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自主技术创新 加速推进档案信息化提档升级

发布时间:2024-01-12 09:53:27被阅览数:37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张照余  余亚荣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鲜明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档案部门应紧密围绕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的档案工作,抓住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发展机遇,在电子档案管理、数字记忆空间构建等领域强化自主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档案工作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档案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必须把握住创新和人才两大抓手,通过构建新型创新体制、实施有组织科研活动、发挥档案科技人才作用等措施,进一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档案工作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抢占国家档案信息化发展高地,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自上而下,构建新型档案工作创新体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在2023年1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卡脖子”问题。从档案事业发展需要层面而言,构建自上而下的新型档案工作创新体制尤为必要,围绕档案工作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通过设立科研协同平台、推出激励创新政策、开展创新成果转化、优化工作绩效评价等措施,能够极大地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形成良好的档案工作创新环境。现阶段,各地档案部门和研究机构对诸如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档案数据化智能化应用、电子档案安全管护和效力维护等关键技术问题均有创新举措,比如苏州大学开展的电子档案数据保全与电子档案证据效力维护研究和应用等,但是如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档案工作效能提升的重要法宝,需要从顶层层面加深思考,确立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创新要素在档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核心价值。

  2.统一组织,提升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效能

  自主科技创新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改变档案研究与档案业务脱节的状况。由相关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在关键领域、档案工作迫切需要的地方下功夫,集合精锐力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创新活动,解决阻碍档案工作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具体实现层面,要充分发挥国家档案局、省市档案部门设立的科技项目或其他科技专项的引领作用,在项目选题征询、立项审批、过程管理、结项评审和评奖评优等项目管理全周期中将科技成果的创新程度纳入重要考核指标,同时突出科技项目创新成果对实际档案工作的推动作用。此外,各级档案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做好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的遴选和过程管理,布局一批科技力量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实验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为我国档案信息化转型战略贡献更多创新成果。

  3.激发活力,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培育和作用发挥

  人才队伍建设是档案信息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为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要充分运用好国家档案局“三支人才队伍”力量,强化人才考核管理,发挥好国家级档案专家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作用,由国家级档案专家领衔、全国青年档案业务骨干等参与,按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每年根据国家档案工作发展需要,确定选题,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二是在科技前沿、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领域设立“揭榜挂帅”专项,用市场竞争激发创新活力,使得优秀科研人才和研究团队脱颖而出,更好地服务档案部门需要。三是在档案专业人员申报高一级职称时,在任职条件上增加工作创新、科研创新和成果应用方面的要求,突出创新要素在科技人才队伍评价和考核中的地位。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引领档案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档案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和提档升级,离不开自主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档案部门需要以更大魄力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充分掌握各类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特性,通过技术创新或适应性改造,更好地发挥新技术对档案工作的推动作用。当前,在国家数字中国发展战略和《“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档案部门应抓住数字化转型趋势,迅速行动,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元宇宙等在内的新技术、新工具、新理念开展广泛研究,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加快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系统推进档案信息化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档案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1.系统推进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社会,万物皆数据,档案数据安全存储与长期管护离不开档案信息化关键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的落地,也需要从国家层面开展顶层设计,对档案部门关心和亟待解决的安全备份、档案可信存储和凭证效力维护等技术保障条件进行创新性设计和应用推广。一是应积极推进国家级电子档案数据备份中心建设工程,依托省级档案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参与数据存证保全服务的各类社会力量及其资源平台实施档案数据安全备份工作,为“十四五”期间档案部门开展电子档案数据应收尽收提供平台支撑。二是应稳步推进档案数据可信存储系统建设,通过在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综合运用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档案收集、固定和防篡改技术,实现对馆藏电子档案数据的可信存储和“四性”维护,并配备电子档案可信存储系统或硬件设备,对档案数据开展实时化监测、预警和保全修复,确保电子档案原始性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应重视电子档案凭证效力维护,特别是作为法律证据使用时的证明力保障,以即将发布的《电子档案证据效力维护规范》为基础,在国家层面或省级层面建设统一的档案数据存证平台或区块链联盟,实现馆藏档案数据的存证和认证,有效保障电子档案的效力和价值。

  2.加快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

  从国家战略层面而言,“数据”作为一类生产要素,其重要作用和资源价值日益凸显,档案部门保存着国家数据资源中价值最为富集的部分,理应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由档案实体管理模式向数据管控模式转变,实现对档案数据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多场景应用。一是加强新技术在档案标准作业流程中的嵌入式应用,在档案法规标准等的指引下,借助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编制基于业务规则的档案自动化处理模型,实现档案数据的自主捕获、分类组织和智能辅助鉴定。二是充分发挥数据态下档案数据资源的应用价值,通过大数据技术、关联数据管理和数据库技术等对档案数据进行多维度描述、定义和关联,不断增强档案数据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三是不断推动数字档案馆向智慧档案馆迈进,以数据态档案信息资源为底座,通过元宇宙、VR/AR技术、三维视景、数字孪生等数据仿真技术,强化馆藏档案数据的视觉表达,提升数字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增强档案部门服务社会利用需求的能力。

  3.深度融入国家数字发展战略

  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家在数字中国、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等方面陆续发力,强调以数字发展战略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几年,中央先后就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开展专题学习并提出相应发展战略,这些举措更是直指数字发展战略的关键核心。数字社会视域下的档案部门应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和服务好国家数字发展战略需要,增强档案工作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撑作用。一是主动参与数字政府建设。数字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政府效率,改进内部流程,扩大公众参与和创新公共价值。档案机构是数字政府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数字政府在运行过程中累积的各类数字资源的筛选、组织、留存和应用职责。面对海量数据,档案部门应以数字化思维、数字化理念、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规则有效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在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对接数字政府一体化平台,在数据标准制定、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运维管理等过程中主动参与,对涉及电子档案管理和应用的因素提出档案部门的解决方案,同时应充分重视数据格式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对档案数据内容造成的可用性风险,积极研发文件格式管控平台,开展文件格式生命周期管控和格式转换研究及试验验证。二是积极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数据作为一类生产要素首次得到明确,档案部门管理着海量价值富集程度高、状态维护情况好的档案数据,这些数据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场景化应用能够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如《电子会计档案管理规范》(DA/T94—2022)的颁布实施,为电子发票、电子会计资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活动提出标准指引,直接提升了数字经济的运转效率。在此基础上,档案部门还应积极响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主动对接新的数字场景需求,提供高质量档案数据服务,为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档案力量。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州城市学院

  责任编辑: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