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资源融合开发实践探索——以“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为例

发布时间:2024-01-11 15:48:14被阅览数:341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陈永斌 肖珊

  档案资源开发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展览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各级档案馆广泛采用,特别是历史主题展览,能以更直观的视觉方式面向社会公众,体现档案的价值。目前,档案资源开发受限因素较多,包括资金缺乏、专业人才不足、技术落后等,影响着开发的深度与成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以下简称“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为案例进行分析,试图探索一种档案资源开发的新思路,即档案资源与艺术品融合开发的创新模式,通过档案资源开发主体协作及客体融合,提升档案资源开发的质量与层次,推动档案馆公共服务效能的提高。

  档案资源与艺术资源融合开发案例分析

  2021年9月,广州美术学院举办了“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从多元视角对胡一川的人生经历进行视觉呈现。展览目的是希望以胡一川“教育者”的身份为依托,丰富其艺术家、美术运动者、学校建设者等多重身份,将其重要的人生阶段以塑造现场的形式展现给公众,带给观者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此次展览是个人纪念巡回展及档案文献与艺术作品的合展,档案资源在个体微观叙事过程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以档案资源为主体的立体展示

  “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通过对艺术家生平微观叙事的手法,透视多重场景,结合空间设计上的巧妙布局,以立体形式展现个体记忆,大大加深了观众的历史叙事体验。以展览第一章“到大时代中去”为例,通过展出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和照片、实物等历史档案,立体展现胡一川的艺术创作与他作为美术教育者、开拓者在六所院校的任教经历。“大时代”的主题意味契合了观众对当下时代精神的思考,特别是将胡一川的书信、讲话稿、日记作为重要档案进行展示,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胡一川面对逆境之时,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以及对革命信仰的执着追求,进而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与精神认同。

  2.构建档案与艺术作品的关联

  展览一个重要章节是“到前线去”,以胡一川赴延安投身革命时期的红色文本、实物及生活情感的图像共同塑造历史现场。展品包括抗战时期的手稿、速写和照片等160多件档案。这一章节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图文互证的方式对展品进行交叠组合与递进陈列,使档案与艺术作品建立起紧密的关联,档案为艺术创作源流提供事实佐证,丰富了叙述的故事性与真实性,增加展览的厚度和深度。木刻版画《饥民》《攻城》《到前线去》的创作经历与胡一川的人生轨迹不断交融,档案作为艺术创作的文字注解,反映了社会时局的深刻变迁。

  3.引导公众进入历史现场

  展览期间,多媒体戏剧《自有一山川》在展馆现场上演,该戏剧是由广州美术学院师生根据胡一川艺术人生与革命经历创作的,静态的历史文本与动态的戏剧表演相互衬托,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视觉享受,也为年轻表演者与“革命美术先驱”建立起跨越时空的对话通道,在档案记忆社会化过程中,动静交替是表现历史真实面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展厅的最后部分,现场设置了版画翻印体验区域,通过增加互动环节,激发观众参与热情,使观众轻松愉悦地介入展示活动。

  档案资源融合开发逻辑

  “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从展览筹备、档案与文献收集筛选到展览布置的实施过程,与国内各级档案馆策划的历史主题展具有很多的共通点,但又是有别于传统档案展览的全新呈现,“档案馆+美术馆”的实践为档案部门融合开发档案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1.目标:确立开发主题,融合各类资源

  “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作为一个纪念回顾巡展,自2020年11月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到2021年9月巡回广州美术学院展出,主题从最初的“站在人生的前线”更新为“时代先锋的现场”,在展品、空间设计及展览策划等方面均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以契合主题的变化需要,而不仅是场地的简单变动。在布展方面,如果仅以胡一川艺术创作的木刻与油画作品来展现其革命意志与精神,是不完整且不够丰满的。由于胡一川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同时担任高校行政领导职务,使其在工作生活中留存了大量工作报告、讲话稿等历史档案,通过调取、筛选、整合这批档案文献来服务展览主题,可以使故事讲述更为细腻,逻辑更为严密。

  档案馆在制定档案资源开发主题之前,首先,要掌握馆藏资源结构及档案的完整情况,既立足自身馆藏,也融合地方特色,对故事的建构要具备整体性视野,要围绕核心价值确立主题并思考开发主题对公众的意义,以“档案馆+”为叙事原点,拓展叙事思路;其次,是档案文献资源的编辑整合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需要几年的文献材料准备时间,知识弥补和材料更新更需花费时间和力气,非朝夕间一蹴而就。档案馆应重视档案资源的前期整理与初始开发,理清主题故事线下的档案文献收藏分布情况,确保后续档案的积累与二次开发工作的延续。

  2.主体:融合多元理念,加强馆际协作

  采用“档案机构为主导,社会主体自主”的模式,是档案资源融合开发可供选择的方向之一。以“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为例,巡展的第一站在北京,广州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为联合主办单位;第二站在广州,主办方为广州美术学院,协办方包括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各主办方与协办方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通过展览这个公共平台,实现共享互通,促使多元历史文本交融互渗,使故事叙述不断衍生升华。

  多主体协作实践经验给予档案部门深刻的启示,一是转变“中心化”的观念,按照档案资源融合开发计划,加强馆际之间协作,调动、整合、盘活各主体特色资源,构建完整叙事框架,推动档案资源开发转向“多元叙事”;二是档案资源联合开发过程中,档案馆要充分发挥自身馆藏资源的独特优势,在核心环节决策上起关键作用,确保输出的记忆产品契合核心价值观,展现出档案的教育意义。

  3.过程:扩展参与通道,改善用户体验

  “胡一川艺术文献展”展览的内容编排上,非常重视观众参与,包括剧场表演、翻印版画等环节的互动,引导观众进入历史现场,感受胡一川多重身份的变化,从对话中衍生、打造出真实鲜活的胡一川形象,比起传统的档案文献展览,更易激起公众兴致。

  公众对展览的真实感受对于策展人至关重要,同理,档案馆要构建社会公众参与档案资源开发的新范式,打破档案“刻板”形象,体现公共利益。档案馆需要塑造亲民感,理清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逻辑关系,推动档案资源开发由“行政主导”向“体现公众需求”转型创新,实现档案资源开发与档案信息需求的有效匹配。同时,档案部门应确保参与渠道的畅通和多元,及时收集公众的反馈信息,创建档案开放的效益评价体系,以“公众评议”作为评价指标,推导档案资源开发项目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4.手段:创新展现方式,促进技术融合

  “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高清数字展在2021年12月上线,通过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历史文本的全景式线上展示,这也是对实体展览的延续。档案部门应重视新媒介技术的介入与运用,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将历史文本与新技术进行融合,更好地贴近公众日常生活。

  一方面,推动虚拟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档案馆需要加快推动新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做好档案内容的挖掘整理与质量控制,不断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运用短视频平台,做好档案产品的宣传工作,如广州美术学院2021年6月在微信公众号推出的纪录短视频《黑白印记红色芳华》,将老照片、历史影像、艺术作品等进行串联,讲述胡一川的成长、工作经历。档案部门应聚焦新社交媒体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利用好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用户粘度高等优势,推动档案资源开发模式转型,加快实现档案资源的产品转化与质量提升。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综合档案室、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研究所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