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的“苏州模式”

发布时间:2024-06-27 08:47:28被阅览数:18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卜鉴民

  今年年初,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传来佳讯: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喜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这是对中心20年来建设与发展的最好鼓励、最高嘉奖和最有力肯定。

  世纪之交,苏州同全国一样,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改制企事业单位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类档案何去何从,成为摆在地方政府和档案主管部门面前的棘手之事。苏州创新性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建立了当时唯一一个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打造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苏州模式”,成为中国企业档案管理史上的一个创举。

  从建立全国首家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到建成全国地级市唯一一家“中字头”档案馆——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推动“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作为这些工作的亲历者、推动者和建设者,不禁感慨万千,心潮澎湃。今年,恰逢中心成立20年,回望其走过的峥嵘岁月,更感到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的“苏州模式”蕴含的勃勃生机。

  产生背景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按照国家决策部署,苏州积极开展市属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2002年9月,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改革的总体原则和思路,明确了企业改制的范围、目标、实施步骤及改制完成标准,提出了改制方式和企业资产转让收入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并就顺利有效推进提出了相关要求。应该说,此次改革给全市经济社会生活各层面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变化,改制后的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大幅提高。但也要看到,在改革过程中,原有的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有企业档案资源的完整与安全面临空前危机。

  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近现代工业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是研究探寻地方民族工业企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素材,是企业的文化积淀,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珍贵财富。据苏州市档案主管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市涉改单位的各类档案共计250余万卷(册)。这些档案资源一旦缺失,将给地区经济、社会稳定、企业发展、群众利益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为此,市档案主管部门依据档案法律法规,及时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中档案处置工作的意见》,并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下发,明确了相关部门单位档案处置工作职责。

  创建过程

  2004年2月,苏州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投公司”)成立工投档案管理中心,在原锦绣丝织厂挂牌,对所属纺织、丝绸、医药、化工等6个行业系统及4大企业集团124万卷库藏档案进行全面集中整合。

  工投公司及时注入巨额资金,根据档案馆建筑要求分3期进行库房改造,安装了密集架、防火报警设备等,硬件设施基本到位。同时,及时配备中心领导班子以及人、财、物等各项基本条件,选派10多名在各企业中担任厂级领导的同志充实到中心,聘用20多名原各企业的档案工作人员对企业档案进行整理,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这种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为了管理好改制后的企业档案,由地方政府授权专门经营管理国有(集体)资产的公司,专门成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的模式,被称为“工投模式”。经过4年多的运作,该模式逐渐发展成熟,获得了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其建立和运作是成功的。

  但是,此模式局限于工投公司所属行业系统及企业集团内部,外部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处置、相关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建设等尚待完善。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模式普及的局限性。从全市整体情况看,档案资源处置工作发展不平衡。虽然工投公司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把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处置工作同本系统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放在同等位置来抓,但其他系统并非如此,处置工作相对来说显得弱势与落后,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是说,这一模式的普及性与推广性不够高。

  管理范围的局限性。从行政管理范围上讲,只局限于工投公司所属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结构相对单一。从管理权限上讲,管理范围限于工投公司内部,其它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未得到妥善安排。

  发展空间的局限性。管理体制不明确,缺乏档案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后续档案资源研究、开发、利用等推进乏力。

  管理能力的局限性。工投档案管理中心由工投公司设置,缺乏管理全市庞大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相应的职能和能力。

  管理规制的局限性。从档案资源建设角度看,全市各行业各系统都建立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并不利于资源完整与安全、整合与共享、利用与开发、政府信息公开等。

  基于以上原因,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7月10日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全市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的下一步发展规划。根据会议精神,市编办发文,在苏州市工投档案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成立“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统一管理苏州改制工商企业档案和应由其集中统一管理的其他档案,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的“苏州模式”正式形成。

  可见,这一模式的出现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产物,是我国档案事业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为我国档案学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参考,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同行的肯定。2007年6月,国家档案局在广州召开全国国有企业改制档案处置工作研讨会,对苏州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种创新国有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新模式,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参考借鉴。

1.JPG2008年,苏州档案部门开展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抢救工作

  内涵解析

  核心是发展。首先,该模式提高了档案主管部门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扩大了档案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管理范围,拓展了档案工作的生存空间。其次,极有预见性地把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提升到国家信息资源战略建设高度,在加强地方改制企业档案信息资源集中统一处置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发展思路。再次,发展和丰富了我国档案学理论,特别是企业档案管理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体系和实践土壤。

  精髓是创新。在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进一步探索全市乃至全国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途径,搭建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机制和新平台。

  手段是建立共享空间。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原有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在改革之前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档案进行整合,并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

  导向是集约化管理。借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管理,借助政府档案主管部门、改制企业主管部门和改制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管理手段等多种要素,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进行集中统一处置,以安全、完整、共享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集中统一、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理念是可持续运作。在完成全部改制企事业单位档案资源接收工作后,将重点放在档案开发利用上。创造性开展苏州丝绸档案的挖掘工作,让苏州丝绸档案走向世界,并成功争取到“中国丝绸档案馆”牌子,建成丝绸档案馆实体,擦亮苏州丝绸这张金名片。同时,全面接收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进一步扩大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工作职能。此外,加挂市级机关文档管理中心牌子,拓展工作范围和服务对象,为可持续运作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效益

  自2004年2月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前身——苏州工投档案管理中心建立至今,苏州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苏州模式”已走过20年奋斗之路。其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创新效应引领档案业界和学界。该模式成为改制企业档案资源集中管理的样板,在全国推广,影响力深远。同时,成为各大高校档案专业教学首选案例,多次获评国家档案局和各大高校档案工作创新案例,列入档案工作创新案例库,编入档案学相关教材。

  可持续效应催生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横空出世。实现苏州改制企业档案资源集聚,保存了苏州100多年来民族工商业发展历史和记忆,特别是丝绸产业发展的历史和记忆,让近现代苏州丝绸档案文献遗产得以留存和传世,从而让苏州档案人完成了一项壮举,建成了世界唯一、中国独有的丝绸档案馆。

  资源效应为苏州建设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留下了记忆遗产。正是通过将苏州丝绸档案完整齐全保留下来,才有了丝绸纹样的开发利用,从而率先开展档企合作和跨界合作,为丝绸产业转型升级、产品开发、技艺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服务。同时,苏州丝绸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为苏州建设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作出贡献。

2.jpg

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馆藏档案珍品展

  经验启示

  坚持创新之路。档案管理必须坚持党管档案工作的原则,以抢抓机遇、善抓机遇的敏锐,及时汲取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档案学界业界等的典型经验,面向未来、面向数字化、面向现代化、面向智能化、面向全球化,不断开拓创新,实现与时俱进。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找准自身前进和发展方向。及时把握国家最新的文化与服务动态、热点、趋势,乘势而上、合力取胜。

  培育团队精神。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档案业务精、协调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直以来,市档案部门将相关环节、业务等纳入奖励激励体系,激发档案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丰富完善档案工作人员能力培育体系,鼓励他们创造性开展工作。

  坚持服务第一。档案事业是服务性事业,坚持服务第一是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是档案馆生存之基。亲近民众,服务民众,是其力量之源。要始终以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经济、服务发展,服务百姓、服务社会为导向,整合多方需求,实现多维效益。

  包容失败,允许反复。事物发展多是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成功的,档案工作也不例外。要不怕失败,在试错中发展,在前进中升华,不断推动“苏州模式”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作者系苏州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馆员,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原主任)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6月27日 总第4154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