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08:58:32被阅览数:70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档案服务理念,建设好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我国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2022年我国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档案服务理念不断深化,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主要进展
1.档案开放审核力度和效率明显提升
档案开放政策法规日趋完善,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国家档案局印发实施《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强调了国家档案馆要依法开放档案、强化档案开放利用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开放档案的保护和监督,为依法依规解决当前档案开放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供了依据。二是围绕贯彻落实档案法和《办法》,各地档案部门纷纷出台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方案,为切实推进档案开放工作提供了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工作指南。
档案开放审核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托人工智能、文本挖掘等新技术研发的开放审核科技创新研究成果逐步实现落地应用,提高了档案开放审核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如浙江省“档案AI辅助开放审核”组件建设完成并在浙江省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中编目上架;福建省档案馆研发的“基于数字档案的人工智能辅助档案开放审核系统”将开放审核从“半自动模式”升级为“全智能模式”;江西省档案馆承担的“基于结构化和文本数据的辅助开放鉴定模型”项目成功应用于档案纵向业务网和数字档案集成管理系统等档案系统等。
档案开放力度明显加大。在中央级国家档案馆层面,中央档案馆将定期向社会集中开放档案作为一种机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内信息化平台开放数字化档案近474万件,满汉文全文检索数据库共16个,官方网站可查阅档案目录总数量近416万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近年来对外提供利用档案已达106个全宗,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档案33万余卷。对省级国家档案馆的网络调研结果显示,有26个省级档案网站提供档案开放目录,11个网站提供部分可开放档案的全文在线查阅,26个网站衔接了政府信息公开,开放档案全文在线查阅服务逐步推进。
2.档案利用服务成效显著
档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成果突出。各级档案部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深入挖掘档案资源,精准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成果显著。如山东省档案馆组织开展“黄河故事”山东篇章专题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编报黄河系列专题《档案资政参考》等,服务黄河国家战略;江西省档案馆建立全省脱贫攻坚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汇集电子目录83万余条。档案“思想库”“信息”“知识库”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档案利用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成效突出。2022年7月,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全国档案馆接入总数已超过1000家,实现了全国档案信息共享利用“一网通办”。档案查询利用服务“跨省通办”多在具有一定人文经济纽带的跨省区域间先行展开,目前主要集中于民生档案服务领域。
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活动普遍开展。各级档案部门深入挖掘馆藏中能充分展现生动历史细节、感人历史瞬间的红色档案资源,通过档案展览、档案诵读、红色研学等多种形式吸引不同年龄的公众参与其中,让公众沉浸式感受红色档案魅力,重温红色记忆。如四川省档案馆联合长江、黄河流域20家档案馆举办“江河奔腾、千人读档”跨省区联动展播活动,社会影响广泛。
3.档案资源开发成果精彩纷呈
档案编研以史志地情、红色档案为主。史志地情编研主要涉及历史文化、地理人文、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等主题,如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辑出版《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藏清末内蒙古中西部垦务档案》、天津市档案馆组织编撰“天津地方史研究丛书”“天津地情资料丛书”等,为研究地方历史、延续文化记忆、推动经济建设提供了厚重的史料支撑和文化底色。红色档案编研成果主要涉及革命历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主题,如中央档案馆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合作编辑出版了首批12卷《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是学习研究党的历史的权威文献资料集;四川省档案馆牵头组织“红色四川”系列丛书、陕西省档案馆与共青团陕西省委联合推出《百年青春心向党—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陕西档案资料图片集等,将地方历史、红色档案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档案展览注重展示内容与展陈形式的有机融合。线下档案展览开始更多关注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如浙江省档案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数字化改革成果展”成功打造了“一个‘魔术’的数字化体验空间”;福建省档案馆与苏州档案部门等联合举办的“海丝情忆—丝绸与侨批档案文献遗产展”将柔性绸布、科技档案与海洋元素有机融合,体现不同载体共同承载的海上丝绸之路记忆。线上档案展览多以图文在线展和实景三维展为主,主要依托或同步推出线下展览,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互动式观展体验。北京市档案馆与首都图书馆等单位联合推出的“奥林匹克教育数字孪生馆”通过数字技术打造了“一个科技、奥运、知识全方位融合的线上虚拟空间展示平台”,颇具创新性。
档案视频制作突出“微”“短”特色。短视频、微视频、微纪录片等“微”“短”档案视频成为档案视频制作的突出特色,如云南省档案馆制作的《青春喜迎二十大·云岭青年逐梦录》系列微视频在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播出。这些微短视频更加符合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与公众需求特点,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实现档案文化的跨领域、跨时空、跨场景传播,收到良好效果。
问题与挑战
1.档案开放审核工作面临“存量”“增量”急剧增长的压力
数据显示,2001—2021年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0.68%,开放档案数量年均增长率为7.50%。与2020年相比,2021年馆藏档案增长率为14.03%,开放档案数量增长率为20.33%,档案开放率由15.89%增长为16.77%。虽然我国档案开放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但随着应开放档案数量的急剧增长,目前的档案开放率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在传统的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模式下,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有限的专业审核力量难以应对开放审核工作量急剧增长的压力。
2.档案开放审核标准相对滞后
目前大多数省级档案馆执行的档案开放审核标准仍以1991年印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为主要依据,其中部分内容已不适应现阶段档案开放审核工作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要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开放审核工作的推广应用,也对档案开放审核标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档案在线利用服务区域失衡现象仍然存在
调研发现,东部和西部地区在档案网站资源建设、在线档案利用平台建设与维护、档案文化教育活动及公益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失衡现象仍未得到有效缓解,整体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公众在线获取档案产品信息渠道不充分
目前档案产品的发布与推介方式多限于网站与微信推文的新闻报道和宣传介绍,除个别文创产品提供线上抽奖等活动外,鲜少有档案产品的获取途径、利用方式等推送信息,档案产品难以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利用。
发展展望
1.完善机制标准,实现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
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应依照现行政策法规及相关规定中有关档案开放审核的统一要求和标准,结合馆藏档案情况,会同档案形成或移交/保管单位共同对开放档案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和科学研判,依法依规制定准确、适用、便于操作的档案开放审核标准。此外,还应充分考虑标准制定所依据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以及辅助审核技术应用对开放审核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及时、适时对开放审核标准做出动态调整,确保档案开放审核标准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条款相适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开放审核机制体系,搭建档案开放审核协同工作平台,形成开放审核工作合力,确保档案开放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社会协同,促进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一是加强档案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提高跨域档案资源共享能力。以公众档案利用需求为导向,从资源供给和需求保障两方面协同推进更大范围内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推动数字化档案利用服务的普惠应用。二是推动新技术赋能,促进档案利用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依托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优化PC端、移动端等服务“前端”,将档案查询利用服务进一步融入“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服务体系,推动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延伸到农村、社区基层一线,促进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三是建立和加强档案人才帮扶机制,推动不同区域之间档案利用工作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
3.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档案开放利用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在档案开放审核方面,各级档案部门可借鉴已落地的档案开放审核项目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加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在档案开放审核各场景的应用研究,提高档案开放审核智能化水平。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档案编研、展览设计、文创开发、知识服务等,变革传统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数字化创新,提高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颖性、可用性和亲民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利用档案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本文摘录自《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黄佳音