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5:03:59被阅览数:524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任越
2022年国家综合档案馆整体工作呈现出持续稳步推进的态势,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围绕着国家及各省“十四五”规划设定的目标任务开展了一系列的务实工作,如持续丰富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进一步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数据化工作进程,积极谋划为百姓办实事的办法等,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热烈氛围下,积极探索与寻求档案馆工作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2年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发展的特点
1.增量稳定,特色档案征集各具特色
2022年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档案增量保持稳定,载体类型多样,馆藏结构合理,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除常规接收档案入馆外,依然延续了面向2021年档案接收与征集重点领域开展档案征集的工作,增加了对口述历史、城市历史发展建设、名人、地方特色文化等内容的档案采集与征集。各地综合档案馆一方面能够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局相关规定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两类档案”归集工作,进一步明确责权归属,保证“两类档案”入馆的规范化。另一方面着眼于地方特色文化,从地方小众文化与冷门文化切入征集各类档案资源,彰显地方文化底蕴,这既是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也是为综合档案馆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夯实了资源基础。
2.注重实用,档案资源库建设层出不穷
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围绕丰富与优化自身馆藏资源设计并启动了多项极具创新与特色的建设项目,以项目为牵引,驱动各类档案资源库建设,如在《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推动下,综合档案馆积极开展本地区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档案采集与资源建设,尤其针对各自馆藏资源开展专题档案资源整合与数据库建设,为馆藏资源数字化转型与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创造了基础资源条件。建设较多的是民生档案的专题档案数据库,内容大多涵盖与民生有关的各类档案信息,这为公众创造了更加便捷的民生档案信息获取通道。
3.立足宣传,凸显档案社会记忆之功用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纷纷举办了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行业、各领域发展与建设成效的线上与线上混合式主题档案展览,展览一方面围绕国家重大活动与重大事件、“四史”教育活动主题展开,另一方面从建筑、体育、文艺、饮食、民俗等特色文化切入展览选题,展览形式多样,信息技术与前沿展览平台的使用让档案展览更加高端,互动性更强,带给观众更大的视觉冲击与观展体验。通过类型多样的展览活动向公众展示档案工作在回溯社会发展历史、固化社会记忆方面的能力,加深公众对综合档案馆文化服务的印象。
4.制度先行,档案利用与开放双管齐下
国家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继续推进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提供利用服务方式,为公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提供双线保障。2022年7月,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平台将全国1000余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信息进行有效挂接,配合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开发各类专门档案信息数据库、管理服务系统、微信小程序等工具,使档案馆档案利用服务功能得到了强化。2022年7月4日,《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的出台为进一步提升档案馆开放审核速度、规范档案开放流程、保障公众知情权奠定了制度基础。
5.稳步推进,力争数字化任务提前完成
各地政府能够主动将档案信息化融入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建设规划,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也在各地政府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与推动下,相继提前完成年度馆藏档案数字化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其中包括常规馆藏数字化项目和特色档案数字化项目,尤其基层综合档案馆馆藏数字化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的报道层出不穷,标志着国家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在国家档案事业“十四五”规划设定的“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重点目标能够顺利地完成。
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现存的问题
1.资源开发新意不足且社会反响不够突出
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在馆藏资源库建设、档案编研、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整体效果中规中矩。馆藏资源库建设基本延续往年的建设主题,在历史档案与民生档案方面建设成果相对较多,但是很多资源开发项目缺少新意,受众效果不理想,尤其是针对地方特色文化而开发的资源库,仅面向馆内开放,在档案馆门户网站、社交媒体中均没有相关链接,配套宣传乏力。在档案编研工作方面,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组织编写的各类档案编研成果,从选题内容来看,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如编研成果大多围绕红色档案展开,在选材范围上,编研成果虽能完整体现本馆所藏红色档案及其相关资料、文献的内容与特点,但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都是档案汇编、图片汇集、大事记或年谱等形式,缺少对所收录档案的深层次的内容分析。同时,部分综合档案馆计划开发的数字档案资源库、资源平台或管理系统,因开发周期较长,且前期投入较高,很多数字档案资源开发项目立项很多年,但进展比较慢,围绕数字档案资源开展的深层次信息开发与知识挖掘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
2.综合档案馆社会服务效果提升不明显
一是综合档案馆线上利用服务方式不够丰富,且公众网上获取档案的途径有限。各地综合档案馆新开发的线上档案利用服务并不多见,多地综合档案馆线上服务基本上只提供目录查询和部分现行文件的检索,异地查询、在线浏览与传输、线上问答服务等其他文化机构开展的常见线上服务方式并未在综合档案馆线上服务工作中成为常态。二是部分综合档案馆的线上服务效果与质量仍无法满足公众需求,部分档案馆在回答公众线上提问时,要么显得手足无措,答非所问,要么长时间不回答,甚至引发公众对档案馆线上服务工作的差评。三是档案信息服务没能形成线上线下联合互动,综合档案馆线上服务形式中规中矩,但受限于现有的技术能力,多样化的线上服务有限,难以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各方面需求。此外,综合档案馆线下服务又与线上服务脱钩,难以形成联动性的服务网,由此导致疫情期间综合档案馆利用服务受到很大限制,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3.基层业务指导与培训开展未常态化
一是基层综合档案馆业务工作检查与指导工作开展频率较低,基层档案工作人员接受的业务指导不够及时。受机构改革影响,各级各地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但承担行政管理业务较多,使得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很难安排规模较大且频次较高的执法检查与业务指导,这给档案馆业务工作规范化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二是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开展的针对基层综合档案馆的业务培训、专业指导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期或取消,连比较常态化的线上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都很少开展,这无疑增加了基层档案馆业务工作的负担。三是由国家档案局和各地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遴选的档案“三支人才队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会并不多,队伍的作用与优势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档案人才服务档案事业发展的成效不明显。
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未来展望
1.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高质量发展定方向
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要继续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深刻领会其中的理论内涵,反思当前档案工作,深挖存在的问题,合理规划档案工作今后发展的思路,表现在:其一,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不断适应局馆分治的管理机制,不断探索新时期综合档案馆的发展方向,着力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其二,强化档案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树一批、选一批、育一批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发挥档案人才对综合档案馆各项工作的优势,为综合档案馆创新发展与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力量;其三,综合档案馆要努力增强民生福祉,正视档案信息资源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作用,不断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其四,综合档案馆要着力围绕“四史”教育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档案在维护中华民族统一、争夺大国外交话语权、缓解国家间历史与文化冲突方面的作用。此外,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还要做好新一轮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准备与评价工作,以评促建,进一步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2.放眼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强资源谋开发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各级各地综合档案馆应抓住数字化战略政策红利,积极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规划馆藏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并促进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增强综合档案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具体表现在:一是综合档案馆要结合档案工作实际,从国家层面对综合档案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各项工作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并制定科学完备的政策标准;二是要利用现有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成果,结合新技术,推动档案资源数字化向数据化层面的有效转型;三是要保证技术与资源的协调统一,保障数字档案资源无障碍、不失真地在馆际之间进行跨系统流通,运用数据挖掘、语义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对海量数字档案资源进行主题聚类分析与主题描述。
3.拓展“智治”服务能力,以档资政谋发展
档案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档案智库对档案事业辅助与决策的贡献,国家综合档案馆智库服务一方面要面向国家治理现实需要,为党政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基于档案资源的智力成果与决策咨询服务,拓展档案“智治”服务范围,另一方面要将分散的档案数据及其所关联的各种关系进行整合与梳理,拓宽档案信息服务内涵式发展的思路。此外,通过各类专家型人才遴选,激发综合档案馆业务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与责任感,有效发挥专家型人才在档案业务精进化与引领档案管理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保证常态化智力成果的产出,提升综合档案馆“智治”服务能力。
(本文摘录自《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