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误会“档案学”——高校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系列观察之一

发布时间:2024-07-01 19:22:28被阅览数:226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艳方

  近段时间,志愿填报、专业选择是高考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话题。被认为“小众”“冷门”的档案学专业遭遇了哪些误读?其真实面貌如何?专业价值和独特魅力何在?来看观察——

  打破刻板印象:冷专业,有着热就业

  好不好就业,在一定意义上,直接表现为专业吸引力的强弱。从就业看,档案学无疑具有超高“性价比”——

  “档案学专业就业之好,在整个学院很有口碑,甚至出现提前‘预订’的情况。”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玉珏说。

  就业好,不是“985”高校的特例。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赵彦昌介绍,该院档案学专业本科生高质就业率在全校排前三。

  湖南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发布的数据同样有所印证:档案学专业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十,且是其中唯一偏文科的专业。

  ……

  “冷专业、热就业”折射的,是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一方面,院校数量少,招生规模小,专业人才稀缺。《2021年中国档案高等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37所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共招收学生1586人,其中本科生1079人、硕士生457人、博士生50人。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广阔。仅从档案部门对专业人才需求来说,据《2022年度全国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统计,全国共有各级档案主管部门3239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154个。按每家招收1名档案学专业学生测算,需要4.66年才能满足。此外,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亦是招聘主力军。

  虽然就业形势总体而言非常之好,但不甚均衡的问题不容回避。学校层次、学历水平是强有力的加分项,“985”高校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位于就业金字塔顶层,最受青睐。区域内竞争激烈程度也带来直接影响。以江苏为例,该省5所高校开设档案学本科专业,其中既有“985”“211”高校,亦有“双非”一本,还有二本院校,虽然定位与特色各不相同,但同专业竞争难以避免。

  相较于志愿填报时的懵懂,学生在专业分流时的选择更能说明专业的竞争力。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每年招生约220人,下设6个专业,因师资力量有限,档案学专业每年招收40人左右。从2024级开始,该校将实行“院内专业自由转”。王玉珏和同事戏称:“专业分流时得跟学生讲,其他系挺好,不一定要报档案学。”把学生往外推,正说明学生抢着报。档案学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可能满足不了的第一志愿。

  虽然因为“好就业”而选择某个专业似乎有种功利主义的意味,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当有就业“托底”时,学生往往能更加专注于本专业的学习。

  好就业、好保研、没那么“卷”,可能是选择档案学专业的世俗理由,但绝非其专业价值所在。“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人类脆弱记忆的悲悯之情,树立起留存中国精神与记忆的责任担当,从而自觉融入社会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广阔图景。”在王玉珏看来,这才是档案学最为重要的价值和魅力。

  走出专业误读:是生动的、实践的

  “记忆的无序堆叠难以触动个体、民族和社会。因此,对其进行整理、组织是记忆建构者难以回避的责任。”

  “个体记忆如水滴,集体记忆如云团,整个记忆则为雨。雨飘然落下,要不要撑伞代表的是选择,象征着记忆还是遗忘。”

  ……

  如此美妙、富有想象力和洞察力的话语,出自四川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生之口。2021年5月,该校学术科技类社团“未来档案实验室”开展了一场名为“万物皆可档案”的学术沙龙。

  他们从档案学视角出发,将目光投注于日常生活、社会百态、世间万物:有人追问“弹幕”归往何处,能否脱离于时间轴独立存在;有人关注性别演化为数据符号后,信息服务如何摒弃性别偏见;有人将目光投向“少数群体”,思考他们或主动或被动的存档行为……在思考学科与世界的关联中,档案学的独特魅力尽显。

  显然,那些发现专业魅力、并为之持续努力的学生即使一开始成绩并不拔尖,但发展后劲却很足。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22级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文利君便是如此。她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大一时,在年级排30多名。申请加入“未来档案实验室”时,老师一度担心她听不懂,但她对待专业的真诚感染了老师。她说:“档案学是什么?我所知的都是别人列举的。只有独立探索出答案,才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周文泓当时在川大任教,并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他回忆,待大三时,每次专业课布置小组作业,大家都争相与文利君组队。因为跟她同组,往往意味着能拿到第一。去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答辩,她也得到全院最高分。与她同台答辩的,便有本科班的第一名。

  从30名到第一名的成绩回馈不过是她探索档案学魅力、体会专业乐趣的副产品。考研复习时,她重读《档案学概论》,在学科脉络中咂摸课本中每句话的滋味,真正弄懂了学科的脉络,以及其中更为关键、更值得关注的议题,以及作为社会记忆守护者的责任。

  档案学的生动不仅是理论知识层面,还鲜明体现在实践中。山东大学2020级本科生赵婧羽在专业分流时选择了档案学,便是因为其具有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脚踏实地的特点。在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时,接触到资料打印、整理、标号、装盒等操作,这些知识在课本中不过区区几行字,但实际操作所需的严谨认真刷新了她的认知。同时,也让她对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档案工作现代化转型等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目前,全国38所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都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平台,带领学生走进档案馆和业务部门,了解行业的新需求、新特点。有的还提供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档案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海外实习机会,并鼓励学生从档案视角出发寻找研究问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及各类学术比赛中经受锻炼。立足实践,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在其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如,在去年召开的国际档案大会上,约20名中国档案学学子在主办方的资助下来到阿联酋阿布扎比,在会场宣读论文报告,进行快闪演讲和海报展示。据介绍,主办方为其支付的机票、住宿等费用折合人民币不少于1.5万元。

  “来源于实际工作,反哺于实际工作,是档案学独特的学科范式。”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系副教授祁天娇本硕博均就读于档案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无论是读书还是教学,她都对实践以及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案例给予高度重视。她介绍说,学科发展之初,便是从研究并总结苏联档案工作案例开始的。案例告诉我们档案领域在做什么、可做什么、哪些与课堂知识点相符、哪些理论需要改造调试,进而实现实践到理论的抽象升华,再在两者互动间推动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不断向前。

  超越固有认知:方法先于目标

  下列两个选项,选择哪一个更好?A.方法—目标—过程—结果;B.目标—方法—过程—结果。依照直觉,很可能选择B,制定目标再执行,近乎成为每个人的自觉。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王英玮推荐的,是A。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身处数智时代,信息的基础底座作用越来越凸显,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度不断增强,对于信息保存能力、获取速度和质量要求愈发提升。档案学作为信息之学、管理之学,积极回应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推动数字文化建设,落实“数据二十条”要求,体现了专业的内在风格与气派,所培养的数据思维和治理思维更是时代的制胜之道。

  文利君硕士毕业论文《数据要素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探讨的,是国有企业档案资源作为企业的数据资产,也是一种经济要素,如何开发利用,进而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问题,便是运用数据思维的生动注脚。

  然而,在今年6月未来档案学青年学者沙龙上,她选择报告的,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尚未成熟的研究,而非自己的硕士论文。这让导师吃了一惊。毕竟,学者的成长之路是获得学术共同体认同的过程,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向学界介绍自己正在做什么、有什么发现,才能建立起学术影响力。但她认为:“既然为交流而来,更应该把最新的想法分享出去,期待激起深入讨论。”不奔着特定目标而去,专注于事情本身,是她一贯的风格和坚持。且从结果看,心无旁骛、纯粹且持久的投入带来的回馈超乎想象。

  让我们回到先方法还是先目标的选择题上:奔着某一具体目标去,究竟是抄了捷径,还是走了弯路?

  有一点可以确定,时间不会辜负的,是充满热爱、勇于探索、追求精进的心。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7月1日 总第4156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