弱的双重挑战。村级档案治理韧性的实现,关键在于技术、资金和人才三大资源要素的有效支持。韧性治理强调形成稳定的“资源流”,即外部资源供给与内部资源生成实现均衡衔接。然而,目前村级档案治理在这两个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不足,直接限制了村级档案治理的效率和效能。资源供给层面,村级档案工作对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作用疲软,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连接程度和融合程度不够密切,导致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资源难以应用到村级档案治理中。此外,由于县级和乡镇政府财政预算有限,行政事务繁杂,一般将财政资金划拨到基础性和兜底性工作中,对村级档案治理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资源内生层面,就人才资源而言,村级档案培训与村级档案治理需求之间形成时间偏差和内容缺口,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内生动力不足。

  三、以韧性之术,解村级档案治理困境

  一是树立目标韧性,固化村级档案治理持续性。村级档案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村级档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对现代中国村级档案治理特色模式发展的持续探索,包括治理主体、体制、方式、能力等的现代化。因此,在短期与长期治理目标驱动下,需以学习型思维和目标管理意识,敏锐感知档案数字化转型趋势,广范围、宽口径铺开村级档案数字化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村级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设备,力争把数字档案室建在群众“家门口”。要以模式创新和持续行动不断完善村级档案治理体系,做好“前端控制”,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布局伊始就考虑到文件材料归档、档案整理和利用等问题,确保村级档案治理的持续性。

  二是夯实结构韧性,强化村级档案治理协同性。村级档案治理的重点是构建多元主体间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建设协同、共治、善治的村级档案治理生态系统,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村级自治组织主导、村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协作的有机互联的档案治理共同体。其中,乡镇党委政府应确保村级档案工作与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同步、与农村增产创收同频,将村级档案工作纳入村“两委”班子重点考核、党建考核等工作中,不断加大指导力度。村级组织作为基层治理中的“自组织”,具备有别于自上而下、来自外部权力关系的层级治理的优势,应在情感基础、认同关系、共同志业取向的基础上发挥好村级档案治理效能。普通村民应积极参与村级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以撰写回忆录、展示老照片等多种方式将行政村的历史变迁、重要事件、人物事迹等珍贵资料整理成档案,并积极利用村级档案资源维权、创收、增收。

  三是稳固过程韧性,优化村级档案治理整体性。村级档案治理要求村级档案事业各体系协同发展,形成纵横有效、协力互促的循环机制。一方面,推进资源体系均衡布局、利用体系多元发展、安全体系稳定有序,从而推动治理体系规范化。另一方面,在资源、利用、安全体系建设中,不断利用韧性治理理论和实践修补完善现实工作中的问题、障碍、矛盾,发现和完善法规制度空白点,疏通治理行为痛点、难点、堵点,使治理重心不断下移,增强档案治理过程中的适应性和抗逆力。

  四是筑牢制度韧性,提升村级档案治理规范性。首先,完善村级档案治理制度,明确目标定位和具体操作流程,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和合理的责任追究措施,确保档案工作有序开展和高效运行。其次,随着档案治理不断发展变化,制度形式应随之调整和创新,需探索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形式,如档案治理工作手册、档案工作案例汇编等。举例来说,四川省内江市档案馆紧扣档案收集征集这个关键点,制定村级档案移交处置规范性文件,编制“分年整理清资料,区分类别很重要;时间为序排列好,分卷分件编页号……”等6则通俗易懂、易于操作的村级档案管理“顺口溜”,提供村级档案管理有力工具。最后,要因地制宜持续性更新和完善档案治理制度体系,补充和丰富乡村治理制度框架,助力打造规范有序的乡村善治格局。

  五是提升资源韧性,深化村级档案治理稳定性。村级档案治理不只是资源分配的过程,更是分配规则建立的过程,以及权力和资源互动的过程。要不断利用村级档案打开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的输送入口,并确保输入的资源得到稳定应用。如,湖北省大冶市积极探索“档案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模式,在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时,利用村级档案解决水域归属问题,村集体年收入达30万元。同时,注重提升村级档案治理资源的内生水平,提出绝不能因经费不足就不配备档案柜、面积不够就不建设档案室、资源匮乏就不收集档案。

  综上所述,融入韧性理念的档案治理不仅有助于清晰定义村级档案治理的特征和目标,还有助于解决实际治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效果的优化,推动村级档案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为2023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村级档案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创新路径研究”〔2023-R-009〕的成果之一。作者加小双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春蕾系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7月15日 总第4162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